在干部任用公示栏里,每一项工作成果都要接受社会各界的审视,这便是体制内约定俗成、不可撼动的规矩。
当然,深入剖析那些真正拥有强大背景与丰富资源的干部,便会发现,他们同样能够创造出优异的政绩。
从某种层面来讲,所谓的资源背景,在很多时候正是通过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改善民生福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式,以政绩的形式在明面上得以彰显。
二者并非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相反,在合理利用的情况下,背景资源能够为创造政绩提供便利条件,而政绩又成为了背景资源发挥作用的有力体现,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干部在体制内的发展。
就像沿海某开发区,依托国家级新区的政策资源,通过税收优惠、土地出让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引入百亿级产业集群,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还大幅提升了区域经济总量,既展现了资源整合能力,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政绩。
还有中部某城市,借助本地龙头企业的人脉资源,举办多场招商推介会,成功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形成完整产业链,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销售实现本地化,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相关主政官员也因出色的工作成果得到提拔重用。
这些都是资源与政绩相互促进的典型案例,在干部培训教材中被作为成功经验反复讲解。
聂涛现在要做的,就是怎么样尽快把自己掌握的各种背后的资源,转化为明面上能落实到江北区、落实到自己头上的政绩。
他的目光扫过墙上的江北区经济指标柱状图,最新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增速已连续三个季度放缓,工业增加值占比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而隔壁江南区在引入智能制造业后经济数据一路飙升,这让他倍感压力。
这些数字如同无声的催促,提醒着他必须找到破局之道。
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江北区目前已有两座在稳定运营,相关技术和配套设施都已成熟,再新增项目不过是延续性的工作,难以形成突破性的影响力。
铁路交通枢纽工程,三年前刚完成大规模扩建,短期内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政策支持,都不会再向这方面倾斜。
这些项目即便努力推进,也只是锦上添花,难以成为亮眼的政绩,无法在众多工作成果中脱颖而出。
况且,从区域发展的整体规划来看,考虑到均衡布局的原则,上级部门在短时间内不会轻易批准重复立项——就像省发改委去年下发的《重大项目审批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同类项目需间隔五年以上方可重新申报,这些想法只能暂时搁置。
因此,虽然之前聂涛是有这些方面的想法,但是此番细细思考之后,就把这些项目给否定掉了。
现在最重要的,还是要找一个新的领域新的方向,来争取一个高质量的项目。
他翻开贺州市统计局印发的《产业发展白皮书》,新能源、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领域的数据在眼前跳动,却始终找不到契合江北区实际的突破口。
他又打开电脑,查阅周边城市的成功案例,分析各地的产业优势与发展策略,试图从中获得灵感,但每一条信息都像是难以抓住的流沙,无法形成切实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