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郡郡城。
张晋听说李秘按照计划进行了阅卷,心中更美。
他又给宰辅送去一封信。
距离放榜还有一日,张晋收到了张治通的回信。
张治通的回信在他预料之中,元盛的科举舞弊案,只有发于雁门郡才合情合理。
对此,张晋早有准备。
他的借用的第一把刀就是元弘毅,他早已经在私底下调查清楚,元弘毅是元盛的堂哥,元盛的父亲元来福和元弘毅的父亲元来志是亲兄弟。
两兄弟有纠纷,元来志和老娘与元来福断亲了。
但元来福这一支后面发达了,曾经的族人们纷纷投奔元来福这支。
元来志这一支就沦为了被嘲讽的对象,目光短浅,眼瞎不念亲情,本来就是借着元来福这一支的运势,偏偏嫌弃人家,要断亲。
在这种情况下元弘毅要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
根据他平时观察,元弘毅和元盛虽然不说话,但是元弘毅的目光时时跟着元盛,唯恐被元盛超过。
包括前些日子在书院的模拟号房晕倒,也是为了争口气,过度学习罢了。
而且元来志不懂感恩又缺德,只要承诺足够多的好处,元弘毅一定会就范,现在就等乡试红榜贴出,元盛如果是案首,计划立即启动。
这段时间张晋做的就是对元弘毅嘘寒问暖,关注他的身体和心理。
张晋盯上的另外一把刀是崔时年,这个少年人本就是天之骄子,门第又好,实在看不起元盛的出身。
据他观察,崔时年从未将元盛当成对手,但根据学子们的推断,元盛这次考试获得案首的机会很大,这已经让崔时年十分不爽。
崔时年多次当众反驳这种推测。
“元盛,我跟他是同窗,他的诗赋十分平庸,我们石鼓书院的月考,他他也只是进前十名而已。”
“如果你们说他考中举人,我倒是相信,但如果说他考中案首,我第一个不信。”
崔时年和元盛是同窗,他当众如此说元盛,已经十分得罪人,但崔时年还是说了,说明他已经忍无可忍,他完全无法接受元盛是案首这件事。
等红榜出来,他再撺掇撺掇,也许不用好处,崔时年就会成为一把为他冲锋陷阵的好刀。
想到此,张晋笑着摇了摇头,清河县崔家的后辈是越发平庸了。
淮南郡城的几乎所有人,都在等待红榜贴出。
首先这是各大新闻,人们闲着没事,这是一个重要谈资。其次,很多人押注了,如果押中了肯定会大赚一笔。
放榜日,天还没亮,试院墙外已经人山人海,挤满了人,就等着成绩出来。
几个衙役拿着浆糊刷子,将几张红榜贴到墙上。
乡试除了正榜还有副榜,正榜就是正统的举人出身,副榜是录取举人之外的六十名学子。
他们没有举人功名,但属于有望考中举人的学子,方便学生评估自己的真实排名。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副榜上的学生也可以像正榜的举人一样,去京都国子监读书,国子监的教学水平自然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