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四百七十九章 工业化的第一个代价,老朱之问!
第(2/3)页

它们的价格远低于昔日街头摊贩叫卖的同类商品,且品质更胜一筹。

物美价廉!

百姓们自然蜂拥而至。

这其中,还有许多商品是过往百姓从未想过要购买的。

例如,以橡胶为底精心打造的鞋履。

较之传统的草鞋略显昂贵,却坚韧耐穿,一双鞋的寿命可抵数双乃至数十双草鞋。

细细算来,这笔开支反而十分划算。

过去,寻常百姓喜欢自己编织草鞋,耗费很长时间辛劳,却不甚耐用。

销售出去,也只能卖几文钱。

如今,随着朝廷各项工程建设开展,在外面做工的百姓越来越多。

算起来,同样的时候,在外面做工能比自己在家织草鞋赚到多几倍的钱。

百姓们自然更愿意去做工,再用获得报酬直接买鞋。

再比如取火之物。

以前百姓多仰赖火行贩卖的火折子取火。

那火折子不仅价格高昂,且常常出各种问题,难于轻易引火,总令人懊恼不已。

而今,大明的工厂流水线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一种新奇的“火柴”,价格低廉到令人咋舌,只需轻轻一划,便能绽放可靠的火苗。

方便快捷,比原来的火折子好用了无数倍。

……

诸如此类的新物件,数不胜数,改变了许多百姓的生活。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民间对金钱的依赖日渐加深。

过往,贫苦人家一年到头难得与钱币打几次交道,生活所需皆仰赖自给自足。

男子耕田,女子织布。

家中所需的物品,大多是自己亲手制成。

无需花钱。

偶有短缺,也多通过邻里间互通有无,以物易物。

小农经济最大的特点,便是自己自足。

连集市都不是必须的。

然而,悄无声息间,这传承了千百年的农耕传统已被时代洪流冲刷得面目全非。

百姓们逐渐舍弃了自家劳作的旧习,转而用辛苦攒下的铜钱,换取工厂中流水线生产的各色商品。

这一转变无疑点燃了城市的商业繁荣。

市肆间人声鼎沸,商铺货物堆积如山,交易的喧嚣声不绝于耳,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盛世图景。

然而,繁荣的背后,金钱至上的观念如野火般在民间蔓延。

传统的儒家理念,仁义礼智信,虽仍在乡间祠堂中回响,却难以抵挡金钱的诱惑。

人们开始以财富衡量尊卑,市井间百姓的谈资基本上围绕着金钱。

昔日重义轻利的风骨,似乎正被这股新风悄然侵蚀。

在繁华的都市中,那些富贵人家的纨绔子弟愈发沉溺于声色犬马的生活,追逐享乐。

与此同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兴盛,各种娱乐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迅速席卷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说书人抑扬顿挫的评唱、伶人精湛绝伦的表演、滑稽戏的诙谐逗趣、杂耍艺人令人目眩的技艺,乃至街头巷尾公开上演的歌舞,无不令人流连忘返。

在开封、西安这样的大城中,专门的戏楼一座座拔地而起,每日锣鼓喧天、丝竹悠扬,吸引了无数人蜂拥而至,争相一睹为快。

至于青楼酒肆,更是星罗棋布,灯红酒绿间,觥筹交错,喧嚣之声彻夜不息。

朱元璋出身贫寒,是一步步从泥泞中走出来的苦命人。

早年颠沛流离的岁月,让他深信百姓唯有辛勤劳作,方能换来温饱与安稳。

在他看来,若是有一日不努力干活,却沉湎于嬉戏享乐,便是一种不可饶恕的堕落。

每当自己稍有懈怠,他便会在内心深处狠狠自责,暗暗告诫自己:绝不可再如此放纵,务必以勤勉自持。

这种信念不仅深植于心,更化作他日复一日的行动。

第(2/3)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从家族宝树苟成万古世家都天灾了,我囤亿点货怎么了重生四合院:甩不掉的秦淮如戚家军演义编制养毛茸茸,我带飞祖国成团宠我把全修真界懒哭了治愈S级雄兽,小雌性是帝国珍宝酸菜缸通末世,我靠物资娇养了末世兵王开局一只崽,异能大佬躺平成首富被赶出豪门后,玄学大佬她不装了穿越大明,我要逆天改命大唐盛世重修:寰宇一统京夜欲缠欢高门喜嫁兽世:反派人鱼崽崽拒绝从良系统农女换夫:买个病娇反派狠狠宠青春舰队红色蛟龙真千金回眸一笑,京圈大佬齐折腰我在历史遗憾中修补华夏魂被逼入赘,我种田崛起横扫天下美食:街边小炒,馋哭星际大厨阮小姐又软又娇,腹黑大佬哄不停离婚后,我中奖两个亿婆婆向我立威?休怪我一拳让你老实我上交了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