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无数次设想,若有一日被朝廷擒获,等待自己的会是怎样的命运。
世人皆称当今大明天子朱允熥仁厚宽和,远不像太祖皇帝那般,动辄挥舞屠刀,杀伐果决,令朝野震怖。
然而,朱橚心底却有一丝清明的判断。
朱允熥并非不杀人,他只是不以杀戮为乐。
若在他看来,杀人无助于解决问题,他便会选择宽容,网开一面。
可一旦他认定唯有杀戮才能扫清障碍,那他的决断必将雷霆万钧,毫不留情。
朱橚很清楚,对自己这个叛乱的“叔叔”,他不会宽容。
一旦自己落入朱允熥手中,怕是难逃一死。
朱橚曾无数次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脑海中反复浮现那冰冷的诏狱与森然的刀光。
幸好西域偏远,大明的手,还没有伸到这里,为他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
他曾细细探究过朱允熥的治国方略与对外征战的目标。
发现朱允熥的每一步棋,几乎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利”。
无论是兴修水利、开垦荒地,还是挥师远征,归根结底,皆为聚敛财富,充实国库。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开疆拓土,多以陆地邻国为目标,挥师北上南下,拓展疆域。
然而,朱允熥却独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浩瀚无垠的海上。
他显然是看中了海上贸易那源源不断的财富洪流。
尽管朱允熥也曾派遣兵征讨北元和女真三部,挥戈直指大明边陲的敌寇,但每一场战事,无不精心筹谋,绝不做亏本的买卖。
不得不承认,朱允熥在治国理政上的手腕极为高明,运筹帷幄间,总能将每一分投入转化为丰厚的回报。
北元拥有广袤无垠的牧场,牛羊成群,马匹嘶鸣。
女真三部则坐拥原始森林与沃野千里,黑土地上草木繁盛,物产丰饶。
而西域呢?放眼望去,只有漫天黄沙与无尽荒凉。
即便朱允熥有通天彻地之能,也绝对难以在这贫瘠的土地上点石成金。
征讨西域,注定是一场投入大于回报的事情。
历史上的某些喜欢夸功炫耀的帝王,为了开疆拓土的名声,或许会做这赔本的买卖。
但以朱允熥一贯精于算计的性情,断不会轻易涉足这片价值寥寥的荒漠。
然而,朱橚万万没有料到,大明竟然派使团西域了!
据传,这支使团规模盛大,携带着琳琅满目的珍宝,将其作为礼物,慷慨赠予别失八里。
这让朱橚立即意识到不对劲。
以他对朱允熥的了解,这位帝王绝非好大喜功的昏君,会为了博取外邦的虚伪赞颂,便挥霍国库,赏赐无度。
朱允熥的每一举动,皆以实利为归,从不做徒有其表的蠢事。
此举绝非简单的示好,多半是意在收服别失八里,要将这片遥远的西域沙漠,纳入大明的版图。
使团的到来,不过是前哨的试探,甚至可能是为劝降。
如今大明国势如日中天,声威远播。
朱允熥或许自恃国力强盛,欲以不战而屈人之策,凭借使团的巧舌如簧,晓以利害,诱使别失八里俯首称臣。
更令朱橚心神不宁的是,使团的领头之人,竟是陈诚。
此人曾在行人司任职,专司四方宣旨。
早在老朱在位的时候,他便多次奉命向朱橚传达圣谕。
如今,这位“故人”再度前来,带来的却不再是昔日父皇关爱儿子的圣旨,而是大明帝国的雷霆威压。
一旦西域被大明所收服,那他极有可能再也不能藏身于此。
想到这里,朱橚的目光沉了下去。
他攥紧了拳头,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似要将那无形的恐惧与愤怒碾碎。
为什么?
为什么自己已远遁至西域,逃至这与大明相隔万里的异域荒漠,却仍无法摆脱朱允熥那无形的追索呢?
“殿下!”
就在朱橚情绪几近失控之际,一道低沉而急促的声音打破了室内的死寂。
那是追随他流亡西域的亲信。
这名亲信方才还在门外安抚因朱橚骤然离去而躁动的病患,此刻匆匆赶回,急于探查主人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