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年纪尚小,但随着岁月的推移,她的心思也渐渐复杂起来,慢慢明白,哥哥嫂嫂之所以从不安排她干粗重的活儿,任由她在外与人交往,自由玩耍和读书,皆因她生来便有一副绝世容颜。
自小,她的美貌便令人惊艳。
但凡见过她的人,无不被她的倾国倾城之色所深深震撼。
在这个时代,长得漂亮意味着她极有可能嫁入一个富贵显赫的人家。
而哥哥嫂嫂也能借此获得丰厚的礼金。
这对他们而言,无疑是最大的回报。
反之,若让顾盼君从事粗活重活,长期经受风吹日晒雨淋,劳累疲倦过度,那便很可能会毁掉这份上天赐予的美丽容颜,使得他们的如意算盘落空。
也正因如此,哥哥嫂嫂始终不让她沾染任何繁重的劳作。
为何哥哥嫂嫂执意让她前往祠堂读书,与外界之人频繁接触,肆意玩耍呢?
实则是期望更多人能够目睹她的绰约风姿。
他们满心盼望着顾盼君的美名能够如涟漪般扩散,传得更远,再远一些。
他们心里清楚,倘若总是将她幽闭于深闺之内,即便顾盼君生得倾国倾城,知晓她美貌的人也会寥寥无几。
至于顾盼君跟随男子一同读书,在外抛头露面,是否会招致流言蜚语,进而致使在这个依旧普遍封建保守的时代里,让那些名门大户对她心生厌弃,不予接纳,哥哥嫂嫂对此却并不在意。
在他们的盘算中,若做不成大户人家的正妻,那做妾室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毕竟,妾室在这方面的要求要宽松许多。
再者,对于普通平民而言,纳妾所给付的彩礼钱往往要比娶妻的聘礼更为丰厚。
娶妻之时,男方所给的财物称作聘礼。
按照习俗,收受聘礼的女方家庭,需回赠予一倍价值的嫁妆。
打个比方,若男方送出五十两银子的聘礼,女方就必须准备价值一百两银子的嫁妆。
当然,在实际操办过程中,聘礼通常是以现银的形式交付,而嫁妆则需购置各类家具、服饰等物品,这便给女方家庭留下了一定的操作余地。
女方或许实际上仅花费六七十两银子,甚至更少,却对外宣称嫁妆价值百两。
然而,无论如何,嫁妆的花费都不能过于寒酸。
毕竟,大家都不是傻子,嫁妆究竟价值几何,看一眼,心里都能估摸个大概。
在这个时代,这种民间习俗的约束力极为强大,无人胆敢触犯“众怒”。
一旦违背,不仅会遭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弄不好还会受到宗族内部的严厉“问罪”。
因为这等行为无疑是在败坏整个宗族的声誉。
真要有大户人家下聘礼,他们还不知道该如何给嫁妆呢。
而纳妾所给的钱财,名叫彩礼。
这就与聘礼不一样了。
彩礼属于买断女方的人身权,意味着她从此成为男方的家奴,与原生家庭再无关系。
正因如此,彩礼的数额通常颇为高昂。
而且,按照规矩,收受彩礼的女方家,是不需要给任何一丁点嫁妆的。
在她哥哥嫂嫂的筹谋算计里,便借着心疼妹妹,怜惜妹妹的堂皇借口,对妹妹不加过多管束,任由她无拘无束的成长,甚至任由她在外界落下不好的“名声”。
旁人议论起来,他们还能对外声称,这全是出于对妹妹的疼爱与宠溺,实在不忍心严苛管束,见不得妹妹受哪怕半分委屈。
若能通过“嫁妹妹”来换取丰厚的“彩礼钱”,自是最好不过。
虽说名义上彩礼钱是给顾盼君父母,但顾家只有他们兄妹两人。
所谓给父母的彩礼钱,最终还不是落到哥哥手中吗?
事实上,他们这看似无心却暗藏心机的做法,效果很好。
随着顾盼君年岁渐长,她拥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姿色的名声,如同春日里迅速蔓延的小草,传遍了周边所有的村落。
许多年轻小伙子仅仅见过她一面,便瞬间倾心,被她的美貌迷得晕头转向,回家后对父母叫嚷着此生非她不娶。
一时间,前来她家说媒的人络绎不绝,门槛都几近被踏破。
哥哥嫂嫂自然是满心欢喜,乐不可支。
后来,在外面做生意的父母亲,在很短的时间内,相继去世,只有灵棺送回家乡。
长兄如父,按照礼制,她的哥哥也自动继承了未出阁妹妹的婚姻决定大权。
然而,也恰恰是因为上门求亲的人如潮水般涌来,哥哥嫂嫂觉得妹妹这桩婚事还能待价而沽,便没有仓促的将她的终身大事给定下来。
直到杨士奇、杨荣等人为朱允熥的婚事暗中筹备,悄悄派人到民间寻觅合适的女子。
声名远扬的顾盼君,自然而然的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经过一番精心安排后,顾盼君进入京城,声名雀起,连魏国公徐家也上门求亲,她的哥哥嫂嫂自是迫不及待的同意。
但顾盼君却坚决不嫁,她看过很多书,也知道杨士奇,杨荣等人的安排。
既然有机会入宫,做皇帝的女人,她就决定试试。
最终,顾盼君被朱允熥相中,一跃成为大明的皇后。
顾盼君从未对哥哥嫂嫂那“居心不良”的行径心生抱怨。
相反,她内心深处还对他们满怀感激。
无论他们最初的动机如何,至少,他们将她养育成人,让她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