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有人说,努尔哈赤的成功,除了他个人的雄才大略与八旗制度的革新外。】
【更离不开大明王朝内部的“神助攻”。】
【当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厉兵秣马,明朝廷却在“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党争漩涡中耗尽元气。】
【如,熊廷弼第一次在平定辽东动乱时,在奏疏中谏言道:西虏(蒙古)虽强,尚止贪得剽掠,无远志;而建酋(努尔哈赤)异是,志不在小,而羽翼渐丰。】
【并指出,河西的蒙古各部实力强大,尚且畏惧大明军兵威,不敢深入侵犯。】
【但是河东的建州女真却敢肆无忌惮地深入辽东内地,这是因为他们已经窥探到我明军的虚实。】
【熊廷弼认为,当下大明辽东的主要防备之敌,乃是建酋(努尔哈赤)。】
【然而,这番洞若观火的预警,却被朝中党争视为“危言耸听”。】
【浙党官员为了打压楚党出身的熊廷弼,弹劾他“夸大边患,意图专权”】
【东林党则不满熊廷弼与辽东将门往来过密,暗指他收受贿赂。】
【朝堂之上,言官们将熊廷弼的奏疏当作攻讦异己的工具,将战略讨论扭曲为派系斗争。】
【当熊廷弼提出“实内固外、以守为战”的方略时,各大党派却在忙着安插亲信掌控军权,对熊廷弼主张的方略置若罔闻。】
【萨尔浒之战前夕,熊廷弼被调离辽东,四路大军失去有能力之人的统一调度时,最终在努尔哈赤“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术下分崩离析。】
【当败报传至京师,满朝文武才惊觉,那个曾被他们当作政治筹码的“边患论”,早已化作八旗铁骑叩关的战鼓。】
【萨尔浒之战的失败,只是让建州女真站住脚跟而已,还远远威胁不到大明的江山社稷。】
【但是,大明朝廷总是记吃不记打,好了伤疤却也又忘了痛。】
【在之后的辽东问题上,使熊廷弼三起三落,受尽了大明官场党派斗争的折磨。】
【最终,熊廷弼在大明第一奸臣太监与其党羽诬陷下,落得“失陷封疆之罪,传首九边。”的悲惨下场。】
大明神宗界(1608)。
前往辽东的路上:
辽东巡按熊廷弼,摸了摸脖子:“失陷封疆之罪,传首九边。”在天道历史进程中,这就是我的最终下场吗?”
【在熊廷弼之后,孙承宗以帝师之尊督师蓟辽,耗费四年苦心经营“关宁锦防线”。】
【招募训练新军十一万,打造宁远,锦州等坚城,构建起“以辽人守辽土”的立体防御体系。】
【努尔哈赤亲率六万大军强攻宁远,却在红衣大炮的轰击下铩羽而归,给努尔哈赤自崛起以来首次最为重大挫败时。】
【朝廷中的阉党势力,便因此忌惮起孙承宗功高权重,便指使御史弹劾孙承宗“糜饷百万”,迫使孙承宗含恨去职。】
【当孙承宗的继任者高第,却因怯懦畏战与党争掣肘,悍然下令尽撤关外军民,将宁远至锦州的防线悉数放弃。】
【十余万辽民被迫南迁,沿途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孙承宗苦心囤积的粮草器械等,这此付之一炬,拱手资敌。】
【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趁机挥师西进,不费一兵一卒连下数城,将孙承宗四年心血接手没收。】
【然,大明王朝总是在边关紧急之时,总会有人突然站出来,稳住局势之后,大明朝廷的党争,又会周而复始的给建酋努尔哈赤,送上温暖大礼包。】
【后世有人说,不是努尔哈赤有多强大,而是大明王朝太能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