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濂摇摇头,把这些杂念甩出脑海,上前拜访。董氏得知消息后,立刻出来迎接贵宾……
再怎么平易近人,金濂终究是户部尚书,站在大明权力的巅峰。
像这样的贵客上门,就算是于谦也会亲自迎接,但今天他没来,是因为于谦根本不在家。
“于少保不在?那是去哪儿了?”金濂惊讶地问道。
董氏摇头苦笑:“夫君回家后,很少提及朝廷之事,大多是吃完饭后点灯夜读,或者在书房处理国事。”
“这次出门,也没说去哪。”
“不过……”董氏抬头看了眼金濂,“夫君最近经常出城,应该是在忙皇上的差事。”
也对,能让于谦过年期间到处奔波的,除了那位器重他的年轻皇帝,还能有谁呢?
还真是让人羡慕的烦恼。
推行农庄法,金濂也有参与,关于此事的进展,他一直都在关注。
金濂眯起眼睛思考片刻,心中已有答案:农庄法目前正在小范围推广,重点放在几个靠近京城的县城。
于谦主要推动的是大兴县,其他几个县城则由他身边跟随的翰林院学士负责,或是刚刚开始试行,还没正式落实。
在这个时候,于谦出城,除了去大兴县,恐怕不会有别的地方可去。
金濂当即告辞董氏,派了一匹快马前去打探于谦京营修路的事情。
骑手很快回来,果然在大兴县找到了于谦,得到的回答却令人哭笑不得。
“我如今已经卸下九军统帅之职,京营一切事务应由陛下定夺,而非我。金尚书以后别搞错了。”
金濂听完,无奈地摇头,却又不禁佩服于谦。
京营二十万将士的军权,足以撼动天下局势,如此大权,于谦说还就还,说放就放,这岂不是一种本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金濂与于谦今天能如此交好,也和于谦这些宝贵的品质息息相关。
一封奏折很快送到了皇帝面前。
朱钰得知此事后,只犹豫了几个呼吸便做出了决定。
京营二十万大军,为了运输物资辛苦一点,前去修缮道路也是值得的。
他答应的理由很简单。
一支军队的工程能力,同样会对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修缮道路表面上看起来像是苦差事,但实际上,这种大规模的工程,能够很好地锻炼军队的凝聚力、士兵之间的配合以及京营的工程实力。
如果这次工程能够顺利完成,其效果甚至比在校场训练几年还要好!
因此,在想通这一点之后,朱钰果断地答应了,他没有拒绝的理由。
实际上,朱钰的想法确实没错。
即便不拿后世的例子来说,单看大明朝上下几百年的历史,就能找出无数个工程技术大显身手的案例。
其中最近最典型、也是几百年来名气最大的例子,自然就是于谦依靠工程技术,设计出多道相互穿插的防御阵线,仅凭十几万新兵,就击退了瓦剌的进攻。
都说兵败如山倒!
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
当年大明北伐,讨伐暴元,从南打到北,不过几个月时间,暴元便土崩瓦解,皇帝和妃子仓皇北逃。
一路上,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城池,那些如同钉子一般挡在大明必经之路上的县城,纷纷望风而降。不仅不抵抗,反而为大明军队提供了不少帮助。
这就是“兵败如山倒”。
暴元吃了败仗,丢掉了半壁江山,从此一泻千里。
内外矛盾接连爆发,直接导致元朝在极短的时间内。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的处境,其实和元朝非常相似。
投降派和南迁派的出现,正是这一时期的特点之一。
随着紫荆关被攻破,不知道有多少人认定大明就是下一个元朝,很快就会被彻底。
然后,一个新的元朝就会在大明的上建立起来。
要说这些人错了吗?其实他们的逻辑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世界上竟然有“奇迹”这种东西的存在。
于谦,就是这个奇迹。
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里,他拉起十几万人的军队,解决了一系列或大或小的问题,最终带着这些新兵,取得了胜利。
打败了来势汹汹、实力强劲、无比精锐的瓦剌!
这不是奇迹,还能是什么?
而这个由于谦一手创造的奇迹中,工程手段无疑是最重要的功臣之一。
于谦设计的防御阵线,军队本身只是其次,真正关键的是那些密密麻麻、互相穿插、极具力的陷阱。
正是这些陷阱,极大地消耗了瓦剌的士气和人力物力,十几万新兵才能凭借主场优势,硬生生击溃瓦剌。
没有这些工程手段,京城保卫战是不可能获胜的,最终的结果不过是惨败、大败或小败,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由此可见,工程技术的重要性。
它完全可以左右一场战役的最终结局,能够大幅影响一支军队的实际战斗力。
朱钰在这方面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但并不代表其他人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