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南方的军队,最为擅长的就是水战,以及防守战。
若敢与他们胶着,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再者,大明军此次出征的二十万精锐,基本都是大明北方军。
根本不擅长水战,面对中菱郡的两城,若高句丽南部军守城,他们也只能望湖兴叹,别无他法。
万幸的是,崔健那个高句丽的猪队友,再次为大明立下了“不世功勋”。
原来,自从那中菱郡的南部军调走,换成了北部军之后,他们因为作战习性的关系。
只要上船就会头晕目眩。在此情况下,他们又怎能训练
再加上,他们本是野战军,擅长游击战,哪里又擅长防御战
对于城池的防守措施,甚为不屑。
在不少的将士心中,只有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手人段。
而李泰也正是从侧面抓住了这一点,开始研究中菱郡的历代地图。
还真让他找到了一个从未有人想过的捷径来。除了这个地图外,他又献上了他的计策。
当他把这样的军情信息,传递到中路军的好友后,那个朋友便转交给了梁老头。
也好在这位老帅,不是那种高傲,看不起文人的大帅。
刚开始他还只是客气地查看,在他看来,像这样自以为是的部将,甚至文官,不再少数。
总以为献上个计策,就能扭转形势,大获全胜
这绝对是三国的小说看多了。
梁老帅也是这样的想法,不过当他查看过李泰的密信之后,立即就感到大惊。
本来,他们就已做好暂时放弃中菱郡两城的打算了。
直接绕过两城,先取周边的城池,继而分割包围,让他们粮草枯竭,不战而胜。
当然,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好计策。
可这样的决策,不确定性实在太多太多。假如,周边取胜不了怎么办
假如敌军里外夹击,又该怎么办
可以说,这样的不确定性,简直是太多太多。
不过,除了这个计策外,梁老帅也没有其他的好方法。
谁曾想,这瞌睡的时候,竟有人来送枕头了。简直是天赐良机,天赐良机啊。这绝对是上天赐给自己的福星。
不,是皇帝,是陛下把这个李泰的年轻人赐给了自己。
若不是陛下的号召力,知人善任,他的身边怎么能聚集了这么多的顶级人才呢
仅仅只是一个年轻人的文官,就解决了自己头疼的问题。
这不是赐给自己绝世功勋是什么呢
所以,梁必成老帅拿到这个密信之后,大喜之下,立即召来了所有的将领,准备按照那李泰的计策,攻打中菱郡的两城。
当那些将校得知这个计策,乃一个年轻文官所献出的时候,大都是不屑和担心。
不少人将领,甚至劝说梁老帅要三思而后行。
要知道大多数文官,也只会纸上谈兵而已,他们可不能就这么轻易把小命,交付到那年轻文官的计策上。
可梁老帅却是坚定异常,力住告诉众将校,他会承担一切的后果。
但在这时间里,所有人都必须服从军令,按照计策而行。
事实也证明了梁老帅的果决是多么正确。
他所带领的东路军,按照李泰所献出的地图和谋略,展开实施计划。
当梁必成老帅,按照李泰所献的地图和计策实施后,东路军的将校们才知道,老主帅的决定是多么的英明的。
是的,他们东路军,轻而易举就占据了中菱郡的两城。
不但如此,还劫获了不少的财富,以及舰船。当然,还有大部分的俘虏。
因为国丈崔健的胡乱调集,轮换军队,早就让这些这些守军不满了。
这也是他们在战斗时,士气低落的主要原因。
而大明军俘获他们后,他们竟有不少人,长出一口气,深深放松了下来。。
这样的状态,实在令人感到奇怪。直到梁必成了解之后,才知道原委。
原来,他们这些高句丽士兵,这些时间以来,一直都很压抑。
这里不是他们所擅长的战斗地形,也不是他们所习惯的环境。
甚至,连饮食习惯都难以忍受。
在这样的状况下,还要忍受着大明军的突然袭击。
这就是他们的心理状态,沉重而压抑。不过现在好了,他们可以完全的放松下来了。
哪怕成为了俘虏,却也总比那样令人煎熬的日子要好上不少。
听闻了他们的心里话后,梁必成不得感叹一声:像这样的士兵,又怎能取胜呢
像这样的王国,又怎能不支离破碎呢
当然,这也是他们东路军能取得如此大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