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宗名所依经论
问。何故名天台宗。
答。从山为名。此宗从彼山而起故也。
问。此宗何教为所凭乎。
答。以法华为所依本经以判一代诸教。然判教纲网诸义咸引。故伊人法师义例云一家教门所用义旨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为扶疏以大品为观法。引诸经以增信引诸论以助成。观心为经诸法为纬织成部帙。不与他同(已上。)
第二节 相承系谱
问。此宗以谁为祖师乎。
答。以天台智者大师为宗师矣。然慧文禅师依智论立一心三观以授南岳慧思禅师。慧思禅师灵山听法华忆在当时行法华三昧位登六根净。智论三智一心中得之文中论三谛偈妙领心府深发定慧三昧成就观解圆明。遂授法天台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亦昔於灵山同听法华。谒於南岳大师之时妙得忆识。修法华三昧位居五品。建一家大宗身具十德。慧文南岳唯提义纲至于天台大师广立教时具判一代。此宗盛兴啻在此祖。
次有章安大师。承天台大师广传此宗。天台唯散说章安悉结集以成一宗之典籍以作一家之纲目。 次智威大师承章安大师广传此宗。智威授慧威大师慧威授玄朗大师玄朗授妙乐大师。
妙乐大师广解祖文竝制记章。天台止观玄义文句如应作辅行释签疏记。诸家记章不及今师。自余祖文无不解判。故古今特依承诸方归为所凭。唯今记家妙得祖意颇符大宗。义通法师知礼法师净觉法师等皆承此後。妙乐大师授法道邃和尚。则法门灵府也。行满道暹及智云等皆禀妙乐竝肩行化互为龙象。
爰日本传教大师渡大唐国谒道邃和尚广传此宗泻瓶无遗传写此尽。遂还日本弘之叡岳。义真和尚慈觉大师智证大师如是等祖师先德互相承流传于今不绝。日本一国无处不弘异国诸州传闻盛学。虽时末法。人之归仰无过此宗。贵哉大矣。
第三节 教判
问。此宗立几时教判一代教又明何法门乎。
答。一宗大义教观二门。言教门者义解养神佛道圆开故。言观门者观行进登证觉妙发故。其教门者四教五味一乘十如是等也。其观门者十二因缘二谛四种三昧三惑义等也。
判一代教约教有四教。约时有五时。四教之中亦有二种。一化法四教是释义之纲目也。二化仪四教即判教之大纲也。两种四教合为八教。
问。且化法四教者何。
答。一三藏教。一切小乘此教中摄。二通教。诸大乘中通被三乘此教分齐。三别教。诸大乘中不与小共独被菩萨即此教摄。四圆教。诸大乘中圆融相即无碍法门即此教摄。
初三藏教者小乘教中诸部分流。然取要唯四。一有门小乘、即毘昙是。二空门小乘、是成实论。三亦有亦空门、谓昆勒论。四非有非空、是迦旃经。彼昆勒论及迦旃经、未传震旦。 且就有门毘昙所说而明之者、此教之中明三乘修行得果之相。
先声闻乘有七贤七圣。其七贤者、一五停心.二别相念处.三总相念处。此三是外凡、顺解脱分位也。四煗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此四是内凡、顺决择分位也。 其七圣者、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得.五身证.六时解脱.七不时解脱。初二竝见道、钝根者名随信行、利根者名随法行。钝根者入修道名信解、利根者入修道名见得。此信解见得二人、得灭尽定、还名身证。钝根人得罗汉果、名时解脱、利根人得罗汉果、名不时解脱。虽有七圣、唯是四果。声闻得果极速三生、极迟六十劫即得证也。
其缘觉乘即有二种。一部行独觉、二麟喻独觉。部行出佛世故、部类众多。麟喻唯独一故、不知佛世。极速四生、极迟百劫後得果也。
菩萨经三僧只、亦迳百劫、然後菩提树下成佛。
三乘俱断见思惑矣。三乘所观互各不同。声闻观四谛、缘觉观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三乘得果竝入无余、灰身灭智。 此教明生灭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二谛等法。是界内事教也。
二通教者、此有四门。多明空门。此教明三乘共十地。其十地者、一乾惠地、是外凡位。二性地、是内凡位。三八人地、四见地、断三界见惑。是初果也。五薄地、即一来果。六离欲地、是不还果。七已办地、是罗汉果。声闻从初至此、乃至无余灰断。八支佛地、除习气入空观。缘觉至此证果入寂。九菩萨地、是出假位。菩萨至此动逾尘劫、出假利生、道观双流。十佛地、菩萨最後身断余残习、七宝树下天衣为座成道、乃至入寂。 此教明无生四谛.十二因缘.二谛等法。此界内理教也。
三别教者、亦有四门。多用亦有亦空门。 此教明五十二位。一十信、是外凡位、从假入空。 二十住、是习种性位、初住断三界见惑、次之六住断三界修惑、後三住除前惑习气竝尘沙惑。此位空观成就傍习假中。 三十行、性种性位、正习假观、傍习中观、破尘沙惑。 四十廻向、是道种性、修中道观、伏无明也。此住行向。是内凡位。 五十地、圣种性。 六等觉、上二竝破无明、分证中道、名分圣位。 七妙觉、是极圣位、破无明证佛果也。即七宝为座成道矣。 此教明无量四谛十二因缘等。此界外事教也。
此宗明障总立三惑。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见思是界内惑故、藏通二教三乘所断。尘沙无明是界外惑故、别圆二教而所断也。五十二位具伏断此三惑。圆教六即亦尔。
四圆教者、亦有四门。多约非有非空门。此教立六即位。
一理即、一切众生一念心、即如来藏理。此心即具三谛妙理、不可思议。是名理即。 二名字即、闻上所说一实菩提、於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
三观行即、是五品位。十心具足十法成乘观也。读诵经典、更加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修此等行故、名五品位。是外凡位也。 四相似即、是六根清净、铁轮十信位也。初信断三界见惑、次六信断三界思惑、後三品断习气竝界外尘沙、伏无明惑。是内凡位也。 五分真即、是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等觉也。於四十一位中、各断一品无明、各显一分中道之理。竝八相成道而度众生。普门示现、而益机根。名为分圣位也。 六究竟即、等觉一转入于妙觉、佛果圆满断证穷极。 此教明无作四谛.十二因缘等。
问。四教所谈佛果、三身之中何乎。
答。藏通二教是应身。於中藏教劣应身、通教胜应身也。别教他受用身、圆教自受用身。理智冥合、融通无碍、三身即一如来也。
问。四教之佛居何等土乎。
答。此宗立四种佛土。 一同居土、凡圣杂居故。藏教所谈劣应身佛居此土中。於中有二。一同居秽土、如娑婆等。二同居净土、如安养等。 二方便有余土在三界外。唯三乘人离三界身、住彼净土。通教所谈胜应身佛、即居此土。 三实报土、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已上菩萨、断无明惑、显中道理、住於彼土。若据教主、别教所明他受用身。 四寂光土、唯佛实身住彼净土。机根离绝、佛佛境界。即是四德波罗蜜、周遍寂照、理智冥合法身所住。四教佛居如此四土也。
以此四教、判如来一代大小诸教、莫不穷尽。化法四教大概如此。
次化仪四教者、一顿教、如华严经。 二渐教、阿含.方等.般若之三时也、 三不定教、机解不同、同听异闻。闻大解小、闻小解大等、然互相知名不定教。 四秘密教、一会之说对机异说。或说小之座说一实法、或说大之座而说余法。然互不相知故名秘密教。是总名化仪四教也。
当知化仪所说、不出化法。化法说仪、不过化仪。故立八教以为判解。即大纲网目。
其五时者、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盘。化仪次第、一代说教不过此五。名为五味。
第四节 观门行法
此宗百界千如三千世间一念之中顿具不纵不横。建立二谛总有七重。四种三昧为行方法。一心三观具足圆满相即自在无碍圆融。即凡见佛、即佛现凡。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今法华妙旨寔在兹矣。 诸教之中此教最长。诸宗之中为深奥。超八极圆厥旨深高。速疾大果又妙矣。
第七章 华严宗
第一节 宗名所依经
问。何故名华严宗。
答。以华严经为其所凭故云尔也。
问。华严总有几经乎。
答。若委论之有十类别。然今取要言、只有三本。一上本华严、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二中本华严、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此二本经摄在龙宫不传阎浮。三下本华严、十万偈、三十八品。此传阎浮五印盛弘。此云三本华严也。
下本经十万颂内传译震旦经於三译。东晋朝代觉贤三藏翻成六十卷。得彼梵本三万六千偈。次大唐朝、喜觉三藏、翻成八十卷。得彼梵本四万五千偈。後大唐朝、般若三藏、贞元年中、翻成四十卷。唯是入法界一品也。
第二节 三国相承
问。此宗以谁为祖师乎。
答。香象大师以为高祖。然具言之、立於七祖。第一马鸣菩萨、第二龙树菩萨。第三震旦元祖杜顺禅师、是文殊应迹、居终南山、制华严法界观.五教止观.十玄章等、流通此宗。諡号帝心尊者。第四智俨禅师、承杜顺师盛弘此宗、制作多多。居云华寺、号云华尊者。第五香象大师、禀智俨禅师、广敷华严。一朝国师、四海重宝。讲经感天雨花、开义口出五光。大唐则天皇后、諡号贤首菩萨。经论解释、制造极多。大经本疏、余经别章、诸论义记、一宗总义、解释无遗、义理尽述。凡华严甚盛、啻在此祖。第六清凉大师、承香象大师弘华严教。智解深广、兼通诸宗、以此圆宗、为其心府。制大疏演义钞及自余章疏、其数多多。一朝归宗以为国师。十誓坚固、终身不懈。居清凉山、諡号华严菩萨。第七宗密禅师、承清凉大师、盛弘华严。兼通诸宗、制作甚多。居圭峯草堂寺、諡号定惠禅师。此之七祖净源法师奉敕记之。
若据震旦、杜顺已下唯立五祖。日本所翫、特仰四祖。杜顺.智俨.香象.清凉。
流传日本、道璿律师为其始祖。律师承香象大师、律师授良辨僧正。自尔已来至今继迹、血脉相承、敢不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