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
曰:“无所得故而得。”
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诸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
注释
1如第五大等句:世间只有四大、五阴、六情、十二入、十八界,所谓“第五大”“第六阴”“第七情”“十三入”“十九界”等,纯属子虚乌有。
2须陀洹:声闻乘四果之初位,意为“预入圣流”。既已入圣,已断见惑,故不复有身见。
3阿那含:声闻乘第三果位,意为“不还”,即不再生于欲界,故不复有入胎之事。
4阿罗汉:声闻乘第四果位,意为“不生”,已断尽一切烦恼,不复有贪嗔痴三毒。
5得忍菩萨:即已得无生法忍之菩萨,心结永除,已不复有贪恚。
6灭尽定:又作“灭受想定”,指灭尽心、心所,已暂无出入息之禅定,故不复有出入息。
7结贼:结是烦恼之异名,烦恼能缠缚、困扰人,故称结贼。
8无住:即无所执着之意。
9结习:烦恼之异称。
10耆年:指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在此则指舍利弗而言)。
11增上慢:道行未深却起高傲自大之心。
12三乘: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13薝蔔林:“薝蔔”是树名,即薝蔔树之林。
译文
其时,文殊菩萨便问维摩诘居士:“菩萨应当如何观于众生?”
维摩诘居士说:“菩萨之观于众生,应该如幻化师观于幻化人,如智者观看水中之月、镜中之像一样,应该把众生看成如沙漠中的阳焰蜃影,如声音之回响,如空中之浮云,如水中之聚沫,如水上之气泡,如坚实的芭蕉之心,如久住于空中的闪电,如地水火风之外的第五大,如色受想行识外的第六阴,如六情外之第七情,如十二入之外的第十三入,如十八界之外之第十九界;菩萨应该这样去观于众生,应该把众生看成如无色界之色,如烧焦谷种所发之芽,如得须陀洹果者还有身见,如得阿那含果者还会再入胎,如得阿罗汉果者竟有贪嗔痴三毒,如已得无生法忍菩萨竟还会贪恚犯禁,如得佛果者还有烦恼习气,如盲人能够看见色彩,如已入灭定者还有出入息,如空中飞过的鸟竟留下了痕迹,如石女能够生儿,如化生之人竟有烦恼,如梦中见到自己醒着,如已证涅槃者重又受身,如同无烟能够冒出火来。菩萨应该这样去观于众生。”
文殊菩萨又问道:“如果菩萨这样去观于众生,那他们又应该怎样对众生行慈呢?”
维摩诘居士答道:“菩萨在如此观于众生后,应该这样自念:我应当向众生宣说这诸法皆空的义理,这就是行‘真实慈’。应当向众生宣说一切诸法均无所生的义理,这就是行‘寂灭慈’;为众生宣说断烦恼得清凉的方法,这就是行‘不热慈’;为众生宣说三世本平等的思想,这就是行‘平等慈’;向众生宣说人我平等、不起我执的思想,这就是行‘无诤慈’;向众生宣说内外无别、平等无二的思想,这就是行‘不二慈’;教化众生以真智照破一切烦恼惑障,体悟当体即是真常,这就是行‘不坏慈’;教化众生心性不被烦恼惑障所破坏,使之固若金刚,这就是行‘坚固慈’;教化众生体悟诸法自性清净、本不染垢,这就是行‘清净慈’;教化众生体悟心如虚空、包容法界,这就是行‘无边慈’;教化众生观空断惑、破除烦恼,这就是行‘阿罗汉慈’;以众生之安乐为己任,这就是行‘菩萨慈’;以诸法如如的思想教化众生,这就是行‘如来慈’;以佛法的真理去觉悟众生,这就是行‘佛之慈’;教化众生佛性乃本自具有、不从因得,这就是行‘自然慈’;教化众生诸法如如、平等一味,这就是行‘菩提慈’;教化众生断除一切怨亲差别、舍弃各种爱着,这就是行‘无等慈’;劝导众生信奉大乘教法,这就是行‘大悲慈’;教化众生观悟诸法皆空、无人无我,这就是行‘无厌慈’;尽自己所知,一无遗漏地教给众生,这就是行‘法施慈’;自己戒行清净,制止毁禁犯戒,这就是行‘持戒慈’;没有人、我之执,止嗔忍辱,人我两护,这就是行‘忍辱慈’;以救度众生出离生死为己任,永不懈怠,这就是行‘精进慈’;虽然自己已入定而不贪着于三昧之境,这就是行‘禅定慈’;了知时宜及众生根机,以无碍智慧教化众生,这就是行‘智慧慈’;随缘示现,随机摄化,这就是行‘方便慈’;心无隐曲,直心清净,这就是行‘无隐慈’;心无杂念,信心坚固,直入佛法三昧之境,这就是行‘深心慈’;以至诚真实之心行菩萨道,这就是行‘无诳慈’;欲使一切众生都能进入佛的境界,与诸佛一样安乐,这就是行‘安乐慈’。菩萨之行慈,就应该是这样。”
文殊菩萨又问:“那什么叫作悲呢?”
维摩诘居士答道:“菩萨能够把一切的功德、善行都与众生分享,这就是悲。”
“那什么叫作喜呢?”
答道:“举凡有益众生的一切事,都能十分欢喜无悔。”
“那什么叫作舍呢?”
答道:“一切修行作为,都不希求回报。”
文殊菩萨又问:“众生处于生死道中,都是有所忧恼畏惧的,菩萨在生死道中,当以什么为依持呢?”
维摩诘居士答道:“菩萨在生死道中,应当以如来功德之力为凭借和依靠。”
文殊菩萨又问道:“菩萨欲依持如来功德之力,其心将安住于何处呢?”
答道:“菩萨欲以如来功德力为依持,当把心安住于济度一切众生上。”
文殊菩萨又问:“菩萨欲济度一切众生,应当除掉他们身上什么东西呢?”
答道:“菩萨欲济度众生,应当除掉他们的烦恼。”
又问:“菩萨欲除掉众生的烦恼,应当从何着手呢?”
答道:“应当从‘正念’着手。”
又问:“如何才能做到‘正念’呢?”
答道:“应当把心念系于不生不灭之境界。”
又问:“什么法不生?什么法不灭呢?”
答道:“不善之法不生,善法不灭。”
又问:“善与不善以什么为根本呢?”
答道:“以五蕴身为根本。”
又问:“五蕴身又以什么为根本呢?”
答道:“以贪欲为根本。”
又问:“贪欲又以什么为根本呢?”
答道:“以虚妄分别为根本。”
又问:“虚妄分别又以什么为根本呢?”
答道:“以颠倒妄想为根本。”
又问:“颠倒妄想又以什么为本源呢?”
答道:“颠倒妄想以无所住着的执着之意为本源。”
又问:“无所住着的执着之意又以什么为本源呢?”
答道:“无所住着的执着之意就再没有什么本源了。文殊师利,从无所住着的执着之意立一切法。”
当时,在维摩诘居室中,有一天女见众天人都在听闻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对谈佛法,便现其身,并把许多天花散落于与会之诸菩萨及大弟子身上。当这些天花落至诸菩萨身上时,便纷纷堕落于地上,而当这些天花落至众大弟子身上时,便都沾在他们的身上,而掉不下来,尽管这些众大弟子们都用尽各种办法想把这些天花抖落下来,但都做不到。此时,天女便问舍利弗:“你为什么要去掉此花?”
舍利弗答道:“我们这些出家沙门身上带着这些花不太符合沙门的仪轨戒律,所以要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