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吃吧。”
“谢谢子宁叔叔。”石头的笑脸顿时咧的更大了一些,很有礼貌的向万子宁道了谢再去拿桃酥。
中午,随着铃声的响起,地里上工的人都陆陆续续的回来了。
“妈,做啥好吃的呀?这么香,老远我就闻到了。”万子宁正和万奶奶说着话,就听见门外传来的有些憨厚的声音。
这就是万奶奶的大儿子了,长相很符合他的声音,瞧着既老实又憨厚,高高大大的,给人一种很可靠的感觉。
“狗鼻子转的,天天就记着吃。”万奶奶没好气的骂了一句,不过她脸上的笑意不作假,看得出来她和大儿子关系很好。
“哈哈,子宁来了,我说妈今儿怎么舍得炒肉吃了。”大儿子傻呵呵的乐了两声,转而看着万子宁说道。
“子宁买的五花肉,你可有口福了。”看他这样儿,万奶奶插了一嘴道。
“子宁回来了,高中毕业了吧,这次回来多待两天。”万爷爷看着他乐呵呵的说道,可能是万子宁从小在他身边养着的原因,万爷爷最疼爱的就是这个孙子了。
“老二和老二媳妇那不靠谱的,给子宁报了下乡,过段时间就得走了。”
“啥”万爷爷简直怀疑自己听错了,震惊的问道。
万奶奶无奈的把万子宁跟她讲的事叙述了一遍。
听闻此事,万爷爷都要气炸了,把手里的农具往地上一杵,气愤的说道:
“好他个老二,无法无天了,偏心偏到这个节骨眼上,看我见了他不打他一顿。”
又看向万子宁呆愣的模样,怕把孩子吓到了,语气轻柔的说:“没事啊,子宁,爷爷在呢,晚点爷爷跟你一块回去。”
万子宁倒不是吓到了,只是有些惊讶于万爷爷万奶奶这么疼爱原主,为原主感到不值,又为两个老人感到难过。
缥缈的亲情哪怕遍体鳞伤也要去求,触手可及的亲情却被忽视了。
下午,万爷爷万奶奶收拾了大包小包的东西带着跟万子宁一块回去,虽说是去给万子宁讨公道的,但还是习惯性的拿了许多东西,家里种的新鲜蔬菜,万奶奶腌的野菜,老母鸡下的鸡蛋,生怕他们过得不好。
虽说城里啥都有,但都得用钱票买,老人总想着替他们省点钱。
等他们到家属院的时候,时间已经不早了,天色有些黑了。
家家户户的炉子上也都升起了炊烟。
“万大哥万大姐,可好长时间没来了啊,这是来送子宁的。”邻居家婶子瞧见他们热情的招呼道。
“诶,子宁不是就要下乡了嘛,来陪他待几天,买买东西,自家种的白萝卜,拿着炖汤喝,软软烂烂的可好吃了。”万奶奶从筐子里掏出一个大白萝卜塞过去说道 。
“这我哪好意思啊,每次来都给我塞东西。”邻居家婶子不好意思的说道,粮食多金贵啊,这白萝卜在菜市场能卖1毛钱呢。
“我给我大妹子塞东西有啥不好意思的,不值什么钱,你别嫌弃大姐就行。”万奶奶摆摆手说道。
“大姐说的哪的话,那我就拿着了,刚好家里买了斤大骨头,正缺配菜呢,等会儿我炖上一锅,您也尝尝我手艺。”
“那感情好。”
回到家里,万家已经吃上饭了。
万爷爷瞧着气不打一处来,没等家里人反应过来呢,脱了鞋就朝着万父打去。
万父平白挨了两下,边躲边喊着:“咋了,爸,有啥事您好好说呀,我这么大人了,您也给我留点面子,别上来就打啊。”
“还我咋了,你自己干的啥事你不知道,子宁才多大啊,他还没成年呢,你们就让他下乡,有你们这么做父母的吗?一点也不称职。”万父打了一会儿也累了,甩下鞋子穿上,厉声说道。
万父这才弄明白发生啥事了,老爷子一直以来都比较疼万子宁,有这反应也正常。
喘了口气,坐到老爷子旁边,无奈的说道:“爸,我们也没办法啊,上面就这个政策,我们要不主动报名下乡,就得被强制下乡了,到那时候才是睁眼瞎呢,万一被分到那穷乡僻壤的地,那日子才是真正的难。”
万父也明白这个理,只是心里有气必须得出了。
“就是要下乡也得是子国去啊,他是老大,该给弟弟妹妹做个榜样。”
“子国这年纪马上要成家了,这要下乡可就耽搁了,而且他和人女孩子相处的不错,眼看就成了,这下乡,一准得分啊。”
“是啊,爸妈,家里三个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子宁下乡,我们也心疼,不比你们心里好受,这不是赶到这儿了嘛。”万母语气悲切的说道。
“行了,知道你们也难,子宁下乡,多给孩子备点钱,免得孩子在乡下过得苦哈哈的。”万奶奶不耐烦看这诉苦的环节,事已经定了,不如给孩子要点实际的。
“妈,家里三个孩子,每月还得给你们养老钱,这些年没攒下多少钱,子国这马上也要成家了,他没个工作,女方彩礼要的不少,手头实在不宽裕,等子宁下乡了,我们每月给他寄钱。”万母搓了搓手,语气为难的说道,她说得也是实话,家里现在确实是这么个情况,不过也不是没钱,给万子国结个婚还剩个300块钱,他们打算给万子国买个工作。
“那不行,子宁出门在外,你们得给他200块钱傍身,就算是给他结婚彩礼钱了,老大你们算下来也得是这个数,只多不少。”
“至于你们每月给子宁寄多少钱,我们就不管了,你们要心疼孩子你们就多寄点。”
万奶奶强硬是说道,虽不知道他们到底攒了多少钱,但他们这个岁数,在城里生活了这么多年,绝对没她说得这么穷。
至于说每月给孩子寄钱,这话下乡前感情正浓,又值分别的时候,都是这么说的,下乡后,人不在身边了,到底比不过身边养着的孩子,慢慢的就淡了。
他们村下乡那些知青,也就头几个月还能收到家里寄的钱和东西,随着时间的增长,东西越来越少,直至没有,万奶奶信不过这话,还是拿到自己手里的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