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大周篇之风起
第(1/3)页

大寿皇朝,自高祖武皇帝高修开国至今,历时四十二年,传二帝,即太宗文皇帝高震和刚刚登基的高治。

高祖武皇帝虽是大寿开国之君,可是并非皇朝的奠基者,真正的奠基者乃高修之父,大周皇朝末年权臣寿国公、太保、上柱国大将军高适,死后追封春临郡王。

高适出身显赫,乃大周京师龙城往东百里的青龙郡龙门县世家高氏嫡系子孙。龙门高氏底蕴深厚,族人自大华朝中后期(大周前朝,享国祚六百七十七年,后为周所灭。)以来,就不断出任朝廷要职,出过七任丞相五任大将军,其他要职不计其数。虽然高氏出的丞相多过于大将军,可高氏是实实在在的以军功起家,后期才发展成文武兼修的世家,是大周立朝以来天下最为显赫的世家之一。

高适出生于大周高宗宣皇帝隆平十二年,出生时其祖父高均已经官拜当朝兵部尚书,掌管天下兵事,位高权重。伯父高胜则担任天龙右军骁骑营统领,负责拱卫京师周边,前途无量(因周太祖起兵于天龙郡,故以天龙为军号,后立国后京师禁军均以天龙开头,以区别京军、边军和州军)。其父高守则担任礼部郎中,身份清贵。

乾丰三年,高宗宣皇帝崩,太子继位,是为周怀帝,而高均在宣帝大行前已被宣帝任命为四大辅臣之一,怀帝登基便拜为丞相,一时间门庭显耀无比。

怀帝短命,在位仅五年,就龙御归天。由于怀帝之皇后一直无所出,所以怀帝并无嫡子。且怀帝正值壮年,故而也并未立下太子,卧榻之前,才颤颤巍巍的指定了诸子中最为年长的庆王继承大统,是为周幽帝。高均受怀帝临终所托,再次成为辅政大臣,辅佐新君。

顺乾四年,高均以年老病衰为由,请求致仕。幽帝再三挽留不成,感念高均三朝元老,劳苦功高,便下旨封高均龙门郡公,让其荣归故里。同时高氏满门皆有升迁,高均长子高胜升为兵部尚书(三品),领天龙外军右军大将军(从三品)。高均次子升任为户部侍郎(四品)。高均长孙,高胜长子高表则任太子洗马(五品),而高适年龄尚小,年仅十六,也得了一个天龙中军侍卫备身(八品)。此时龙门高氏在大周朝堂可以说是显赫无比,风头无两。

顺乾五年,十七岁的高适入天龙中军震卫一营,成为中军侍卫。至乾治五年,二十四岁的高适就已经升任天龙军震卫二营队正(七品),前途无量。

乾治六年,幽帝崩。太子继位,是为周正帝。幽帝在位之时,对太子甚为不喜,更喜爱幼子荥王。不过因太子为皇后所出,乃幽帝嫡长子,且贤明稳重,朝臣认可。加上太子母族乃西北定州安西李氏,在大周军方颇有影响力。故而幽帝三到四次想要废诸改立荥王都一直未能得逞。

当时高均的嫡长孙,也就是高适的堂兄高表出任东宫太子洗马,本应为太子分忧,辅佐太子立足朝堂。可高表却见太子势弱,坚信幽帝会易储成功,便暗中投靠了荥王。太子后来知晓,却也隐忍不发,而是暗暗记在心里。再后来太子继承大统,成了皇帝,自然对高表之前的所作所为翻翻旧账了。

当初周太祖立国之初曾立下誓言说,有周一朝,凡八姓(龙门高氏、安西李氏、大煌刘氏、荥城邓氏、太兴王氏、邺郡吴氏、新阳蔡氏、海源徐氏)后人,非造反叛国之大罪,刀兵不相加。只因当年周太祖起事,到最后执掌天下,都是靠着这八大世家的支持,且这八大世家相互交错,同进同退,在某种程度上也把持着大周朝堂和军方,就算天纵奇才的周太祖也无能为力,只能以这种方式来与世家共存。

也因为以上原因,周正帝心里虽恨极高表,却也无法杀他。虽然不能见血,可是扒层皮还是要的,于是正帝登基之初,整个龙门高氏就遭了殃,正帝借口高表酒后胡言,妄议朝政,目无尊上,任意妄为,有辱世家门风,罢去太子洗马之职,流放宁州壮西郡,十年不得回京。兵部尚书兼天龙外军右军大将军高胜,教子无方,罢官去职,保留龙门侯爵位(高均死后由高胜袭爵,袭爵降一级。),责令在家读书,无召不得进京。

而高适的父亲高守因为自幼体弱,在幽帝乾治元年就已经病逝。可是老子不在,儿子还在,因此,高适受堂兄高表牵连,直接被外放至寿州出任驻郡兵事统领(六品),看起来品秩升了两级,可是地方上的军职又如何能跟驻守京师的天龙军比拟,那可是天子卫军,前途无量。但对比伯父高胜父子二人,高适好歹还成了一郡军事长官。

高适之所以没有被正帝罢官,也跟他祖父高均有关,高均出任幽帝朝丞相之时,曾多次帮忙当时还是太子的正帝化解了数次危机,正帝心中对高均颇为感激。考虑到昔日高均对自己的情谊,加上朝堂的风评,正帝也不好对龙门高氏赶尽杀绝,况且自己恨的是高表,而高胜也不过是为子所累,实在没必要也为难高适,故而只是将高适踢出京城也就罢了。

正帝登基之时,这天下已隐有动乱的迹象,这也跟幽帝有关。话说大周自太祖立朝传至幽帝时已经历时二百八十余年,传十二帝,中间虽说也经历过些许动荡,但最后也平稳度过。尤其高宗宣皇帝在位时,励精图治,休养生息,这天下又逐繁荣兴盛起来,后来继任的怀帝,虽然短命,但也算守成之君,大周在他手中也是一片欣兴向荣的气象,直到幽帝上来,这天下就开始出现动荡。

话说幽帝前期还算政治清明,励精图治,登基之初,多是任用贤明,颇得朝臣称颂。尤其是高均等重臣退的退,死的死后,新一代的重臣要么年纪不够,要么威望不足,幽帝失去了制约,逐渐懒散了起来。

开始只是贪图享乐,后来越来越过分。渐渐的不理朝政,沉迷酒色,任由小人奸臣把持朝政。且为一己私欲,不断对民间大肆搜刮,剥削。一度导致民不聊生,举旗造反。幽帝在位后面的八年,这大周边军不是在平叛,就是在平叛的路上。

尤其西北、河北两地。自古西北出雄兵、河北出铁骑,都是民风彪悍之地。两地也一直都是大周最重要的兵源、马源之地。且幅员辽阔、地广人稠,一旦发生战乱就很容易席卷天下。

南方更甚,南方八州(襄、陵、湘、海、宁、寿、虞、越)经过幽帝一顿折腾后,趁着天下动荡,已逐渐脱离朝廷的掌控。因大周剿匪平叛的重心集中在西北、河北。对南方等地属于鞭长莫及,而那八州刺史多为本地世家豪强出任,经过八年时间经营,竟都俨然相当于一州的帝王般,军政尽握一手。尤其陵、湘、海、宁四州刺史,相互勾结已久。四州土地相邻连接,囊括了龙江以南,襄河以东直至南方尽头的茫茫大海的大半个江南之地,对朝廷阳奉阴违,隐隐有不臣之心。

所以,被幽帝孜孜不倦的嚯嚯了八年的大周江山早就已经成了一个烂摊子,正帝一接手皇位的第一道旨意就是派兵平叛,由此可见,幽帝对大周十几代人战战兢兢所立下的基业造成破坏是多么的可怕。

幽帝倒是死的干净,就一句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来形容也不为过。却苦了后来继位的正帝,正帝也算是一位贤明务实的皇帝,可架不住局势糜烂如斯,且登基时间太短,根基不稳,纵有雄心万丈,却也无可奈何。

直至正帝大正四年,河北大旱,原州晋元郡发生民变,贼首陈壮聚众造反,杀晋元太守王斌,占据郡城,得晋元粮仓(大周河北两大粮仓之一),随即开仓放粮,引十万难民来投,一时间贼众势大,短短月余,便席卷原州六郡二十一县。

正帝赶忙调驻守在壶山郡的大周晋山侯镇北将军王炎,即刻前往原州平叛。那王炎本就是原州治所太兴郡人士,且是八大世家太兴王氏族人,虽非嫡系,却也在王氏羽翼之下做官。原州是他根基所在,如今得朝廷旨意,当即点齐兵马就日夜兼程的奔原州而去。

王炎能出任大周四大边军的镇北将军,自然不是泛泛之辈,那贼众席卷原州用了月余时间,而王炎收复原州也仅仅用了二十多日,几乎可以说是,王师所到之处,皆望风而降。

谁知,大正四年四月王炎在河北原州平定叛乱之后,并未回师。而是称原州尚有余贼未清,需要大军镇守。不等朝廷回应,突然就于六月举旗造反,称山河动荡、民不聊生皆因周室无德,故而上天降罪周室所致,今不惜为民请命,诛周室,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自号原王,举兵十万直奔邺州。

等战报传送至朝廷,这王炎率领十万人马已经出了原州,连破邺州两郡十一县,兵临邺州治所云丰郡城下了。

正帝得信,又气又恼,正准备召集朝臣商议,如何平叛之时,南方又传来急报,大正六月初八,大周夏武侯陵州刺史薛润在陵州治所宜江城称帝,国号大陵。龙江以南的湘、海、宁三州举州投附,一时间南方陷落大半,龙江以南,襄河以西之地尽失。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夜间南北皆乱,且不是民间造反,这次造反的都是一方诸侯,意义完全不一样。这大周,当真要乱了。

正帝听闻信使奏报完,立时一口鲜血就喷了出来,两眼一黑,晕了过去。

陵国薛润称帝之后,立嫡长子薛行为太子。拜举州而降的尹明(原湘州刺史)为丞相,封湘国公。郭崇(原海州刺史)为大将军,封海国公。黎云(原宁州刺史)为天子禁军大将军,封宁国公。满朝文武皆有封赏。后在宜江城外设天台祭天,便宣布伐周。

薛润举兵十五万,分两路分别取襄、寿二州。第一路以薛润胞弟寿王薛泽为帅,大将军郭崇为副帅,领五万兵过襄河直取寿州。第二路由薛润亲自领兵十万,天子禁军大将军黎云随行。太子薛行坐镇宜江城,由丞相尹明辅佐。

一时间南北同时夹攻大周,天下震动。朝堂上的正帝亦觉得头尾难顾,束手无策。

此时丞相吴明出列上奏说:“陛下,当今天下之势,首要西北,河北次之,再到中原,才到南方。所以能定河北,江南自会不战而溃。陛下应当速速发兵河北。”

这时兵部尚书蔡玄赶紧出列抢道:“陛下!切莫听丞相一家之言。那薛润所占非是一州一郡之地,已得半个南方,若是任他取襄、寿二州,便可兵临东都偃城以南,到时的威胁岂不比区区一个原州更甚?”

丞相吴明当即反驳道:“哼!高黄(蔡玄的表字)公怕不是担心族人安危才如此夸大其词吧!南方八州,地广人稀,那薛润所占四州,也就陵州繁荣些,其他三州与蛮荒之地无异,襄、寿皆为我南方上州,且人口众多,二州只需加强防备,那薛润又能如何?难不成他还长了三头六臂不成,视我大周兵马如无物?”

蔡玄:“嘿嘿!我倒忘了丞相的出身,想来丞相是担心邺郡吴氏族人的安危,不然江南四州十五万大军都不放在眼里的丞相缘何会担心河北三州会不敌区区一原州之兵。”

满朝文武都知道,这二人分别出身八大世家中的邺郡吴氏和新阳蔡氏,此时南北之乱的首当其冲之地都分别是他们二人宗族根基所在,此时不顾体面,只为保护宗族而在朝堂争吵也无可厚非。且二人都位高权重,别人哪一个都不愿得罪。都静静的看他二人争吵。

正帝见他二人在朝廷斗嘴,众朝臣又没个有眼力见的出来劝阻,心中顿时不喜,出声斥责道:“如今叫你们站在这里是商讨事情的,不是叫你们做那小儿女状在此斗嘴的。”

见皇帝发火,二人也识趣的不再言语,顿时整个朝堂上也因为皇帝的怒火安静下来。

正帝扫了一眼满朝文武,最后目光停留在了一直假寐不语的大将军李洵身上,无奈的叹了口气道:“大将军,此乃国之大乱,你执掌天下兵马,在此事上为朕分忧,可是你的分内之事啊。”

李洵缓缓睁开眼睛,龙行虎步上前行礼道:“陛下!臣觉得吴相和蔡尚书所言皆有道理,只是在思考良策,如何才能南北兼顾。”

“哦?那大将军可有良策?”

“刚刚想到。”

正帝一听大将军有兼顾南北的良策,顿时精神振奋,哈哈一笑道:“大将军快快说来。”

李洵微微抚了抚须道:“先说河北,这王炎占原州之所以能如此之快,皆因原州治所太兴郡本就是他太兴王氏兴盛之地。他王氏在原州各地经营多年,自然可以一呼百应,原州与其说是被王炎占据,不如说是被王氏占据。而河北四州,除原州外,还有邺、德、承三州。邺州刺史吴章本就为邺郡吴氏族人,至于驻州大都督刘跃,兵法谋略皆为上上之选,且出身大煌刘氏,此二人在,邺州一时半会不会丢。且还有德、承二州可依。集三州兵力,何止十万精兵?如此,何惧原州?王炎仗着区区十万东拼西凑的兵马便想称霸河北,无异于痴人说梦。但王炎自幼熟读兵书,阅历丰富,未造反前就已经出任我大周四大边军之一的镇北将军,非泛泛之辈。不可不重视。且河北当如丞相所言,是我大周当下除西北外最要紧的地方,不容有失。所以,河北之乱不在于调兵,而在于遣将。事不宜迟,当下最紧要的是派一大将前往河北坐镇,主持大局。先打退原军,再徐徐图之。”

正帝忙问道:“何人可当此重任?”

李洵微微一笑道:“此人选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吴朋:“敢问大将军,哪三个条件?”

李洵:“第一,身经百战,不知兵者不足以统筹大局。第二,身居高位,地位不高难以服众。第三,能手握河北全境生杀任免大权而不遭猜忌者!战机百变,若坐镇之人不能手握权柄对河北兵、政做出调整,束手束脚,恐得其反!”

满朝君臣一听,倒吸一口凉气,这大将军提出的三个条件,能符合前两个的不能说很多,倒也不是没有,倒是这第三个则需要皇帝无条件信任才行,放眼全天下,除了太子,谁能得此信任?可国之储君,皇帝又怎么可能让太子以身涉险,且太子从未领兵,也不符合第一个条件啊。

正帝听完李洵的三个条件后,黑着脸问道:“不知大将军可有合适人选?”

李洵微微一笑,朝正帝行礼道:“臣不才,愿亲往河北,为陛下分忧。”

第(1/3)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没有了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我的抗战有空间林北林楠大明:如此贪的驸马,朕杀不得?我一绿茶绑定人夫系统?不合适吧苏寒萧雨慧妖龙古帝铁血兵王林北苏婉男人被抢?不慌,这丫是个坏家伙精真之马渣男死遁逃婚?我烧灵堂杀穿侯府!林楠林北天武神帝战龙归来林北都市战神林北苏婉家父吕奉先综影视炮灰也要美丽三子非亲生,重生后报复一下咋啦养生篮球,从啃老湖人F4开始天命神算终极:绝世武尊克系执法官逼她替嫁?福运全被真千金带走啦官场沉浮,我携前世记忆飞速上位道界天下林北林楠苏婉重生1978:从北大荒深山挖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