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通晓。
五百伎:“别本”作“五百骑”。依“别本”。
问讯:问讯、寒暄之意。
白衣:一般的人。印度人在家均穿白衣。
受负:承受失败。
顾视:回头看。
明健:“别本”作“明经健沙门”。意为通达善于辩论的和尚。
无:语助词,相当于“吗”。
以经道教授:“别本”作“以经道教授人”,语义更完整,依“别本”。
第子:应作“弟子”。
猛师子:猛狮子。
白:告诉。
审:的的确确、真的。“审能……不”句式意为“真的能……吗”。
唯然:的确是这样。
隐知:暗中就知道了。
居前:先走了。
何所:哪一位。
指示王:指给王看。指示,指某(人或物)以给某(人)看。
译文
此时,有前世的旧相识一人,在海边做国王的太子,名字叫作弥兰。弥兰从小就爱好读经,学习外道道术,通晓全部外道道术的经典及其纲要。外道道人没有一人能够战胜他。弥兰的父亲寿终正寝之后,弥兰便立为国王。弥兰王向左右两旁的大臣问道:“我国之中得道之人以及其他的人民,有谁能够与我共同辩驳论说经义吗?”旁边大臣回答道:“有学习佛道的人,人们称他们为沙门。这些人颇具智慧,高妙通达,能够与大王共同辩驳论说经义。他们在北方大秦国,名字叫舍竭,它乃是古代帝王之宫。该国内外都安于隐居,人民都十分和善;它的城池四周都有复道相通,各边城门都有雕梁画栋;及至其国中其他小国,也都有许多高明人士。人民穿着的衣服,色彩光辉灿烂;国土因地势高处而干燥,珍宝十分众多;四方商人做生意,在此地都用铜钱作为流通货币;五谷丰收而粮价低贱,家家都有积余,人民生活乐不可言。”
这里所说的弥兰王,他以正法治理国家,才华横溢且有智谋,对于政府管理之事明察通达;各种战斗之韬略,没有一样不精通;能够知晓九十六种外道道术之精义,所有疑问不能难倒他,人只要从他身边经过说些话,他便能预知此人的意思及其目的。王对身边的大臣说道:“这其中有明白经典要义的沙门,能与我共同驳难论说经义的吗?”王的旁臣,名字叫沾弥利望群的人,向王进言道:“肯定有。有一位沙门,名字叫野惒罗,明晓通达经义,能够与王共同驳难论说经义。”
弥兰王立刻便下诏命沾弥利望群动身,去请野惒罗,说大王要见大师。野惒罗说道:“大王要想相互见面的话,很好。但王应当自己来啊!我可是不去的。”沾弥利望群立即回来,如实地把这番话告诉了大王。
弥兰王立刻乘车,与五百随从一道走到寺中,与野惒罗会见。上前相互寒暄问讯,然后各自就座。五百随从也都坐下。
王便问野惒罗道:“卿因何缘故,抛开家庭舍弃妻子儿女,剃掉头发,身披袈裟,做起沙门来?卿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样一种人生境界?”
野惒罗说道:“我辈学习佛道,以中道作为行为准则,在现世可以获得此一做法的好处,在后世也可以获得此一做法的福泽。因为这些缘故,我剃掉头发,身披袈裟,成为沙门。”
王向野惒罗问道:“假若有在家学佛的居士居于家中,虽有妻子儿女,也能持守中道,在现世能获得好处,在后世也能获得福泽吗?”野惒罗回答道:“在家学佛的居士居于家中,勤修佛法,虽有妻子儿女,在现世能获得好处,在后世也能得其福泽。”
王又问道:“既然如此,卿为何又白白地抛开家庭,捐弃妻子儿女,剃掉头发,披上袈裟,出家做沙门呢?”野惒罗沉默不语了,不知如何回答王的提问。
弥兰王的旁臣向王说道:“这位沙门乃是十分明达有智慧之人,因为一时紧迫仓促回答不上来罢了。”但是王的其他旁臣都举起手说道:“大王得胜啰!”野惒罗沉默无语承认失败。弥兰王左右前后巡视,在座的优婆塞脸上并没有惭愧的颜色。王心中想道:这些优婆塞面颜没有惭愧之色,难道还有明慧机智的沙门能和我共相诘难论道的吗?王对旁臣沾弥利望群说道:“是不是还有明达智慧的沙门能与我共同诘难论道呢?”
那先,现在是诸沙门的老师了。他通晓各经要点与难点,能巧妙地阐述十二部经,以及对种种别本异本的篇章、各种句子,理解知晓涅槃之道的奥秘。没有一个人能穷尽他的知识,没有一个人能战胜他。他的智慧如江河海洋一般宽广深奥,能够制伏九十六种外道,被佛弟子所敬爱,凭借对经道的圆融知识而成为教授。那先来到舍竭国之时,其所跟随而来的弟子,个个都是高明之人。那先常常讲经弘法,教人善法,辩才勇猛,能做狮子吼。
沾弥利望群回答王道:“有位沙门,名字叫那先。他智慧精微绝妙,通晓各部经典的核心思想,能够解答人们心中所疑,无所不通,能够与王辩论经义。”弥兰王问沾弥利望群道:“真的能与我共同辩论经义吗?”沾弥利望群说道:“的确如此!他常常与第七梵天一起辩论经义,更何况是与人间之王呢?”王立即下诏命沾弥利望群去请那先前来。沾弥利望群迅速来到那先之处,向那先说道大王想要见他。那先说道:“很好!”即刻便与弟子一道,来到弥兰王的住处。
王虽然未曾见过那先模样,但那先在众人中所着之装,所走之步履,与其他人大不相同!王远远地看着,心中已猜测到了谁是那先。王自言自语地说道:“我前前后后所见的人很多,大多数都属于平庸之辈,大多数都未曾使我感到恐怖,如今日遥见那先这般。今天那先一定会战胜我。我心中感到惶惶不安。”
这时沾弥利望群走上前来,向王报告道:“那先已经出发,立刻便到。”王立即问沾弥利望群,哪一位是那先?沾弥利望群立即回答,因之指出那先让王看到。王立即大为欢喜,说道:“正是我心中所猜的那位!”
7 王初见那先,问卿尊姓大名
原典
那先即到。王因前,相问讯语言,王便大欢喜。因共对坐。
那先语王言1:“佛经说言:‘人安隐,最大利;人知足,最为大富;人有所信,最为大厚;泥洹道,最为大快。’”王便问那先:“卿字何等2?”那先言:“父母字我为那先,人呼我为那先,有时父母呼我为首罗先3,有时父母呼我为维迦先。用是故,人皆识知4我,世间人皆有是5耳。”
王问那先:“谁为那先者?”王复问言:“头为那先耶?”“不为那先。”王复言:“耳、鼻、口为那先耶?”“不为那先。”王复言:“项6、肩臂、手足为那先耶?”“不为那先。”王复言:“脚7为那先耶?”“不为那先。”王复言:“颜色为那先耶?”“不为那先。”王复言:“苦乐为那先耶?”“不为那先。”王复言:“善恶为那先耶?”“不为那先。”王复言:“身为那先耶?”“不为那先。”王复言:“肝肺、心脾、肠8为那先耶?”“不为那先。”王复言:“颜色为那先耶?”“不为那先。”“苦乐、善恶、身心合是事9,宁为那先耶?”言:“不为那先。”王复言:“无有苦乐,无有颜色,无有善恶,无有身心,无是五事,宁为那先耶?”那先言:“不为那先。”王复言:“声向、喘息,宁为那先耶?”言:“不为那先。”“何等为那先者?”
那先问王:“何所为车者?轴为车耶?”“不为车。”那先言:“10为车耶?”王言:“不为车。”那先言:“辐为车耶?”“不为车。”那先言:“为车耶?”“不为车。”那先言:“为车耶?”“不为车。”“轭为车耶?”“不为车。”那先言:“轝为车耶?”“不为车。”那先言:“盖为车耶?”“不为车。”那先言:“合聚是材木着一面,宁为车耶?”“不为车。”那先言:“音声为车耶?”“不为车。”那先言:“何等为车耶?”王默然不语。
那先言:“佛经说:‘合聚是诸材木用作车,因得车。’人亦如是,合聚头、面、目、耳、鼻、口、颈项、肩臂、骨肉、手足、肺、肝、心、脾、肾、肠、颜色、声向、喘息、苦乐、善恶,合为一人。”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语王言:对王说道。
2何等:是什么。
3首罗先:丽刻本作“首那先”。罗、那,音近。
4识知:认识。
5是:此处指代“名字”。意为像我那先这样,有一个名字,别人可以称呼。
6项:应作“颈项”。
7脚:,音bì,股也,大腿。腿脚是也。
8肠:今应写作“肠胃”。
9是事:这些部分、物事。
10:应是“辇”字。
:应作“辋”字。
:应是“辕”字。
轝:应是“舆”字。
译文
那先即刻便来到跟前。王因之立即迎上前去,相互寒暄问讯作礼,王便感到大为欢喜。因此共同相向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