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恭请圣安。”
排着队进了万寿殿,众人没看到皇帝,但还是躬身行礼道。
“往日里,建奴势大,辽东危急,朕是甚不安。”
刚放了水,换上了一身宽松的道袍,朱由校从后堂里溜达了出来。
“如今,熊爱卿大败建奴,更是阵斩努尔哈赤三子,去了朕心中一大患,朕这才稍安啊。”
“臣不敢当陛下如此夸赞。”
听到皇帝的话,熊廷弼有些如坐针毡,连忙躬身到。
皇帝对他优待,更是给他了一个巨大的责任。
即便是熊廷弼这样一个能文能武,性情豪爽之人,都觉得有些压力太大了。
“有功就是有功,再谦虚,就没意思了。”
万寿殿里,虽然平日里不住人,但擦拭还是有的。
为此,也没荒废到四处尘埃的程度。
“坐,都坐。”
看着在场众人,朱由校摆了摆手,自有太监给他拉开椅子,让皇帝落坐。
见状,孙承宗也不意外,上次他回来就是这样座谈,当即就拉着熊廷弼落座。
“众将校的赏赐,等会儿再说,现在先说重要的。”
一开口,朱由校就给今天的座谈会定下了基调。
“现在内阁首辅、六部尚书都在,朕想听孙师说说,辽东民治,现在是个什么状况。”
“回陛下,如今辽东已过危机,臣正在令人加紧修葺房屋,安顿百姓。”
对此,孙承宗自是早有准备,当即从袖子中拿出一本奏章,递给了身后的小太监。
紧接着,孙承宗就开始给在场众人讲自己在辽东干的事情。
说来也简单,就四个字,基础建设。
经过了几年的祸害,辽东现在是渐渐的恢复过来一丢丢的元气。
卫所制废除,新设知府、知县衙门,通过这一过程,辽东建起了四十多个屯田卫所军,用来大搞基础建设。
伐木、修路、屯田、修建水利设施、建房,通过这一轮的建设,辽东四个新设府级官府,已经拉了起来。
“孙师的能力,朕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合上孙承宗的奏章,朱由校满意的点了点头,转头道对刘时敏道。
“把今年的贡茶给孙师拿上一份。”
“臣谢陛下。”
闻言,孙承宗对皇帝躬身行了一礼后,在位置上坐了下来。
“工部派去查北清河船厂的人,有回报吗?”
看向工部尚书徐光启,朱由校开口问道。
“回陛下,还没有。”
闻言,徐光启出声道。
“但陛下特点的那个钦差杨涟,送了本奏章到工部,请我代为传奏。”
说着,徐光启从袖子中拿出一本奏章,交给了小太监。
“杨涟说,他在山东郓城教谕任上时,发现县内有白莲教逆贼活动,向当地知县提议要进行防备,但知县不同意。”
“白、白莲教?!”
刚伸出手要接小太监递来奏本的朱由校,听到这话,猛的抬起头来。
他终于想起来,自己把啥事儿给忘了。
山东白莲教造反。
“这事朕知道了。”
挥手示意太监将奏本拿走,朱由校转头对刘时敏吩咐道。
“你记一下,让锦衣卫派人到山东去查查,民间到底有没有白莲教意图造反。”
“奴婢遵旨。”
闻言,刘时敏连忙点头,在自己的备忘录上记下了一条。
“孙师寻赵吏,想要在辽东建船厂的事,赵吏已经与朕说过了。”
看向孙承宗,朱由校开口到。
“朕从内帑拿出十万量银子给赵吏,让他与那个卫什么的一起在娘娘宫开船厂,你这个辽东主官要看着点,帮扶一二,指不定辽东屯田上去了之后,京城的粮食要经渤海,从辽东运来。”
“臣,遵旨。”
听到皇帝的话,孙承宗点了点头,但又感觉到不对。
为什么皇帝要说辽东主官,而不是巡抚呢?
“接下来,就是朕要说的第二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