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磧女子《方與考要》:涪州太守吳侯嘗游石甕磧,遇一女瀕去。解玉環付廂吏曰:“為我謝使君,異日當曆顯任,子孫複守此州。”言訖不見。
無 相《神僧傳》:涪州人,嘗渡水無船,乃安缽于中流,曰:“汝可自渡。”便取芭蕉葉,搭水渡之。缽已隨至,達岸而去。
元
妙 凱《大足縣誌》:蘇姓,瀘州刺史,棄官遁空門,建寺於大足妙高山頂,人呼為妙高祖師。圓寂後,肉身不壞。至明末,獻忠亂蜀,有賊目二人,以針刺其指,血猶溢出,遂縱火焚其殿,迅起震雷,二賊俱擊死。
明
雪 庵《明史 ·練子寧傳》:希賢,松陽人。亦坐奸黨被殺,或曰去為僧,號雪庵和尚雲。《殉節諸臣錄》:乾隆四十一年,予入忠義祠。國朝王士禎《蜀道驛程記》:明靖難時,雪庵和尚遁跡于此。與隱士杜景賢往來白龍山中,山下有松柏灘,灘水清駛,篁蘿交映,結廬其間,每夜梵誦琅然。人或窺之,乃易乾卦也。時棹小舟,中流攜楚詞誦之。誦一頁輒投一頁,投已輒哭,人莫能測也。
南 宗《方輿考要》:住鎣華山之荊竹坪。建道場延接緇衣,僧眾滿千。坪危峰峻,崖苦無水。一日,大風雨,有龍自山後騰起,南宗迎而止之曰:“神龍當住此護法。”龍即漩入地中,成井甘冽,即今日之南堂是也。
寶 崖《一統志》:涪州人,幼穎悟,棄家為僧。以布裹五指,燒之曰:“信佛作如是可也。”人以為風疾,何不治之。答曰:“身在空耳,四大五肢複何有耶?身投火滅而心不壞。”
呂 昺《銅梁縣誌》:曾氏子,八歲削髮壽隆寺,十一歲即了內典大旨。遍游名山大刹,卓錫雲間。為宗伯陸平泉所敬禮。一日索浴,浴畢趺跏而化。
楊常符《一統志》:豫章人,遊瀛山。葺白雲觀,金牛穿徑,玉井開基,連理呈祥,甘露應霈。迄今山以仙名,代有異人。
楊大明《一統志》:常符法嗣,精修道術。
張太虛《一統志》:貴州人,住綦江老瀛山,修練全真。常披虎皮行乞,人呼為張虎皮。終日嬉笑,一日書偈曰:“我本非有,汝本空造化。為汝成此容,他年汝亦複歸土,我即泛駕游鴻蒙。”書畢而化。
魯一沖《綦江縣誌》:住仙源洞修真。楊應龍播逆修醮於海龍磴,以利劍鍔逼令道士,手緊握而不斷者為有道行,乃不殺。沖聞而往握之,鋒悉卷,遂延為法師,尋遁去。後渝州江中有棕纜成妖,時掀波翻浪為患,一沖以法收貯長安寺中雲。
百 禪《璧山縣誌》:萬曆間居佛兒洞,不茹煙火食。崇禎末,流寇播毒,人民罹其害,禪獨無虞。康熙七年,自言上元日歸寂,至期果然。後邑中有高姓者,言:“是日遇禪于佛圖關,詢其所之,笑而不答。約眾啟棺視之,空無所有。”
宗 載《江津縣誌》:雙峰寺僧,修行勤苦,嘉靖間卒。時雲南張積善乏嗣,力行善事。一日夢僧入室,遂生子。少年成進士,授江津令。父母告以所夢,到任三月謁寺。見經堂封鑰完固,參禮畢,忽鎖落戶開,遂入,題詩於壁曰:“斗室塵封憶昔曾,再來俗骨豈峻山曾。於今空上雙峰頂,不若前身是苦僧。”
妙 福《榮昌縣誌》:字天然,別字雲岩。母孕時,茹葷輒嘔吐。既育,五歲不能言,遂舍千佛寺為僧。一日失去,既得於佛座下。師怒撻之,乃大言曰:“體究無生也”,曆言前生為三教寺僧,曾遺白玉石念珠諸物在壁中。如言往覓,悉得之。六歲翻釋梵經,深得奧義。一日有老僧過訪,拊其背曰:“至理無聲。”遂默不語。邑亢旱,延之禱雨,雨大集。秋稔後,圓寂於寶城寺。
烏豆禪師《涪州志》:成化間住涪州白雲觀,數十餘年不火食,惟荷鋤掘生烏頭啖之。天寒雪凍,赤足單衣棲於岩穴。山多虎,鄉人患之。師往寢其穴,虎弭尾去。炎暑烈日中有白雲覆其頂,劉忠諫嘗與之交。遺蛻不壞,迄今尚存石龕間。
碧 峰《涪州志》:龍洞寺僧,有戒行。文禦史少時讀書寺中,一日與坐談,忽謂文曰:“公僕有持餉,來者山中遇虎,我為逐之。”俄頃,家人至,匜器已碎。雲遇虎於途,忽暴雷擊之,虎遁,得免於厄。文有弟同在寺中,僧曰:“伯子當貴顯,惜不壽。仲子止明經,享大年。”後皆如其言。卒後火化,鄉人見其烈焰中杖錫而去。
篆 水《涪州志》:高原大師之首座也。儀錶偉然,博綜內典。嘗講《楞嚴經》於青蓮寺,有雨花之瑞。崇禎間,住重慶西湖禪院,年八十餘坐化,聞蓮花香氣不絕。
金 堤《巴縣誌》:崇禎間托缽來渝,露頂赤足,冬夏一衲。後入火關於南紀門外大悲閣,有相識者遇於夔城。及歸,師固在關內也。己卯歲圓寂,複有於滇省遇之者。
火居道人《合州志》:州人失其名,蓬發敝衣,結茅龍多山。值亢旱,禱雨有應,施者雲集,遂新至道觀。後凡遇水旱必謹禱,禱輒靈應。部使者聞于朝,封真人。
國朝
南 翁《大足縣誌》:康熙間自楚遊蜀,住邑之寶鼎寺。時往來安岳道林,堅持戒律,仍複有功儒教。精易理,能詩詞。刊有《南翁語錄》行世,其他草書之工,逼真懷素。至今寶其書者以為足禦火災雲。
果 圓《涪州志》:武隆福壽寺僧,終日念經,夜以布裹右手中指,燃油照之,念畢指如故。人詰之,僧默不答。乾隆十年坐化去。
蕭 公《涪州志》:江西人,隻身寓李渡,擔水給食。便溺不向江邊,恐氵于水府,如是有年。一日,買地基立契,後對人焚之。臘日,鎮人數十家邀飲,公同時俱至。後有自梓里來者詢之,其事亦同,人甚詫異。公遂飛升,眾將自置業為之立廟。造基起石,其契完好,至今廟極靈顯。
樵道人《涪州志》:住城西環山,能辟穀羽化。嘗於石壁上圖一月形,凡上弦、下弦月滿缺時,觀石上所畫之月,盈虧畢肖。
清 真《涪州志》:邑人,三十為僧,不處古刹,募金創寺。雖素不相識之人,亦欣然佈施。常獨出,腰纏多金,不畏盜賊。開創靈泉、同古兩山禪院,置寺田百餘畝。年七十余,夏不扇,冬不爐,破衲赤足如故。圓寂於靈泉山。
艾和尚《涪州志》:鳳凰山老僧也。年八十余,龐眉皓首,淡然寡欲。道光庚子夏,有老嫗進寺,僧詢之。自言賣藥為業。對談間,指僧所持紅豆根杖曰:“此良藥也,何不以療人疾?”僧問故,受以訣。頃辭去,僧下坐送之,及簷下有二蒼蠅繞其兩眼,嫗忽不見。後如法施治,無不應驗,活者二百餘人。
直 恭榮昌人,本姓賴。幼時孝友廉篤。將婚時,祝發峨眉山之華嚴頂,繼朝清涼山。入都,掛錫拈花寺數年,乃朝九華山,再謁南海普陀岩。住南京排頭庵三年,金山寺十餘年,為高陲州護國長老二年,仍歸金山。回川後,養真寶光寺,自稱空桑子。年六十三坐化去,生平恪守法戒,僧眾鹹稱為叭口和尚轉世。
烈女賢孝
夏後
塗山氏漢劉向《列女傳》:啟母者,塗山氏長女也,夏禹娶以為妃。既生啟,辛壬癸甲,起呱呱泣。禹去而治水,唯荒度土功,三過其家,不入其門。塗山獨明教訓,而致其化焉。及啟長,化其德而從其教,卒,致令名。禹為天子,而啟為嗣,持禹之功而不隕。君子謂塗山強於教誨。《呂氏春秋》:禹行功見塗山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劉向《塗山氏》頌曰:啟母塗山維配帝禹,辛壬癸甲,禹往敷土。啟呱呱泣,母獨論序,教諭以善,卒繼其父。曹植《塗山氏》贊曰:禹妻塗山,土功是急,惟
啟之生。過門不入,矯達名義,勳庸是執,成長聖嗣,天祿以襲。
明
庠生鄭濂妻楊氏《江津縣誌》:邑人年十四於歸,事翁姑盡孝。闖賊入蜀,偕夫逃奔他(邑),無所攜,惟取《鄭氏族譜》一帙,囊負自隨。一日,寇追急,或勸棄之。氏泣曰:“鄭氏,宋元迄今數十代宗祖皆在其上,遠負至此,義豈敢棄?”後免於難,而譜得保全無失。
參政高懋妻王氏《銅梁縣誌》:懋之官氏留養,姑姑胡氏失明,事之甚謹。夜有盜,劫其居,索姑為質。淑人以身翼之,盜抽刃擊其臂,不動,亟脫簪擲與之,語盜曰:“吾夫雖宦達,家猶窶,人不腆,敝物任所取,勿驚吾老姑。”盜感而去。
劉夫人《銅梁縣誌》:中丞帥祥母,祥父病革時,劉欲以身殉。祥尚在繈褓,其父以存孤為讬,且撫祥曰:“此子若獲一命,吾目瞑矣。”言訖而逝。劉飲蘖茹荼,食貧無怨。祥長,紡績佐之讀,每舉其父遣囑涕泣語之,祥因是自奮致位。通顯後,以都禦史巡撫陝西,劉亦晉封夫人。
國朝
巴縣
劉志伊妻韓氏《通志》:志伊遠出二十餘年,氏勤紡績以奉甘旨。姑疾,侍奉湯藥,久無倦容。通判陳中禮妻聶氏《通志》:中禮病劇,百藥不治。氏焚香祈禱,刲股以療乃瘳,氏旋卒。繼娶周氏,嫻文史善書。
中禮通守天津,寓保陽,又複大病,周氏亦刲股以愈之。
鄒其才妻舒氏《巴縣誌》:舒氏性至孝,乾隆壬寅、丁未兩年,姑寇氏病,百藥不愈。舒氏割股和藥以進,皆愈。
杜源泗妻彭氏巴縣杜任子婦,事姑嫜,以孝聞。家素裕,甘旨極豐,而自奉甚約。中饋必身親之,篤於宗族。乾隆甲寅,曾石保聚眾掠居民,擄去族子。某氏集眾得二百金贖回,乃鳴於官,置之法。廟廊寺僧不法,當去常住九百余金,氏命其子朝聘代之償,呈于知縣董淳,改寺為歸儒書院,複捐三百余金,置田充入。事在嘉慶十九年中。道光九年複倡捐,募置小學一齋。孀婦白氏貧不改志,氏招與同居四十餘年,以全其節,現今八十餘歲矣。每值荒年,里中有賣妻鬻子者,出其餘以賙之,使得團聚。有子四人,孫十三人,曾孫九人,元孫五人,一家百餘口,恪遵氏訓,從無詬誶之聲。十八年,署知縣張嗣居詳報五世同堂。二十二年,知縣李世彬詳報百有二歲,翁媳壽逾百齡。兩世庭列五代,誠熙朝之人瑞,仁鄉之母儀也。
江津縣
庠生周正明妻牟氏《通志》:正明於明末避亂遵義,娶牟氏,克勤克儉。正明客死,守節撫子。俟蜀平後,攜子扶柩旋里。家貧紡績度日,諭其子不就吳逆試。年逾八十而卒。
戚成勳妻廖氏《通志》:成勳僻居山中,值獻賊變,倉皇奔竄。廖弱不能從,堅閉重門,自誓以死。遲數月賊不至,倉谷頗饒,資以食數年。荊棘叢生,蔽其宅,遂與外隔。其後食不繼,向宅池邊種谷續之。以草為衣四十餘年,不知成勳之存亡生死矣。成勳竄黔中,年六十餘歸訪舊里,蜀亂方平,田園沒深箐中。因持斧斤代竹木數日,望其宅秀頁欹尚存,隱隱起一縷炊煙。異之,及近宅,忽聞樓頭人呼曰:“汝輩何人?”成勳倉卒厲聲答曰:“吾此宅主人戚成勳也。”廖窺視久,聲音容貌仿佛似其夫。泣語曰:“君妾夫耶,妾廖氏也。可將君餘衣褲與妾蔽體相見。”成勳怪之,然聽其言,聲音猶昔,即解衣擲上。須臾氏下樓,面目黛黑,發亂如蓬。夫婦大慟,恍疑再世,備言當日事歷歷。年各九十餘始卒。
胡元龍妻王氏《通志》:幼年親疾,刲股獲瘳。于歸後,元龍病劇,氏又刲股和藥進,卒不能起。氏守節課子遊邑庠。
安敦典妻王氏《通志》:典病劇,氏刲股以療,不愈。無子,守節事姑,誓無二志。
楊夏錩妻劉氏《通志》:夏錩故,事繼姑盡禮。捐百余金建石橋,行路咸利賴之。
李璲妻梁氏《通志》:璲歿,事孀姑以孝聞,勤苦持家,漸致豐足。捐貲建祠,置買祭田以供春秋祭掃。鄉里賢之。
白渙妻周氏《通志》:渙長而不慧,百事需人。翁以幼年之誤聘也。倩媒氏達意解盟,氏志靡他,願歸渙。成禮後,凡飲食起居,無不曲意調護,並無嫌怨。
袁毓秀妻江氏氏性淳懿,無疾言遽色。年二十歸毓秀,逮事王姑烝烝色養。袁家不甚豐,而能急人急,江氏多方贊助,代人償負,常塞戶限。諸弟婦咸姍笑之,氏略不介意。歲歉,家無三日儲,鄰有不舉火者,即以其粟與之。生三子,曰耀、煥、燠,遂失所天。茹貧矢志,撫以成立。享壽八十七。孫坦,舉庚午孝廉,猶及見之。葬石馬坪,坦請于座師陶澍為立墓表。
高涵煦妻張氏氏江津人,年十七歸高氏,五載而夫
重疾。時同里有詣劍山拈香者,氏詰其道里遠近,每夜焚香計程拜禱,數月無稍間。迨夫病彌留,又割股以進,卒不起。歿時囑其事親教子,毋以身殉,氏泣而頷之。未幾,雙親又見背。利其產者,中以蜚語,又誘使改適,氏置若罔聞。時長子廷輔甫三歲,次子廷軒方一歲。氏乃為冊,籍其田宅器用錢谷,遍邀族戚及欲魚肉之者,庭言曰:“未亡人不幸疊遭大故,苦無以自明。今繕三冊,一存族某處,一存戚某處,一氏自存,年年此日,煩諸公畢來較量,查其有無侵蝕。俟二子成立,然後已焉。凡族党中有不足於用者,不妨明告。若前日治喪時,某某所為,真欺孤嚼寡也。至外侮之來,諸君皆先人戚誼,諒不坐視,而未亡人亦不為所愚,幸垂念也。”於是向之思中傷者皆面赤心愧,利其惠又畏其才。今其家豐裕十倍於涵煦在日矣。采鄒德槐撰《張氏記略》。
楊德彝妻曾氏《江津縣誌》:明經曾貫之三女適楊氏,生子為城。甫九歲,夫歿。氏年二十七歲,性堅貞,善於教育。子未弱冠即命捐修巴江橋,並設五福場義渡,置田以供經費。又命設義田、義學以培植子弟。為城二十二歲又卒,媳穆氏無子,亦矢志不二。乃命撫長春為嗣,而又撫侄為墉為己子,今俱成立授室。兩世孀居,節義並著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