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額進八名,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貢。
定遠縣
原額進八名,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貢。
學田道光十九年,知縣車申田倡捐,邑人趙正管捐施共田六十六畝,歲收租谷六十四石,以作賓興典禮。
江北廳
嘉慶十六年,議准設立專學,酌定歲試取進文童六名,武童六名,科試取進文童六名,將現設學額,只准新添三名,其餘三名即于巴縣額進十二名內分撥,以符定額六名之數,廩生六名,增生六名,四年一貢。
學田歲收租銀八兩。
書院義學附重慶府
東川書院:在重慶府治洪崖坊,舊在治平寺後藏經閣左,名渝州書院。乾隆三年,知府李厚望捐建,郡人龍為霖助構,易簡有記。三十三年,川東道宋邦綏遷建今所,易今名,規制宏敞。二十四年,知縣王爾鑒置學基地,歲收租銀四百三十餘兩。五十八年知府蔡必昌、五十九
年知府趙秉淵先後增置,地租每年收穀共三百四十三石,各處地租、房租銀共八百六十五兩九
錢。道光十一年,貴州仁懷廳貢生張坦捐資補修書院屋宇、講堂。凝道書院:在府治,明嘉靖中知府劉繪建,今湮。來鳳書院:在府治右,今湮。縉雲書院:在巴縣學右,建始無考。乾隆三年,知縣王裕疆重葺。十五年,知縣張兌和
廢之。
巴縣
字水書院:在通遠門內蓮花池,舊名涵園。嘉慶二十一年,周鐘等將房屋一院捐作書院。續捐施膏火田,租穀共一百七十四石,各處房租銀共三百零五兩。觀文書院:在縣直里五甲白市驛。道光九年,分縣吳占魁先捐銀四百兩,率諸紳士募捐銀五百餘兩修建,膏火田谷一百石,生息銀一百一十五兩二錢。瀛山書院:在縣忠里六甲鹿角場,道光六年,彭德魁,捐施四房三分,地基一分修建,並捐鋪房,每年佃租銀作為膏火,租谷七十六石,作為延師修金費用。三益書院:在縣節里二甲沙鎮場,乾隆四十一年,邑人張超凡等建置,田歲收谷四十石,趙繼美有記。道光元年,陳元儒等又捐銀五百兩作為膏火,獎賞延師束修,每年租谷五十石。歸儒書院:在縣仁里十甲,嘉慶十九年,陳立勳、杜朝聘、張敬孟等贖寺田為書院,每年束修四十石,無膏火。巴縣原無鄉學,道光六年,知縣劉衡奉上憲劄飭,勸諭各場市捐設義學,即歸各鄉紳士經理。
江津縣
幾水書院:在江津縣城隍祠左。乾隆六年,署縣楊純伯建,署縣胡觀海落成。九年,知縣彭維銘增建。三十二年,知縣曾受一增修。置田歲收谷六十石。嘉慶九年,知縣徐鼎迭增租銀七百五十兩。道光十年,署縣事朱琦移建考棚之側。十一年,知縣郭彬圖斷撥能仁寺田業五處,歲收租谷八十二石八鬥,通舊管尖茶溪等業十九處,歲收租穀一百五十石九鬥,共收租穀二百三十三石七鬥。
賓興田:道光十四、十五兩年,知縣宋灝、郭彬圖先後籌辦勸捐置買崇林寺田業一分,充入
東皇會田業一分,每年共收銀一百五十餘兩,三年大比,分給士子,其田均在思里,載糧立案。鄉學二桂林書院:在縣杜里筆架山東南,院有奎閣、惜陰軒、豁然亭、滌硯池諸景。道光十三年,
楊維翰率弟姪建。餘慶書院:在杜里,楊維翰、維嶽、維暟同建義學,田共五處,載糧二石九鬥,收租穀京鬥八百三十二石,均貯承啟堂,以供義學經費,並膳族人之貧者。大學士長齡、川東道嵩齡皆有敘。
長壽縣
鳳山書院:初在紫雲崖下,知縣齊永齡建,乾隆三十一年,知縣曾受一補修。五十一年,知
縣陳善教移建縣東一里文昌宮右,置田歲收銀二百四十餘兩。鄉學舊無,道光五年,新建十一所。鳴鳳義學知縣薛濟清捐置。養正、時敏兩義學王劉氏同子監生王璧、王瑋捐置。
天澤、分澤兩義學職員戴筠捐置。聿秀義學巴人車占勝、閔廣順倡首捐置。敦本義學耆民王其武捐置。光裕義學職員戴琳和捐置。養雲義學貢生左維垣捐置。養源義學工部郎中李松年捐置。文明義學監生左濤捐置。
永川縣
錦雲書院:古察院基,舊在治東,名桂山書院。康熙五十八年,知縣彭時捷遷建今所,後建奎閣。川東道張九鎰講學于中,易今名。東皋書院,舊在城外東山寺。乾隆五十三年,署縣張縉移建文昌祠。
彭時捷《錦雲書院碑記》學校,王政之本,所以養人材、厚風俗也。今自京師而外,直省郡縣莫不有學,而書院輔之。書院之設即古黨庠術序之遺,其地不如學之尊嚴,其事較學尤為詳盡。或興或廢,人材風俗因之,不綦重歟。乾隆壬申,予來治永川,見其士好詩書,俗向儉樸,蓋沐浴雅化百有餘年矣。考其地有桂山書院,前令江右羅君諱士哲之所建也。僅十餘年而老屋數椽不蔽風雨,邑人士未有鼓篋出其門者,豈經始規模有未備耶,抑繼之者未暇增式廓耶。韓子有言:“莫為之前
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微羅君亦予之責也。顧舊址狹隘不足改為,且無學田不能垂久。予乃捐俸八十金,置田數畝,隨據紳士等呈請興學,先後願輸廢寺、閒田、山土三百餘畝,為修脯膏火之資,然後謀立學舍,與邑尉鄭君王臣,儒學王君楷,蔔治東錦雲山陽,相基繪圖授邑庠等董其事,各皆踴躍,樂輸良材堅甓,不可勝用。於是為立講藝之堂,棲士之舍,賓客之位,遊息之所,庖廚之次,百爾器具工善吏勤晨夜並作,凡五閱月而竣。既遷舊地,遂更新名,來學者幾百人焉。是舉也,非敢謂於國家作人之化有所培益,第邑令教養斯民,苟薄書期會無失而已。坐視其邑無興賢育才之所,謂曾莫我督過,予愧且懼。且使學于此者優遊《詩》《書》《禮》《樂》之圃,循習仁義道德之途,由是以修其身,以教其家,以率其鄉黨鄰里,處
為正士,出為良臣,則此書院之設又不僅一邑之人才眾多,風俗醇美已也,于此有厚望焉。書院田租邑令彭時捷捐俸八十金,置田數十畝,又詳准輸廢寺、閒田、山土四百餘畝,歲收租三百石零五鬥,山租錢十余千文,用為修脯火之貲。
榮昌縣
玉屏書院:舊在縣治東,乾隆十一年,知縣許元基捐建,五十年知縣朱瑴改建。縣治東北,置田,歲收錢二百四十四千。鄉學:舊設二處,一吳家鋪,一河包場。道光六年,知縣龍翔倡捐募,置田業九處,價錢一萬一千一百二十四千五百文,歲收租穀市鬥三百零二石,土租錢一百三十五千八百文,捐項余錢三百千文一分,生息並歲收租谷、租錢作為各義館修
脯之用。十二里暨本城四門共設義學二十一處,嗣因修脯不敷,裁去四處,實存十七處。
東門義學在東關外。南門義學在南關外。西門義學在西關外。北門義學在城內北街。九峰義學在油榨寺。龍蟠義學在盤龍場。蓮池義學在蓮台寺。洞溪義學在高洞寺。桃香義學在峰高鋪。雲岩義學在半邊寺。
清河義學在河包場。梓材義學在桙梓場。雙南義學在金盆寺。複性義學在仁義場。尊榮義學在安富場。宏育義學在傅家寺。正蒙義學在梁家場。
綦江縣
瀛山書院:在南關內前明常平倉荒址。乾隆五十一年,知縣馮汝弼改修學宮,並修書院,即於是年落成。《縣誌》《通志》載康熙四十九年,知縣蔡青錢重修,實無其事。
書院義田鄭高山、沙河子、翻溝子三處,共收租穀二百三十八石。嘉慶十年,知縣張九谷加租,每年收市鬥穀三百九十七石,外土租銀二兩八錢。道光四年冬,知縣宋灝斷令佃戶每秋成繳租後,另行認來年佃,據以杜霸佔拖欠之弊。五年十月,知縣宋於鄭高山之馬家溝一業退佃另招,加租十二石,共四百零九石。
南川縣
隆化書院:在城南二里許文昌宮舊址。乾隆二十一年,知縣應士龍創建。四十三年增建。嘉慶十年,知縣蔣作梅修葺。置田,歲收穀三百九十五石,地租錢七十二千二百文。龍川義學:在縣西六十餘里,舊為龍川廟址。乾隆二十四年,知縣冀宣明倡邑人韋在昌、
李浩改建,置田,歲收谷三十八石。鄉學:二十三處。育才鄉學在西門內。普澤寺鄉學萬壽寺鄉學虹濟橋鄉學觀音橋鄉學白沙井鄉學陳家場鄉學德隆場鄉學河圖壩鄉學漢場壩鄉學三匯場鄉學太平場鄉學小河壩鄉學萬盛場鄉學水江石鄉學龍濟橋鄉學兩路口鄉學五顯廟鄉學官地壩鄉學
雙河壩鄉學園村壩鄉學磴山寺鄉學大興場鄉學
合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