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氏 《氏族略》:後漢汝南太守謁瓊,一名煥,見《獨行 ·廖扶傳》。《汝南記》:謁煥,江州人,見《方術傳》,言煥先為諸生,從廖扶學也。應氏謂見《獨行傳》,誤。又張訥功德碑陰有守屬江州謁恭。
波、然氏 《華陽國志》:江州冠族有波氏、然氏。又雲有度遼將軍、桂陽太守然溫,江州人,見《巴耆舊傳》。張訥功德碑陰有從掾位,江州然存,字元文,賊曹史江州然雄。
、、慍氏《華陽國志》:江州冠族有 、氏。《隸釋》:巴郡太守張訥碑陰,文學史江州遷、曹史江州慍益,皆奇姓也。
寋、蹇氏 唐蹇道會從僖宗西幸,僖宗謂曰:“蹇”不利西北,可更曰 “寋”,是蜀之寋氏,本蹇姓所改也。按《水經注》:劉璋臣有蹇。《杜弢傳》:李特時有蹇碩。蜀之有蹇姓久矣。元末,巴縣有蹇繼祖,子均壽、孫源斌。至曾孫義,洪武乙丑進士,仕至吏部尚書,贈太師,諡忠定,生子四:英、芳、芸、荃,芳在洪熙時擢尚寶司丞,早卒。孫霖、震、沾、露、霆,霆成化乙未進士,由侍禦出為僉憲。又有蹇賢,永樂戊子舉人,官湖廣布政;蹇惠,景泰庚子舉人,官南安州知州;蹇來譽,嘉靖庚戌進士,官僉憲,生子達,嘉靖壬戌進士,官兵部尚書,總督薊遼。達生宗伊,以文學名世,科第蟬聯,蓋先劉氏最著者也。
劉氏 其先本湖廣興國州人,六世名瑉一者,元末遷蜀,卜居巴縣,衣服不隨時變,里人稱為大袖劉氏。劉氏譜以瑉一為始祖,傳三世曰升,為丹陽縣丞,生克明,克明生剛,仕不顯,為台州赤城馹丞。六傳至規,成化乙丑進士,官侍禦,生三子,仲曰春,季曰台,並冠賢書。春登成化丁未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諡文簡。台登宏治丙辰進士,官雲南左參政,皆以文行見推士林。長曰相,不仕,生鶴年,官兵部郎中;彭年,戶部主事。鶴年生起元,郡廩生,起元生世曾,嘉靖壬戌進士,巡撫雲南。世曾生綡,萬曆己酉解元,未仕,卒。自侍禦而下,七傳至道開,崇禎癸酉舉人,篤于孝親,在明季不仕,生如漢,順治己亥進士,官太常寺卿,曆副都禦使、江西巡撫。彭年生起宗,嘉靖戊戌進士,湖廣提學;起宗生世賞,隆慶戊辰進士,湖廣布政,一門七葉,簪纓不替雲。
宿、粟氏 明時,巴縣宿氏為望族。程啟元宿公與配安人合葬,銘公諱進,字儒忠,別號一厓,自稱蹈愚子,其先楚松滋人,本宿姓。元末避地入蜀,一在重慶,誤姓粟,其名登者,甲子與餘同舉省闈,實公族孫也。公高祖仁美占籍夾江,仍為宿氏,是巴縣粟氏本宿姓也。
周氏 其先世名天祿者,本江西清江人,以忠厚傳家,再傳啟忠,入邑庠,啟忠生如璋,歲貢生,康熙中游幕入蜀,遂家成都。生長鐸,授登仕郎,長銘庠生。長鐸移家重慶巴縣,生四子,季曰桂馨,自少以孝友聞,善讀書,不求仕進,家居敦厚和平,樂善不倦,著有《日知錄》行世。屬纊時,召子孫曰:不讀書,非我子孫也,娶傳氏,尤有賢行,每延名師課讀,有子四人,曰:照、昱照,皆不仕,暹照、晟照入太學,孫十九人,曾孫二十六人,元孫三人,一家百口,五世同堂,內外無少間言。道光戊戌,傅壽介期頤。
朝廷旌之曰:寰宇熙春,而志典、志道旋同登庚子賢書,志誥先與己亥鄉薦,志信與丁酉選拔,志典為照子,志道現任高縣教諭,與志誥、志信同懷,皆昱照子,其餘春誦、夏弦、侍膳、問安,蓋濟濟一堂也,人皆謂忠厚食報雲。
程氏 其先河南人。宋南渡後,家徽州,複遷楚之麻城孝感鄉。徐壽輝兵起,辛二避亂入蜀,是為程氏之始祖。初寓巴縣之雙溪蠻洞口,後遷江津,世居五岔,代有顯者,十傳至方先,生大猷,由貢生曆官山東濱州知州,生養士。養士生源,崇禎癸未進士,官兵部尚書,晉東閣大學士,明祚既終,悲憤,疽發背而卒。
江氏 本黃岡人。在元時,萬九生文友,文友生世禋,皆有隱德,不肯仕。迨其季世兵亂,世禋避地入蜀,居江津石橋里,讀書勵行,不事表暴。時明玉珍據重慶以禮聘之,辭不就。生仲子,英靈敏好學,洪武中舉於鄉,曆官貴州布政司左參議,調浙右,又調雲南,以疾歸。子淵,宣德庚戌進士,官工部尚書加太子少師,別有傳。淵從子孟綸,成化丙戌進士,仕至禦史,巡按陝西。後有江鶚,弘治舉人,任黃州府同知;江學,隆慶舉人,任陝西郿縣知縣;江洪,萬曆舉人,任什邡教諭。獻圖、爾一、爾文皆崇禎舉人,獻圖任忠州學正,爾文任僉都禦使,閥閱為最久雲。
楊氏 江津楊氏有二派。一為江右人,元末,名芳者自豫章來牧漢州,其後德明遂籍江津,十餘傳至珩,家寖昌,卜吉葬於挑燈之旁,置蒸嘗田。乾隆四十九年,其裔孫欽智始建宗祠,益之田,率族人隆禋祀,迄今比族溫飽,人文炳蔚,蓋本其先世家法以孝、友、耕、讀為先務也。一為楚人,明初有仕敏者始遷蜀,居江津杜市里,歷代清白,數傳至文庵,有關西夫子風,生子四,俱好義樂施,而年淇為最,生三子,曰德厚、德昌、德彝,年淇別有傳。德厚兄弟三人悉稱克家,每遇歉歲,即捐貲倡賑,施藥餌棺木,習以為常。德厚生維翰,德彝生維城,其弟姪尤好義,念合族生齒日繁,更割產業千石,建承啟堂一院,以為贍族之所,而楊氏比於椒聊矣。
李氏 唐宋以來,譜失無考。元末庠生文質始由麻城徙長壽之興賢坊,生志善,為邑庠生。志善子清,以貢生官陝西鳳縣教諭,生功棐,功棐生皙,皆為邑庠生。皙子秀春,嘉靖乙酉舉人,官侍禦,崇祀鄉賢,生之一,嘉靖丙午舉人,官雲南浪穹縣知縣;之應,邑貢生。崇祀鄉賢,生士震,萬曆己酉舉人,歷任麻陽、翁源兩縣。士震子開先,崇正己卯舉人,不仕;曰長庚,為建昌令;曰芳會,官兵部郎中;曰芳聯,由山西提學歷陝西鞏昌道;庚齊官戶部員外郎;先植官南安州知州,皆由科第顯,而瑞鶴登崇禎己卯賢書,竟不仕,皆開先兄弟也。本朝定鼎後,為觀察者二,曰希賢,曰坦;官太守者二,曰世倓,曰蕃。部曹二人、知縣十三人,入詞館者一,成進士者五,登賢書者十九雲。
韓氏 宋知江南徽州府,洪故丞相琦孫也,寄籍麻城。生子至高,中武魁。明永樂初遷孝感鄉,七世孫月桂再遷長壽,三傳至大堅,又徙貴州寧遠府。明鼎革,仍歸長壽,大堅子登後,孫嗣耀,俱邑諸生。曾孫芳,乾隆庚午舉人,知碾伯縣。元孫鼎晉,乙卯進士,由檢討曆官工部侍郎,祀鄉賢,今其族登科者曰雲,曰藻,曰海,曰涵,曰壽,曰蘭,曰世億,曰穀懷,曰纘愈,曰懋建,惟蘭,愈不仕。
余氏 其先江右人,元延祐進士,官參政,名必達者,偕弟成可入籍湖廣,再遷長壽。必達子天祐,至正甲辰進士,官溧陽太守。生秉彝,庠生。其子守新,又以武魁官指揮使。守新生尚周,庠生。尚周生崇吉,登賢書,知善化縣,生子二:長雲漢,隆慶丁卯舉人;次維漢,隆慶庚午舉人。雲漢生仁選,仁選生應幹、應祥,以孝友聞。成可後三傳曰鐘,為王府教授,祀鄉賢。生雲川,雲川子二:長善繼,嘉靖戊戌進士,官戶部員外郎。次能繼,嘉靖辛酉舉人,官枝江縣令,生子二:文炌,萬曆辛卯舉人,臨洮府知府;文,萬曆乙未進士,官至總憲加太子少保,皆在前明之世。近今兩支蕃衍曰載,官太平通判;曰戴,官印江知縣;曰君輔,官貴州總鎮;曰奎,官巡城兵馬司。其餘若續武、祚遠、志迥、光暹,皆名列賢書,或仕,或不仕,雲。
華氏 原籍江西,明初,南京國子監教諭彥仲始入蜀,卜居長壽縣菩提山麓。五世邦興,由副貢知雲南楚雄府推官。生三子,長煒,貢生,祀鄉賢;次耀,隆慶庚午舉人,曆官楚雄知府;季炤,庠生。耀生成實,廩生,佐定番州守,守城死之,事在國初時,其孫灝,康熙辛卯舉人,官內閣中書。溯前明至今五百餘年,世世列膠庠,亦詩書世家也。
周氏 本楚人,明初登知江津縣事,始家長壽。子普貴,貢生。孫紹敬,刑部主事。曾孫天民,正統己未進士,曆官河南副使,生子二:長蕃,成化己醜進士,曆官左都禦使;次華,鴻臚寺序班。蕃子喬,由貢生官通州知州。九傳至振,以副貢知清平縣。入本朝,若景濂,雍正癸卯舉人;至善,乾隆壬申舉人,江西安福縣知縣;本濤,丙午科舉人,鹽源教諭;新佘,嘉慶癸酉舉人,浙江烏程縣知縣,其餘擢明經列膠庠,悉數難終焉。
羅氏 其先江西吉水人。元末避兵入蜀,家永川之松溉鎮,是為勝二,生友文,友文生志高,世有隱德。志高生瓊,以孝義著。瓊生鍪,洪治乙卯舉人,仕陝西商州學正。生洪載,正德庚辰進士,官戶部員外郎,生廷唯、廷名。廷唯,嘉靖癸醜進士,為棗強令,召拜禦史,年三十三卒。廷名為諸生。廷唯生太易,隆慶辛未副解。一門文章氣節,海內矜式,雲。
喻氏 其先江西豐城人,明宣德十年至善遷蜀之榮昌縣。三傳至茂堅,正德辛未進士,仕至刑部尚書,贈太子少保,生子五人:福、祐、禎、祜、祶,俱以科目為顯官。孫應豸,選貢,仕至尋甸知府;應台,舉人,官黎平府知府;應桐,歲貢生,陸涼州學正。六傳思恂,萬曆丙辰進士,官兵部尚書;思慥,萬曆癸卯舉人,官貴州巡撫;思煒,天啟丁卯舉人,雲南布政,殉國難,闔室自焚。七傳符慶,以選貢仕至雲南洱海道。
慶,歲貢生,官貴州貴寧道。振慶,歲貢生,榮經縣教諭。其後倩中,康熙癸酉舉人,不仕。佩,戊子恩貢,任石泉教諭,今子孫蕃衍,衣冠世族。
劉氏 本江右人,元末漢卿徙蜀,卜居富順縣之太陽井,生三子,長世昌,官布政,遂家雲南;次世賢,官侍郎,後徙貴州;季世振,貢生,子孫蕃衍分處內江、仁壽諸縣。八世為正禮,生時俊,萬曆戊戌進士,官太僕寺正卿,始家榮昌。生二子,潛,崇禎辛未進士,官上海縣知縣;泌,丙子省元,明末以勤王授兵部侍郎,改太僕寺卿,國變不食,卒於黔。生善複,貢生,仲複改名斌,康熙壬子舉人;生臨,貢生。其貢生嘉複,庠生元複,皆潛之子,由長寧縣知縣授行人司主事,懋和則潛之孫也,今螽斯濟濟,而詩禮尤不替雲。
李、吳氏 榮昌李氏,故世族,景泰辛未進士,名人儀者。天順中,任禦史疏劾總兵石亨,謫知襄陽縣,以幹濟稱見《湖北通志》,擢荊州府,卒於官。其後又文中,成化丙戌進士;汴中,丁酉舉人。兄弟聯芳在神宗朝三卯三捷,曰:尚恂,己卯舉人;春先,癸卯舉人;維翰,乙卯舉人。維翰生奇彥,崇禎時貢生,生世傑,克紹書香,其子景著,好學能文,年二十四卒,娶吳氏,以節孝聞。吳之先世名建者,永樂丙戌進士,代有文人,浸淫詩禮,數傳至鴻儒,積學不仕,為鄉里楷模,即景著妻父也。兩姓在前明,李氏以科第顯,吳氏以德行稱。
敖氏 其先江西高安縣人,繼公著《儀禮集說》十六卷,陶生著《詩品》二卷行於世。其裔孫桂高,明初移家榮昌。八世至萬仞,貢生,不肯仕,富甲一邑,代闔縣輸糧。十二年,生子二:文麟,庠生;仲麟,選貢,任保甯府教授。文麟子維銓、維鏜,皆選貢,銓雲南石屏州知州,鏜任順天大興縣丞。仲麟子維喬,萬曆辛卯舉人,維,己酉舉人,甘肅秦州知州,丙轉司業。維銓子四:慶,蒲江訓導;謙慶,南部教諭;詡慶,營山訓導,皆以貢生仕;季曰:慶,庠生,分田,族姓勸之學,而自耕其瘠者。蓋自萬仞以下九世,青衿科名勿替,知其積累者多矣。又有敖翔,弘治壬子舉人,雲南曲靖同知,庭無請謁,見《雲南通志》。敖選,萬曆甲戌進士,曆官廣東巡按禦史,皆其族也。
綦母、綦氏 《左傳》:晉有綦母,張齊神武時,有綦母懷文以道術事神武,官至信州即今忠州刺史。蜀之綦母氏,或其裔歟要盛于綦江縣。宋宣和進士綦母賁,紹興中進士綦母甯、綦母常、綦母卿,三人同榜,瀛山蓮花洞又有寶祐四年解元綦祥一記。訖明世,皆為綦氏。張澍曰:綦氏,系綦母氏所改,去母字也。
傅氏 本江西人,明初有傅文通者,官川東。其孫必勝,由監生中式,從宦來川,而以軍功授爵,遂家于巴。景泰二年,始遷南川東鄉壩,故傅氏以必勝為始祖。二世分三支,曰:魁,庠生;旭、鼎,皆貢生,旭官教諭。三世添琮,庠生;添瑾,以貢生任大邑訓導;添琳,以貢生官湖廣武陵知縣;雲漢,以貢生官江南壽州知州。四世拱章,任陝西褒城知縣,拱琦、拱位、拱彥均授教職。五世曰近川,官襄陽知縣,皆以文學顯者也。六世不仕。七世之良吏,八世之於楓,皆明末貢生,良吏,官大邑教諭,於楓,仕履失傳。順治初,良先為貢生,于悟又以武生署守璧山汛,有保城功;于位由教諭升任建始知縣;于偉又由行伍官遵義都司,恩賞花翎。乃武、乃文皆有必勝遺風,今有九世以至十五世,入邑庠者二十七人,貢生二人,選拔一人,以武從征秀山,官千戶者一人,曰之維,上壽二人,心衡年八十六,心潤年九十四,均五世同堂,婦女苦節者七人。四百餘年以來,家傳詩禮,世守農桑,可謂舊族矣。
咼、苑氏 咼與和同《淮南子 ·說山訓》咼氏之璧是也,《正字通》又音戈姓也。《合州志》:咼榮福妻苑氏守節,苑類篇音鴛,人姓。《左傳》:齊大夫有苑何忌,則苑氏之由來遠矣。
陳氏 明時有至孝者以孝聞,子直,萬曆壬午舉人,任江西廣信府丞;蓋,萬曆丙午舉人,官福建鹽運使。蓋生計長,天啟丁卯舉人,有經濟才,自雲間解組,值獻賊破蜀,避之黔州,生命世,順治庚子舉人,不仕,生峙、岱,同登康熙甲午賢書。又陳正,天啟丁卯舉人,官浙江金華府推官。陳計安,天啟甲子舉人,江西貴溪縣知縣。計明,天啟壬午舉人。今涪州陳氏更多達者。
周氏 世家於涪,有久升者,以孝聞於閭里。其六世孫菇荼,乙酉之歲以儒服勤王。戊子複成都,拜湖南路正總兵,因親病致仕,生子儼、儒。儼登康熙庚午賢書,儒為庠生,俱以孝友著。儼生珙,康熙辛卯舉人。珙生煌,乾隆丁巳進士,官兵部尚書,贈太子太傅,諡文恭,生七子:宗岐,乙未進士,授編修,早卒;次興岱,辛卯進士,官兵部侍郎,晉左都禦使;興嶧、興岷、興岳、宗華皆舉人,宗峹,監生,今閥閱最盛雲。
王氏 明王吉士,崇禎丙子舉人,官南寧府知府,疏陳時政失之,忤權貴意,遂解組歸。其曾孫名恕,康熙辛醜進士,官福建巡撫,生子汝舟,乾隆甲辰舉人;汝嘉,乙酉解元,壬辰進士,授翰林院檢討,仕未顯,旋卒;汝璧,乾隆丙戌進士,官安徽巡撫。汝嘉子賡,嘉慶庚申北榜舉人,資州學正,歷任直隸涿州知州,今為銅梁望族。
李氏 本楚之江陵人,元末有志祥者,避兵入蜀,卒于白崖。其子福海奉母範氏徙定遠之太山里,隱德弗耀,西平侯沐英嘗奇之。福海生英,勤學善教。英生永甯,正統丁醜進士及第,官廣西桂林府知府,生子三:長,次,均不仕,季藻,仕為漢陽府訓導。孫十人,邦直,宏治乙卯舉人,湖廣永興縣知縣;邦表,嘉靖丙戌進士,官兩淮都運使,皆生也。自英至邦表以布衣為封翁者兩世,其為布衣也,有處士之行,而其為吏者有清白之節,人於是多李氏雲。
按:六族九宗與國相終始者也,春誦、夏弦與風俗相維繫者也。巴郡經明季獻逆之亂,故家喬木蕩然無存,今衣冠門第非複昔日王謝。故擇其可考者,自漢以下錄之,詳於郡,略於縣,縣當別譜氏族也,俟之諸君子。
韋氏 得姓豕韋,播遷荊楚。曆漢、晉、隋代有傳人,唐時始遷南川。鼻祖曰:大郎同姪接,均有武功得職,乞骸骨歸里家圓村壩。自唐曆宋,族大丁繁,其顯名者曰應,曰正叔,曰如顏、如曾、如思、如孟,曰克有、萬有、國俊,遂為南川著姓。明代有志祿、志文、天襲、天鴻,皆貢生。國朝入庠食餼者數十人,加升以明經官太平教諭。洪瓚舉乾隆己酉賢書;近,道光丙申進士;傑生,官刑部主事,即明孝子志通裔孫也,志通事見《舊通志》,蓋方興未艾雲。
楊氏 籍遵義,宋時懷邦始居巴渝間,明初遷南川,天順中,仕新、仕敬皆顯名,而由二世至六世,以明經文學著者則有十八人。鼎革後,由七世逮九世又三十八人。十世純道,乾隆庚寅舉人,官湖南長寧知縣。浚三,道光壬午鄉薦,此外入庠貢成均者十五人。十一世又十六人,其以孝友稱者。八世之先榜,十二世之城,皆有光學校;而苦節有天申妻鮮氏、世任妻羅氏。詢為詩禮傳家矣。
風俗
《華陽國志》:江州以東,其人半楚,姿態敦重。墊江以西,精敏輕疾,上下殊俗。《元一統志》:民力稼穡,士喜靜退,其風淳質,近古。《府舊志》:士願而好學。
《巴縣誌》:邑中皆崇尚文學,民力田而不克,世守其業,非嬉即惰也。工則習於文飾,一切器具服物,互相角勝。乾隆初,士庶家不輕衣帛,其後商家以奢侈相尚,人皆效尤。至於冠婚喪祭,皆非古禮,亦守土者所宜丕變也。
江津縣 士隆文學,農重耕耘。明李廷春《天水池記》:江津東郭對大江之北,山名石佛,瞰江之幹,高萬仞。有石池焉,深三尺,廣六尺,袤倍之中,有鑿痕。水清而常盈,雖天旱不涸,旁去數步,一大石半懸為崖,其上正平,可容十數人,楹窟尚存,蓋舊有亭,而久廢也。《縣誌》曰:天水池,縣人祓無子,自袒裼摸水中,得石則兆生男,得瓦則生女,土人皆呼曰:摸兒池。
長壽縣 人尚勤儉,士習詩書,俗之剛悍,漸化。又,冬暖無雪,民多不衣棉。
永川縣 士爭濯磨,民樸少訟,衣食省約,今則侈海味、厭綺羅,由儉入奢矣。
榮昌縣 耕織營生,俗尚儉樸。
綦江縣 《元統志》:民力稼穡,士喜靜退。
南川縣 士習書藝,民守本業。
合 州 士風樸茂,民勤耕作,然五方雜處,好尚不一。
涪 州 士勤知學,民貧力田。
銅梁縣 士爭振拔,民皆食力。
大足縣 山峻水急,人多負氣,君子勇於為善,小人敢於為非,是在化之者。
璧山縣 民仍巴俗,土饒古風。
定遠縣 人性淳樸,民少詞訟。
江北廳 士習敦重,民氣淳和。
按:渝郡土宇則由狹而廣,開闢盡也。人民則由寡而眾,滋生繁也。土著則由富而貧,習於奢也。物產則由饒而減,竭其力也。若人才則由實而華,文教則由振而委,民性則由弱而悍,風俗則由厚而漓,罔不變本加厲,逐末趨弊矣。然豈特一郡為然哉。
陵墓府治
周巴子墓在治西北五里,有石獸、石龜各二,石麒麟、石虎各一,即古巴國君塚。巴蔓子墓在治西通遠門內,雍正間郡守張光重修。乾隆二年,邑人周尚義捐修砌石。道光十五年,知縣楊霈捐俸三百金,重封之,置守者。春秋二仲致祭,以妥忠魂,碑題:東周巴國將軍蔓子之墓。王爾鑒詩:穹窿哉,蔓子墓,渝城巔,石封固。多少王侯將相陵寢穴樵兒,獨此屹立兩江虹勢回盤護。頭斷頭不斷,萬里鬢眉宛然見。城破城還存,年年春草青墓門。君不見背弱主,降強主,斷主之頭獻其土。又不見明奉君,暗通鄰,求和割地榮其身。惜哉不識蔓子墳。
巴縣
唐 嚴孝子墓唐劉灣詩:至性教不及,因心天所資。禮聞三年喪,汝獨終身期。下布骨肉恩,上報父母慈。禮聞哭有卒,汝獨哀無時。前有松柏林,荊棘結蒙蘢。墓門白日閉,泣母黃泉中。草服蔽枯骨,垢容載飛蓬。舉聲哭蒼天,萬木皆悲風。嚴孝子碑舊《通志》:原在忠州城西,後移郡儀門,字半磨滅,有 “延熹二年 ”等八十字,按此則嚴孝子蜀漢人。舊《通志》不載其墓,《巴縣誌》止載 “孝子碑”。新《通志》于重慶府載 “孝子墓 ”而不詳其地,則未知為二人歟。附記以備考。
宋 白啟墓在縣西南五十里白君山,《通志》誤入江津縣。馮時行墓在縣東銅鑼峽,《縣誌》:在縣東魚嘴沱石崖上,有南平老人墓去此五十步,相傳即狀元墓,或雲水葬無考。蒲國寶墓在縣西蒲坎壩
明 劉剛墓在縣西梁相村 劉規墓在縣西梁相村 劉春墓在縣西劉家廠,嘉靖十八年諭葬。劉世曾墓在縣治柳市里 劉墓在縣西梁相村 趙可懷墓在縣西十七里,官雲南巡撫、兵部尚書。曹汴墓在縣治,官戶科給事中。胥從化墓在縣東山玉皇觀下,官吏部郎中。馬麟墓在縣東北昭陽下中窯左,官雲南大理府知府。鄧玘墓在縣西九嶺埡,官左都督。孔北泉墓在縣西北北碚,碑題 “東魯遺徽”,名爵無考。陳龍橋墓在縣治馬岡,有碑題 “孝友某之墓”。
國朝 鄒九疇墓在縣西石壁山,官鎮國將軍、雲南鶴麗鎮總兵。劉如漢墓在縣西獨橋子,明解元劉季子,曆仕至江西巡撫。附體仁堂設江北鎮潮音寺,系士民韓帝簡、周、龍象昭、張宗蔚、陳尚仁、李恒、毛驥、張士貴、周尚義、陳正陽等十人各捐銀一百兩生息。乾隆六年買置義塚,建白骨塔,收瘞暴骸。知縣王裕疆據情詳請准行在案,嗣於乾隆九年買市房二所收租,以所入置棺,雇長工數名,遍斂水陸遺屍或貧無殯者,施以棺,每年約置棺三四百副有奇。又節婦蔣氏以所遺石龍溝田一段載糧二錢九分零,呈具施白襄其事。道光十四年,八省客民魏丹庭等因修義渡所剩銀兩置買老鴉灘坎上田土一分,以作義山,價銀一千兩整,每年收租穀一拾三石,載糧一錢一分,在孝里一甲。附敦義堂繼體仁堂設也,系本城監生彭元臣、里民汪子玉、樊祐周、李學易、皮佩南、李崎、舒占輝、邱懷里、蕭開國、曾子俊、王紹周、劉興漢等十二人於乾隆十八年共捐銀二千八百有奇生息取利,輪流收管,建屋於朝天觀左、前、後各三間,周以牆垣,為貯棺所買市基鋪房十一間。每年約收租銀一百四十兩,以所入購木置棺,餘銀仍留生息,別置租房以圖持久。邑人周開豐撰記勒石,知縣王爾鑒給澤廣西岐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