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卷之一輿地志
第(7/9)页

柔剛山《元和志》:在安居縣東二十里,周柔剛縣以此名。

涪江在城北門外,自遂寧縣流入廢縣界五十里合兜溪,又五里合大安溪,逕城北烏木溪注之,又三十里入合州界,又七十里小安溪會之。關箭河一名安居溪,一名大安溪,源出樂至縣,流經安岳、遂寧二縣界,又東入安居。銅鼓在關箭河南岸觀音閣中。嘉慶八年,漁人于龍門灘得之,闊尺六寸,高尺二寸,四耳擊之,其聲鏜然。兜溪在城北五里,源出合州龍多山,西流一百里入涪江。烏木溪源出城西二十五里,由安居城注于涪江。黑龍塘城西十五里,寬不盈畝,深邃莫測,山澗之水歸之。夏不溢,冬亦不涸。相傳塘有黑龍,禱雨輒應。會龍橋在城內 烏木橋在城西 新橋在城東 寶善橋在城南,里人盧兆富建。關箭橋城西二十里,里人周志遠建。白鶴橋城西南五里,里人李昌遠建。紹先橋城北二十里,里人陳贊鼎創修。塘堰無。

大足縣

五桂山在縣東。五桂樓宋乾道中,邑人陳伯雄、文章、羅翱、鮮仲文、趙希樞五人同榜,太守曹岍建樓旌之,今圯。海棠池地無考。孝泉井在縣治西二百步,宋進士何光覺母病危渴,禱諸天地,泉遂湧出,因名孝感泉,好善者隨鑿為井,後為豪右掩匿。明嘉靖己酉,知縣李茂陽複浚之,董極有記。盂蘭寺在東關,明天啟時建。元妙觀東關外,宋元祐初建。東禪寺東關外,宋時古刹,今改為龍神廟。《名勝志》:縣之東禪寺,有宋徽宗手書碑。其西禪寺,晉永和間建。寶鼎寺,唐柳本曾學吳道子筆意,環崖數里鑿浮屠像,奇譎幽怪,古今所未有也。宋高宗禦書手詔碑《縣誌 ·名勝志》:在大足縣東禪寺,今僅存五字。報恩寺縣東一里,宋元祐中建。學堡山縣東七里。覺照登記碑在縣東二十里圓通寺。米糧關縣東二十五里,即宋米糧鎮。三華山縣東三十里。《縣誌》:按《輿地紀勝》,有寶峰山在縣東三十里,疑即三華。石門山縣東四十五里,山有石門洞,石刻鄧檉詩,碑詩殘缺,其略雲:壬寅之春,二月既望,予被台檄檢視流殍,由米糧趨石門洞,皆賑濟所也。石門居東山最高處,盤數大石,鑿為洞府,因石高下,周以屋室,蓋黃冠棲息之所,像無定刻,或仙、或釋、或諸鬼神,千百變見,混為一區。有二道士,儀狀甚野,怪而詰之,噤不能答,亦無為發明者。晉王氏設聖教、老莊異同之問于阮瞻,瞻對以將無同三語,向之刻者抑將有取於此哉。賦詩三十韻紀行,並寄此意於其末。

牛鬥山縣東六十里。《寰宇記》:山長三百里,崖石巉岩,有雙峰對峙,若牛鬥狀,因名。《宋史 ·盧斌傳》:淳化二年,賊任琇等寇昌、合州,斌率兵屯昌州南牛鬥山,偵知賊在龍水鎮,斌馳馬四十里,騎從數十人,遂斬琇等百餘級,賊眾悉平,即此山也。煙爐山、鳳頂山、明心山俱在縣東七十里。插旗山縣東南五里。《舊傳》:宋盧斌住兵於此。塔耳山縣東南二十里。化龍潭縣東南二十里烏雲山下,鐫“古跡龍潭所求靈感 ”八字。玉口山縣東南八十里,山有老君洞,宏敞可容百人。雞棲樓《輿地紀勝》:在縣南,下有藏馬崖。相傳蜀王時,產龍馬於此。

南禪寺在縣南二里廣華山,舊有大悲閣、擁翠樓、雨花堂、聽經軒諸勝,今廢。南岩書院雍正四年,南禪寺重建大悲閣,榮昌縣令程大樽記雲:余於殘編故紙中稔悉寺即南岩書院。《志》稱南岩藏書古今悉備者,是創于唐貞觀時,歷代仍之。自閱慘屠,僧亡殿圯,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頹垣無複存者。玉皇觀縣南三里,踞南山之巔,上有老君閣,下為三清洞,知縣張澍于石壁得宋人石刻數種。

高山縣南五里,上有龍洞,醮壇禱雨輒應。《縣誌》:知縣張澍于石壁間搜奇,得宋淳熙時大足令何光震餞,郡守王夢應記及唱和留題諸石刻。

艾山縣南二十五里,山多艾,香聞故里。

宋古狀元故里縣南七十里狀元疃,明萬曆十二年立。

郵亭旅館碑在縣南九十里,明知縣張養性建,字剝落難讀。

五腦山縣西南五里,秀巒叢聚,中頂獨高。

啄頭山縣西南四十里,下有李司馬宅。

妙高山縣西南五十里,上有妙高寺、宋郎官馮楫碑、明洪武四年重鐫東坡羅漢頌、明雷孔文建玉皇閣記石刻。西禪寺城西一里,晉永和時建。

獅子山縣西五里。

尖山縣西七里。

官帽山縣西三十里。

聖水岩縣西三十里,俗名滴水岩。

石篆山縣西五十里,山有佛會寺,宋元祐時建,明張璧有《重修佛會禪院碑記》。

龍岡山縣西北十里,其山回環聳秀,岡脊折紋若龍鱗然。

北禪寺縣北一里,張澍詩:破落三間殿,蕭條一個僧。苔階咽流水,鐵檠閃孤鐙。黠鼠銜經葉,奔牛觸草繩。

餘耽冥靖,來此問南能。北塔寺縣北二里,張澍於六級浮圖內得《宋紹興壬申歲瀘南安撫使馮大學於昌州多寶塔內安舍利施錢造修石記》,知白塔即昔之多寶塔也。

北山縣北五里,盤繞如長幾,西連龍網,古跡叢聚。

吳季劄墓碑《碑目考》:在昌州北山,相傳為孔子書。開元中,殷仲容奉詔摹榻;大曆中,蕭定刊之潤州,張從申題其後,今在北山,尚存數字,系篆書。《通志》列入榮昌,蓋大足自康熙元年併入榮昌,至雍正六年始複設也。按《季劄碑》:銅梁縣亦有之,皆拓本也。漢高祖大風歌碑《碑目考》:在昌州北山,今存十一字,系隸書,餘駁落。《通志》亦誤入榮昌。唐昌州刺史韋君靖碑《縣誌》:在北山。嘉慶己卯,知縣張澍于岩左峭壁得石刻,其文自後而前不與他碑同,雖有駁落,大率可讀,蓋以景福壬子歲于龍岡山建永昌寨也。按碑記韋君靖始末兵事甚悉,非專為永昌寨一節,且碑只雲沿岡建寨,而改作龍岡山建永昌寨,是其巧于傅會處,不知碑在北山,著其功也,寨在西北,維別一地也,不必強合為一。張澍又雲:碑以北山為龍岡,《志》以西山為龍岡,此更遊移無據,故仍從《通志》,以永昌寨列入榮昌關隘。古文孝經碑《縣誌》:在北山。《碑目考》:《古文孝經》在昌州北山,凡二十二章,與今文十八章小異。宋趙懿簡公瞻神道碑《縣誌》:在北山,撰文者為范祖禹,書並篆額者為蔡京也。觀音洞《縣誌》:在北山內,刻觀音像,洞前一泉為觀音泉,洞內刻《宋趙懿簡公神道碑》,洞內外兩旁刻《古文孝經》二十二章,字徑二寸許。文殊問維摩詰病書像碑《縣誌》:在北山。《舊志》:惠因寺在治南四十里,宋紹興中立,壁書維摩圓寂像,後易石像。明末焚毀,今碑現存,亦不在惠因寺,並誤。明蜀總制林公像並碑《縣誌》:在北山。“石屋忘年紀,霜松記十圍。壯容驚變盡,迂叟是真歸。扃小一莊足,名逃百念希。山盤開野水,新雨蕨芽肥。”“風雨睡曾著,幽堂重乃心。龍歸先有洞,鹿觸故成林。遺脫遭逢際,孤廬怳惚臨。更闌銷短燭,涼淚落衣襟。”右二詩乃太子太保、刑部尚書素見林公之作也。正德庚午,公被召起用,征剿劇賊,巡撫四川府。時為巴縣教諭,幸從事幕下,受教最深。越明年,功成身退,蜀人為立生祠。嘉靖初,科道交薦,三聘複起,其清忠大節,天下共知,無容喙者。茲累疏乞老,榮歸雲莊,仰慕風采,不可得見。近偶蒙寄賜小像並雲莊之懷,誠如久處密林忽見長天也。攜以公行至大足,聞有奇岩,登摩 □刻,乃大宗太史公范祖禹撰《趙懿簡公神道碑》,上有遺像猶存,遂捐廩命匠,鑿一石洞,以鐫公之像,礱一石碑,以刻公之詩,用識蜀人之思,共傳不朽雲。嘉靖甲申秋八月吉,重慶府同知範府拜書,知大足縣事臨安唐鼇□。

化龍關縣北三十里,界遂寧縣。寶鼎山《縣誌》:在縣東北三十里,上有寶鼎寺,山崖鑿佛以萬計,精巧奇詭,俗呼為古佛灣。有足跡池、靈湫泉、圓覺洞、萬歲樓、毗盧庵、孔雀明王洞諸勝。

長橋河在縣西,上流即岳陽溪,自安岳縣石羊場流入,八十五里至縣東關長橋下,又六十里至路孔河入榮昌。赤水溪《舊通志》:一名馬灘河,源出銅梁六嬴山,南流四十里至普安場,又十五里合沙河溪。沙河溪在縣東南七十五里,源出玉口山石穀,流十五里合赤水溪,又五里至舊州壩。單石溪在縣東南九十里,源出玉口山,即小安溪上源。

長橋東關外四里,長橋河以此名。清明橋縣東五里 躍龍橋縣東十五里 化龍橋縣東二十五里 流虹橋縣東三十五里 旌善橋縣東九十里,跨單石溪,內江監生唐宗舜建。濟民橋縣南五里 人文橋縣南四十里,龍水鎮。趙家橋縣南四十里,達三溪鎮。寶珠橋縣南六十里,即三溪鎮渡。觀音橋縣南七十里 放生橋縣南九十里 德通橋西關外,即西門石橋。明心橋縣西三十里,即三驅長橋。

塘堰無。

璧山縣

五峰山在縣治後,中一山建學宮,四山拱衛,故名。宋馮縉雲故宅在學宮右五十步 明趙應期宅故址在大東門內,有禦史坊。馮狀元碑在小東門內,字磨滅。蒲狀元碑在大東門內,字磨滅。敵陣樓《縣誌》:在縣臨高門外。儒林井《縣誌》:在儒學前,教諭李時命工淘之,深六丈,底一竅如竿大,直下不知幾許,泉從中湧出。白摩碑在治南關帝廟內,今磨滅。

重璧山縣南二十里,一名茅萊山。普澤廟在茅萊山,即土主廟,祀唐合州刺史趙延之。仙洞在廟後,明馬臨題石。大佛岩縣南六十里 觀音岩縣南七十里登雲坪縣南七十里,形如盤,長十里,橫八里,上有毗盧寺。皇廟在登雲坪,明建文帝隱此。映月池明建文帝修。涼傘石在毗盧寺前,下僅三四拱,上平圓,可坐百人。白石岩在涼傘石西,明靜如白玉削成。香爐山縣南九十里。華蓋山縣南百里,崖石中一井,水如豬脂,汲之最清,有寺曰凝脂。鬥牛石縣南百里,二石狀若牛鬥。龍洞山縣南百里,有洞可容百餘家。明末,津、璧兩邑民避此,全活者數十家。虎峰山縣東南二十里,山半有川主廟、觀音寺,寺後石壁上有馬蹄跡四,皆深數寸。王來山縣東南五十八里,宋王來鎮在其下。拖木槽關縣東南六十里,接江津界。金劍山縣東十五里。玉兔山縣東五十里,俗名擂鼓,三台高峻,三疊始上也。龍梭山縣北三里,擁蔽縣後。

五顆山縣北二十五里,高五里,長三十里,嶺有五阜連絡,山側有流水岩。青木關縣北三十里,寶峰山口也。上接縉雲,直抵嘉陵,下連虎峰,至於岷江,綿亙二百餘里,馹路達銅梁、合州,此其要隘也。四面山縣北三十五里,高半里,四圍絕壁,惟山南通小徑。上有觀音寺,寺右有出水洞。種錢山縣北四十里,高一里,綿亙二十里,山有雌雄二石,形如錢,故名。上有清池、天竺二寺,宋時建。祈雨山縣北四十五里,絕頂有川主廟,旱年禱雨輒應。智燈山縣北六十里,頂有一石,高二丈,橫六尺,形如壁立,上嵌一石若燈,有光四照。智燈寺在山上南堂山縣北七十里,綿亙二十里,上抵寶峰,下距縉雲,山半有古南堂寺。寶峰山縣北八十里,高四里,長六十里,山半有溫泉,泉在溫泉寺,寺側有洞,深二丈。昔傳有蟒為妖,大茅真人法驅之,民獲安居,今稱大蟒峽,邑人江朝宗有記。峰凹縣北九十里,接合州界,邑之要隘。溫湯峽水隘口縣北一百里 澄江口縣北一百里,嘉慶時,知縣張人龍拒教匪於此。縉雲山縣北一百里,詳見巴縣。張公井縣北百餘里,明時夏旱缺水,知縣張本覓井,見此土潤濕,掘三尺余,石掩一古井,深四丈,居民汲之不竭。永興寺縣北一百里,宋紹興十年建。梅井山縣西北四十里,山高大,出井油。龍洞槽縣西北四十里黃茅嶺縣西北八十里。漢平山縣西五里,山有東林寺,寺有宋理宗禦書 “蓮社 ”二字碑。太仙山縣西八里。雙溪鎮在縣西。《通志》:又有多昆、含谷、王來、依來,共五鎮。金帶水即龍溪,又名璧水,源出溫湯峽口,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自城北流入縣治前,四面環繞如帶,下與梅江合流入幾水。梅江縣西二十里,繞縣北,曲折流一百二十里,合璧水入幾水。油溪《九域志》:璧山縣有油溪。《府舊志》:馬坊橋溪在縣西,源出湯峽口,南流出相公橋,又三十里出馬坊橋,又六十里至鬥牛石,入江津界,與來鳳溪合。來鳳橋溪在縣東,源亦出湯峽口,東南流三十里出迎恩橋,又五十里出來鳳橋,又四十里至鬥牛石,合馬坊橋溪入大江。

迎恩橋縣東關外 拱秀橋縣南關外 臨高橋縣西關外 演武橋縣北關外 馬坊橋縣西南九十里,雍正八年修。來鳳橋在來鳳馹,縣東南五十里,乾隆甲申年建,道光十二年圯,邑人周繼盛捐修。接鳳橋縣東南五十里,嘉慶十七年,知縣李大經監修。月恒橋在清河,道光十六年,邑人張鎬捐修。

塘堰天池槽在牛心山,周百餘丈,久旱不涸,久雨不溢。旁有伏竅,流十餘里,通青木關山峽,分灌巴、璧二邑田,可溉數萬畝。福里堰十一、登里堰十二、依里堰十三均自山溪引水。

定遠縣

天印山城東江岸二里,頂有圓石,故名,又名東山。小魯亭在東山,明禦史張一鯤建,今廢。九洞在天印山,張一鯤讀書處。東山寺在天印山下立石縣東三里,山不甚峻,上有立石,高四丈餘,不可攀躋。馬龍岩縣東十里,山形如馬。書岩縣東二十里,李元庚於岩壁橫書此二字,闊四丈餘。仙人洞在書岩,洞闊丈餘,中有一井,深五尺,泉水四時不竭,李元庚篆書 “蒙泉 ”二字。老龍洞縣東二十里,有泉自石隙中湧出,歲旱禱雨立應。圓山縣東六十里,兩峰並峙,上有圓山寺、圓山觀。夫子山在圓山後,文昌廟故址。木魚山與圓山並列,山形如魚。文筆山縣東六十里,山之西為明田大本故里。高洞縣東七十里,危崖數仞,其下深潭有怪,為害居民,龔廉妻石氏刻佛像鎮之,明隆慶時也。今為靈應寺。觀音寺縣東七十里,古鳳凰山,明永樂時建。湧泉山在縣南,山頂有泉湧出,寺名湧泉寺。龍王山縣南十里,獨立千仞,邑水口巨鎮也。大通寺縣南十里,右臨大江,左繞溪水。白馬鎮宋置,即大通寺基址。新明古刹縣南十五里,即今清明寺,危崖數十仞,刻“宋元祐河南楊子安來遊”。倒馬寺縣南十五里,即古龍靈寺。朱衣閣在縣南宰相山下。道光十二年,知縣車申田重建。海中山縣南二十里,即海中寺,明寺僧掘地得海中山殘碑。青山縣南二十里,上有青山寺。石人山縣南百二十里,絕頂兩石屹立,狀如人形。石筍寺在石人山,寺左有石筍,大數圍,高五丈餘。山頂左右有石傘,高二丈,下小上闊,石馬高丈餘,長二丈,又有石爐在石人前。石筍寨明末里人避兵於此。三峰寨在縣西。接脈樓縣西後山,乾隆十四年胡觀海建。西山縣西五里,明西山寨,又為五虎寨。嘉慶五年,賊渡嘉陵江,邑民避兵其上,全活者億萬計,今為南禪寨。坐虎石縣西八里。天臺山縣西十里,群峰疊起。八爪山縣西二十里,形如爪牙。紅岩縣西二十里,晚霞照耀,石色深赤。石印山縣西三十里,前為郁馬坪。仙女洞縣西三十里興福寺後,洞深數里,禱雨輒應。鳳臺山縣西六十里。四角岩縣西六十里,即羅圍寺,四山相連,壁立數十仞。明季之亂,邑人避兵於此。天宮石室縣西七十里,即毗盧寺,宋名天宮院,中有石室,刊佛像千餘,又有《天宮院碑》,宋鑒公和尚立。雨臺山縣西八十里,與毗盧、龍傘三山並峙。穿岩縣西八十里,在龍透寺後,山中一石,橫空若長虹,長二十余丈,高十餘丈,上下俱通行徑。武勝山縣北十里,元至元四年,總帥汪良臣請立砦于母章德山,以當釣魚之沖,從之,即武勝軍也。《舊志》載:元憲宗攻合州屯兵於此,誤。憲宗攻合州在己未歲宋理宗開慶元年。紗帽石在武勝軍舊縣,高數丈。黑岩在舊縣治下 放生池在武勝山北五里,潭中多紅蓮,明禦史李純樸有《紅蓮橋碑》。忠定書院在舊縣封山,今名天生寨。碑載:定遠封山有忠定公祠,明禦史蘇郡盧縣人嗣改忠定書院。馬軍寨即武勝山銅樁山縣北十五里,上有銅樁寺,宋紹興間建。相傳建文遁世,嘗住此寺,明李永寧記曰:山高峭拔乎雲表,以有大石,狀如擊物之樁,故名銅樁山。下有洲當江心,周十餘里,草色青翠,雖歲寒不甚衰,所謂平洋草色是也。相傳是洲為巨航,而銅樁系之,故定遠民物富阜,實足賴焉。

白鶴觀縣北三十里,元至順間,本為峰山鎮,在嘉陵江岸,明洪武初始更今名。葉家山縣北三十里沿口鎮上 七星拱月石在沿口鎮後,石高數丈,周圍七凸,中有圓影如月,故名。佛岩在沿口鎮下,危崖數十丈,宋嘉祐時刊佛像千餘。仙人橋在沿口鎮下,江中冬深水涸,浮水面長百餘丈。

焦石山縣北四十里,山高聳,石色焦赤。太平馹縣北四十里太平鋪,明設馹丞,今廢。龍鼇寶塔縣北四十里,今為龍鼇寺,遺址尚存。獨巍山縣北六十里,四圍峭壁,有獨巍寺,寺前大石有xiao穴,常出米,可供一二人食,貪僧鑿之,遂廢。武家岩縣北六十里,嘉慶五年,李繼昌堵賊遇難處。和煉寺縣北六十里,即臥龍山。大龍山縣北七十里石盤沱上,高臨霄漢。大岩在石盤沱下,岩口有石龜、石蛇。落洞岩縣北七十里,四圍絕壁,有洞闊數十丈,飛泉橫射,怪石森立。飛龍寺縣北七十里,寺前有寶泉,歲旱可供千家。寶台寺縣北七十里,唐時白廟故址。聖燈禪院縣北八十里,碑載,唐代有聖燈,現因瑞諡名。宋勅賜聖燈禪寺,明改聖興寺。

嘉陵江自南充縣李渡場流入,至高石墈,距縣一百四十里,為定遠縣界,曲折三百餘里,經縣東門外至南溪口下銅鼓沱入合州界。鹽灘溪在縣東,源出岳池縣,經武勝山合花石、苦石諸溪入江,通小舟。卜科樓在溪沙磧上,明遷縣時建。花石溪源出黑耳場,至蓮花嘴入鹽灘溪。苦竹溪源出紫雲台,入鹽灘溪,兩岸多苦竹,故名。

武勝橋縣西北一十三里,明萬歷時建,水出蓬溪縣,橋下三里入江。永濟橋縣南十五里,明天啟時建。鎮南橋縣西百二十里,明嘉靖時建。任婆橋縣西十里,明任氏建。

東門渡城外 桐子浩渡縣北十里 魚浩渡縣北十五里 沿口渡縣北三十里 張家灘渡北四十里 磨盤灘渡北五十里 石盤灘渡北六十里 金盤灘渡北七十里 鐵櫓灘渡北八十里 觀音灘渡北九十里 山刹灘渡北一百里 臨江灘渡北一百二十里 白沙灘渡北一百三十里,均系官渡。觀音閣渡縣南三里,趙助朝置。清灘浩渡南十五里 大通寺渡南二十里,趙助朝置。石梯墈渡北二十里,趙助朝置。龍女寺渡北三十里,趙助朝置,均系義渡。塘堰《縣誌》:定邑無堰,春水稍遲,民皆用龍骨車引水,層疊逆上數十丈。石硐橋縣北九十里,道光十二年,合州民吳宗泰捐二千金建。六合橋縣北一百里,道光十二年,冉大任捐修。

福善橋縣北八十里,道光十四年,陳科元捐修。永濟橋縣西北一百二十里,道光十五年,冉大任捐修,複力辭議敘。積善橋縣北九十里,道光二十二年,冉大任捐修。

江北廳

一陽觀山在廳署後,上有一陽觀。甘橘宮《華陽國志》:舊城在巴水北,有甘橘宮,今宮址不可考。白龍池在陽門內,今填塞。臥龍寨山廳東百二十里,高四里,山頂有石垣,碑載,明閔中珠建寨。石馬岡山廳東北五十里,岡側有石佛、洛伽、連珠諸寺,前臨大江,欹石嵌空,長約四十餘丈,即野豬岩。塗家坪山廳東北一百里,上皆沃壤,平田二百餘畝,下有朝陽洞,石佛像甚多,明時鐫。淨土寺在坪上,明時建。鐵山廳東北一百里,高八里,綿亙五十餘里,直奔至銅鑼峽,山下有老虎岩、崖峰洞、老龍洞、大木埡。鐵山關踞山之脊。龍腦山廳東北一百里,相傳明建文帝曾避難於此,有寺曰 “龍藏”。山後有天涼洞,清泉絕佳。大城寨山廳東北二百里,三面石壁,惟西面土岩,舊有四門,今僅餘殘壘。白岩山廳東北二百四十里,長亙五里,四時雲霧出沒,樵牧不能躡頂,下有仙女洞,刊“雲青水碧 ”字。辜寨山廳東北百五十里,四壁陡崖,上有沃壤平田百畝,明崇禎時《辜姓孝義碑》猶存。聖卦山廳東北一百八十里,舊有聖卦廟,歲久圯,山半有穿洞及大峰岩。雙峰山廳東北一百三十里,山半有龍泉寺,萬歷時建。野貓山廳東北一百四十里,山麓有華峰、清涼二寺。張關山廳東北一百八十里,上有天池、岩峰二洞,高深莫測。元末張坤氏建石寨二,右為殺人溝。明初翦平之,立新興鋪,乾隆中改為復興鋪。張關從關下十五里至沙溪鋪接長壽界。

金雞背山廳東北一百五十里,山足直趨大江,狀如金雞吸飲,有巡司署古址。妙峰山廳東北一百九十里,宋淳熙中建隆福刹,鐫千葉蓮台。長延坪山廳東北九十里,綿亙三十里,北抵木洞慈光寺。以上均仁里。紫金山廳東北九十里,上有法濟寺。嘉靖壬午石碑尚存,載劉市壩狀元劉洪章、解元劉泗相科第,年代無考。劉洪章故宅《廳志》:在金龜岩下,今僅存園林遺址。胡公積學隱居處《廳志》:在紫金山劉市里,碑存法濟院。聚蓮山廳東北一百四十里,上有聚蓮寺。青雲山廳東北一百二十里,與雲臺山相接。分水山廳東北一百二十里,嶺脊左分仁鄉,右分義鄉。山右一洞,約深半里,石壁上鐫 “感應靈洞 ”四字,禱雨輒應。鐵坪山廳東北五十里,抵大江銅鑼峽,自昔產鐵,上有梵音寺。銅鑼峽關詳見巴縣。石城山廳東北三十五里,天生石城,又名石坪寨,上有玉皇觀。石鼓廳東北七十里,高八尺,闊如之,厚五尺,左右二面平如鼓,去此百步許,嶺上有方石,古鐫 “石龍岡 ”三字。瑞峰山廳西北五里,上有寶蓋寺。悟音洞在寶蓋寺,即悟音貞女棲息處。方山廳西北四十里,相傳堯時洪水不沒,亦名浮山,又名凝脂山。石獅埡山廳西北九十里,分合州之境。皈峰山廳西北七里,形如浮龜,上有香國寺,雲壑清奇,梵宇勝地。香國寺碑碑題 “第一名山”,碑陰鐫學使宋記。蜀廣政十五碑《碑目考》:在東陽鎮市,按東陽鎮隸禮里三甲,即古東陽郡丹陽縣也,本巴縣地。削劍山廳東北五十里。《圖經》雲:昔人於此削鐵為劍,因名。昆侖山廳東北一百五十里。《明統志》謂之昆嶁山,又名塔坪山。塔坪寺宋紹興間建,塔七層,高十丈有奇。大華鎣山廳北二百六十里,高十里,踞江北、合、嶽、鄰四處界,週二百餘里,為眾山鼻祖。每秋得雪最早,山頂有光明寺銕瓦殿。大庵亦名陳家塘,乾隆十七年,重慶右營守備移駐山右,為大庵營,扼要重地。小華鎣山廳北二百二十里,脈出大華鎣山四十里,為西山始脈,山半有曇花、紫雲二寺。花耳山廳北一百三十里,有花耳岩,高數百丈,長二十餘里,岩下為合州、岳池二邑地。西山廳北一百六十里,高四里,長三十里,上有三潮水洞,深三十二丈,闊十丈,分上、中、下三洞,水石層疊,石門東向平衍,久旱洞泉日潮一次,風雨連宵則日潮三次,第一奇境。東山廳北一百里,脈出大華鎣,映帶殿子、月烏二山。禮元洞在山下,明萬歷時,巴縣孝子余壽創,爐灶宛然,碑文殘缺。中峰山廳北一百二十里,脈出大華鎣,中枝孤峰峻絕,有山羊、苦竹、天眼、走壁、乾瀝諸洞,瑪瑙觀下複出白雲、鳳翅、石岡諸山。

以上均禮里。

岷江詳見巴縣 火井近江金沙廂,三月水泛則淹,九月水涸時,打樁下三四尺,去樁有氣上升,以火引之即燃。大洪江按《圖經》,江有二源:一出大竹縣之廟壩場河,一出大竹寶石河,會鄰水芭蕉河,至廳東北百六十里入境,會桶井溫湯峽水,曲流至大臂峽上為大洪江,入岷江,明置巡司。岷江下游渡詳見巴縣

嘉陵江詳見巴縣 嘉陵江上游渡詳見巴縣永定橋在廳東,明宏治十五年建。肇源橋在廳北肇源溪,明嘉靖時建。觀音橋在廳北磨子溪,明萬曆四年建。通順橋在廳北石河溪,明嘉靖時建。永濟橋在廳北麻柳溪,萬曆四十七年建。躋橋在廳北靜觀寺,萬曆四十八年補修。歐陽橋在廳北東河,崇禎六年建。續麟橋在廳北葉家溪,崇禎九年建。羅應橋在廳北鄭家溪,崇禎十三年建。天成橋在廳北天心河,乾隆九年郡人龍為霖倡修。

石樑堰自小沱子泉引水,分灌鏵尖堰及葉、孟、余、宋四姓堰。陳家堰自辜家泉引水,通東花溝及潘、陳九姓堰。劉家堰自貓兒山引水,通李姓二古堰。潘家堰自水口溪引水,又一堰自龍王泉引水,通鄰姓二堰。段家坪泉堰自本泉引水,通鄰水,稱錘口。大柏樹堰自東山引水,分灌徐、田、唐、黃、袁五姓堰。劉家堰自涉溪溝引水,通楊家古堰。溝堰自山東引水,分灌各堰。象鼻堰自山西引水,分注柿子堰、石橋堰、茅草堰。磁瓦溝堰自山西引水,至水溝懸梘分注。渠堰自山西中文漕引水,東流分渠十一道,第一、三、五、六、十北灌本里,第二、四、七、八、十一南灌本里,均古堰。三台堰自三臺山下引水,共堰四道,上三道南灌尾堰,北灌俱古堰。柏楊堰自東山溪溝引水,分注鎖口堰、風門堰、偏崖堰、東霖堰、五路口堰、橫垣山堰、中堰、高家堰、餘堰,詳見《廳志》。

按禹平水土,主名山川,所以表封域也。渝郡十四屬重山複水,擇其特異者書之。唐宋以來,據山川之險,置之關鎮,以守土也。至於津梁、塘堰所以利民,原屬輿地。寺觀麗乎山川者也,非靈鷲古刹不能悉登,而古跡各以類編次焉。

王夢庚曰:《山川志》搜羅既富,詳簡得宜,取裁之正,應無遺議。

氏族

姬姓 司馬貞雲:《世本》蜀無姓相承,雲黃帝后世子孫,誤。《史記 ·五帝本紀》:青陽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索隱》自注: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國也。《國語》:晉胥臣曰: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二姬二酉、祁、巳、滕、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華陽國志》:武王克殷,封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左傳》:昭公十三年初,楚共王與巴姬密埋璧於大室之庭,《國名記》亦載楚靈王妃巴姬。杜預注:巴之江州縣。是巴固為姬姓也。

塗山氏 《呂氏春秋》:禹娶塗山氏。《華陽國志》:禹娶于塗山,今江州塗山是也。按《孔安國書傳》:塗山,國名。《史記 ·夏本紀》又雲:帝啟,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此蓋如烈山氏、蜀山氏之類,胙之土即命以氏,非有二也。

巴氏 《世本》:巴氏,巴子國子孫,以國為氏。宋衷注:其地巴郡江州縣。屯、督氏 《廣韻》:蜀漢有法部尚書屯度,望出巴郡。《姓苑》:督氏,宋華督後,望出巴郡。

陽、平氏 《華陽國志》:陽譽、平直,巴郡人,俱仕本郡文學掾。

上官氏 《急就篇》注:上官氏出芊姓,楚莊王少子為上官大夫,以為氏。後漢巴郡太守張訥《蜀典》作張納碑陰有議曹椽江州上官延,又領校安漢長江州上官旦。

第(7/9)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暴君选项系统,反派女帝等我驯服!仙根侯门主母重生,演到你灭门穿越后,喜提美女师尊假千金被嘲笑?亲哥哥们会出手凤凰涅槃:小魔女她又狠又飒转生神树后,我带家族原地起飞从家族弃子到权利巅峰,我赌赢了天生杂灵根,从废人谷开始掘地起贱奴变杀神?系统督促我这样的啦有请小师弟妻妾同娶:重生后我当场改嫁渣男他爹狐抬棺,借阴命假太监,开局女帝跪求我解毒提离婚你不屑,我暴富你后悔了?重生:别闹了!我现在移情别恋了唯利是图玄幻:我靠系统返利不断升级回到成为恶毒前妻前,我被全家宠了周律师,夫人又来敲竹杠了被判无妻徒刑,傅总拿着孕检单哭疯永恒道诀悄悄苟了前年,系统竟让我去当舔狗再睁眼,渣夫跪在府前求原谅农家小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