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卷三
第(4/10)页

故鄧城在豫州郾城縣東二一十五里。〈《史記·楚世家》「令公子此見稟疾與盟於鄧」《正義》引,又《通鑑·巻三·周赧王紀》「南襲楚至鄧」注引。〉

棠溪故城在豫州郾城縣西八十有五里也。〈《史記·楚世家》,「夫概敗奔楚楚封之棠溪」《正義》引。又《史記·蘇秦列傳》棠溪《正義》作「八十里」。〉

上蔡縣

豫州北七十里上蔡縣,古蔡國,武王封弟叔度於蔡是也。縣東十里有蔡岡,因名也。《史記·周本紀》「封弟叔度於蔡」《正義》引。}}

豫州上蔡縣,在州北七十里,古蔡國也。縣外城,蔡國城也。〈《史記·楚世家》「伐蔡」、《正義》、又《詩地理考》巻三「管蔡」引《括地志》同此。〉

蔡陽,今豫州上蔡縣蔡水之陽。〈《史記·秦本紀》「攻魏蔡陽長社取之」《正義》引。按此引有脱字,蓋蔡陽以在蔡水之陽而得名;見《方輿紀要》巻五河南五上蔡縣,今補「縣」字及「蔡」字。蔡水卽今上蔡東南蔡溝。〉

南利故城在豫州上蔡縣東八十五里。〈《史記·三王世家》「一子爲南利侯」《正義》引。〉

新蔡縣

新蔡縣西北六十里有葛陂鄕,卽費長房投竹成龍之陂,因爲鄕名也。〈《史記·楚世家》「武王卒師中而兵罷」《正義》引。〉

楚武王塚在新蔡縣東北五十里。〈《史記·楚世家》「楚伐隨」《正義》引。按此引有脱誤,因《世本》説楚武王墓在豫州新息,張守節引《括地志》説在新蔡縣東北。據《皇覽》,楚武王塚在汝南郡鯛陽縣葛陂鄕東北,《括地志》謂葛陂鄕在新蔡縣西北六十里,則楚武王塚正在新蔡東北五十里。「上蔡」當作「新蔡」,又增「楚武王塚在」五字。〉

褒信縣

白亭在豫州褒信縣東南四十二里。〈《史記·楚世家》「號曰白公」《正義》引,又《史記·伍子胥列傳》「號爲白公」《正義》引作「白亭在豫州褒信縣南四十里。又有白公城」。按此「三」當作「四」,《伍子胥列傳》、《正義》引不誤,《元和郡縣志》巻十蔡州褒信縣云「白亭,在縣東南四十二里。」〉

褒信本漢郾縣之地,後漢分郾置褒信縣,在今褒信縣東七十七里。〈《史記·楚世家》「號曰白公」《正義》引。〉

新息縣

安陽故城在豫州新息縣西南八十里。應劭云古江國也。《地理志》亦云安陽古江國也。〈《史記·五帝本紀》「靑陽降居江水」《正義》引。〉

眞陽縣

新陽故城在豫州眞陽縣西南四十二里,漢新陽縣城。應劭云在新水之陽也。〈《史記·陳渉世家》。「呂臣起新陽」《正義》引,又《通鑑·巻八·秦二世紀》「起新陽」注引無「漢新陽縣城」以下文。〉

亳州

城父縣

城父,亳州所理縣。〈《史記·秦始皇本紀》「殺陳勝城父」《正義》引。〉

谷陽縣

苦縣在亳州谷陽縣界,有老子宅及廟,廟中有九井尚存。〈《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者楚苦縣萬鄕曲仁里人也」《正義》引。〉

密州

諸城縣

東武縣,今密州諸城縣是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何傳東武人王子中同」《正義》引。〉

琅邪山在密州諸城縣東南百四十里。始皇立層臺於山上,謂之琅邪臺,孤立衆山之上。始皇樂之,留三月,立石山上,頌秦功德也。〈《史記·秦始皇本紀》「乃徙三萬戸琅邪臺下」《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十·琅邪》引,又《通鑑·巻七·秦始皇紀》「作琅邪臺」注引。〉

密州諸城縣東南百七十里有琅邪臺,越王勾踐觀臺也。臺西北十里有琅邪故城。《呉越春秋》云:「越王勾踐二十五年徙都琅邪,立觀臺以望東海,遂號令秦、晉、齊、楚,以尊輔周室,歃血盟。」卽勾踐起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徙黔首三萬戸琅邪臺下」《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十·琅邯》引。〉

趙侵齊,至長城。所侵處在密州南三十里。〈《史記·趙世家》「侵齊至長城《正義》引。按據《[[史記]]》本文增出六字。〉

莒縣

密州莒縣,故莒子國。《地理志》云周武王封少呉之後贏姓於莒,始都計斤,春秋時徒居莒也。〈《史記·楚世家》「朝射東莒」《正義》引,又《楚世家》「北伐滅莒」《正義》引作「密州莒縣故國也。」〉

密州莒縣濰山,濰水所出。〈《史記·夏本紀》「濰淄其道」《正義》引。〉

安丘縣

淳于國城在密州安丘縣東北三十里,古之斟灌國也。《春秋》「州公如曹」,《傳》云「冬,淳于公如曹。」《注水經》云:「淳于縣,故夏後氏之斟灌國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號淳于國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姓淳于氏名意」《正義》引。〉

淳于國在密州安丘縣東北三十里。古之州國,周武王封淳于公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淳于人光子乘羽」《正義》引。按此引脱「北」字「公」字,依《扁鵲倉公列傳》、《正義》引補。淳于故城在今安丘縣東北三十里,見《方輿紀》要巻三十五靑州安丘縣。〉

郡城在密州安丘縣界。〈《史記·秦始皇本紀》「《春秋》不名」《正義》引。〉

髙密縣

髙密故城在密州髙密縣西南四十里。〈《史記·三王世家》「最愛少子弘立爲髙密王」《正義》引。〉

密州髙密縣,古夷安城,應劭云故萊夷維邑也。〈《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夷維子爲執策而從」《正義》引。〉

靑州

益都縣

東陽城卽州所理東城是也。〈唐杜佑《通典》巻一百八十引,又明顱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巻三十五山東靑州府益都縣引。〉

臨淄縣

靑州臨淄縣,古營丘之地,呂望所封齊之都也。營丘在縣北百歩外城中。《輿地志》云秦立爲縣,城臨淄水,故曰臨淄。〈《史記·周本紀》「封尚父於營丘曰齊「《正義》。〉

靑州臨淄縣。卽古臨淄地也。一名齊城。古營丘之地,呂望所封齊之都也。少呉時有爽鳩氏,虞、夏時有季勳,殷時有逢伯陵,殷未有薄姑氏,爲諸侯,國此地。後太公封,方五百里。〈《史記·項羽本紀》「都立爲齊王都臨淄」《正義》引。《玉海·巻十·齊臨淄》引作「靑州臨淄縣,卽古營丘之地,呂望所封齊之都也,一名齊城,項羽封田都爲齊王於此。」按「也」字衍。脱「呂望」二字,《周本紀》、《正義》及《玉海》引有,《元和郡縣志》亦云「古營丘之地,呂望所封齊之都也」,今據補正。〉

齊城章華之東有閭門、武鹿門也。〈《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蘇代自燕來人齊見於章華東門」《正義》引。〉

安平城在靑州臨淄縣東十九里,古紀之卽邑也。〈《史記·趙世家》「齊安平君田單」《正義》引,又《史記·秦始皇本紀》「紀季以都」《正義》引。〉

戟裏城在臨淄西北三十里,春秋時棘邑,又云溘邑。〈《史記·田單列傳》「聞畫邑人王燭賢」《正義》引。〉

靑州臨淄縣有葵丘,卽《左傳》連稱、管至父所戍處。〈《史記·秦本紀》「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正義》引。按《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此引脱「左」字。〉

沮丘,丘名也,在靑州臨淄縣西北二十五里也。〈《史記·楚世家》「夕發沮丘」《正義》引。〉

天齊他在靑州臨淄縣東南十五里。《封禪書》云齊之所以爲齊者,以天齊也。〈《史記·齊太公世家》、《齊太公世家》第二」《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二齊引。又《通鑑·巻一·周安王紀》「齊伐魯」引作「天齊水」。〉

齊桓公墓在臨淄縣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一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垌。一所二墳。晉永嘉末,人發之,初得版,次得水銀池,有氣不得入,經數日乃牽犬入,中得舍蠶數十薄,珠襦、玉匣、繒彩、軍器不可勝數。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史記·齊太公世家》「八月乃葬桓公」《正義》引。又《史記·管晏列傳》「晏子薦以爲大夫」《正義》引首十六字。〉

管仲塚在靑州臨淄縣南二十一里牛山之阿。《説苑》云:「齊桓公使管仲治國,管仲對曰:『賤不能臨貴。』桓公以爲上卿,而國不治。曰:『何故?』管仲對曰:『貧不能使富。』桓公賜之齊市租,而國不治。桓公曰:『何故?』對曰:『疎不能制親。』桓公立以爲仲父,齊國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賢而不得此三權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稱伯。』」〈《史記·管晏列傳》「管仲卒」《正義》引。又《史記·齊太公世家》「是歳管仲隰朋皆卒」《正義》引作「管仲塚在靑州臨緇縣南二十一里牛山上,與桓公塚連。」〉

第(4/10)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穿书救闺蜜,病娇夫君天天争宠被扫地出门?假千金夺回气运虐翻全家诸葛亮假死?那我打造最强蜀汉!综影视之情深缘就不浅诱你成欢深海大隋:失忆十年,杨广杀翻全世界这个词条不太正经夫妻十年,我改嫁摄政王你才后悔六零不下乡,家长里短重生1980:在深山打猎邂逅娇妻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我野神,香火证道镇轮回紫塞秋风杨霆风暴发户怎么了,有本事别求我啊换嫁为嫂叶楚月夜墨寒警察见家长,送通缉犯给丈母娘?混沌经阴脉先生听懂兽语后,我带毛茸茸为国争光重生77被离婚后,女大学生疯狂求复合京师无人生还徒儿你太无敌了,求求你下山去吧长生:从红尘独行,到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