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卷二
第(5/8)页

安陽縣

安陽縣,相州所理縣,七國時魏寧新中邑。秦昭襄王拔魏寧新中,更名安陽。〈《史記·項羽本紀》「行至安陽」《正義》引。又《史記·秦本紀》「卽從唐拔寧新中」《正義》引作「寧新中,七國時魏邑,秦昭襄王拔魏寧新中,更名安陽,城卽今相州外城也。」按《項羽本紀》、《正義》引脱「襄」字,《秦本紀》《正義》引有,今補。秦拔寧新中在秦昭襄王五十年。〉

相州安陽縣本盤庚所都,卽北蒙殷墟,南去朝歌城百四十六里。《竹書紀年》云「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墟,南去鄴四十里」,是舊都城。西南三十里有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陽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謂北蒙也。〈《史記·殷本紀》殷契《正義》引。又《玉海·巻四·殷商》引無「是舊都」以下文。按《玉海》引有 「縣」宇。〉

防陵城在相州安陽縣南二十里。〈《史記·廉頗藺相如傳》「攻魏之防陵安陽」《正義》。〉

鄴縣

伯陽故城一名邯會城,在相州鄴縣西五十五里,七國時魏邑,漢邯會城。〈《史記·趙世家》「攻魏伯陽」《正義》引。〉

按橫渠首接漳水,蓋西門豹、史起所鑿之渠也。《溝洫志》云:「魏文侯時,西門豹爲鄴令,有令名。至文侯曾孫襄王與群臣飲,祝曰:『令吾臣皆如西門豹之爲人臣也。』史起進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畝,鄴獨二百畝,是田惡也。漳水在其旁,西門不知用,是不智;知而不興,是不仁。仁智豹未之盡,何足法也!』於是史起爲鄴令,遂引漳水以溉鄴,以富魏之河内。」左思《魏都賦》云:「西門溉其前,史起濯其後」也。〈《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卽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正義》引。〉

臨漳縣

平陽故城在相州臨漳縣西二十五里。平陽戰國時屬韓,後屬趙。〈《史記·秦始皇本紀》「桓齮攻趙平陽」《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始皇紀》「敗趙將扈輒於平陽」注引。〉

林慮縣

石城在相州林慮縣西南九十里。〈《史記·趙世家》「秦拔我石城」《正義》引,又《通鑑·巻四·周赧王紀》「秦拔趙石城」注引。〉

滏陽縣

相州滏陽縣西南五十里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卽殷時九侯減也。〈《史記·殷本紀》「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爲三公」《正義》引。〉

濁漳水又東經葛公亭北,經三戸峽爲三戸津,在相州滏陽縣界。《史韶項羽本紀》「楚雖二戸」《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二世紀》「引兵渡三戸」注引作三戸津在相州滏陽縣界。」

魏州

元城縣

陽狐郭在魏州元城縣東北三十里。〈《史記·魏世家》「秦伐我至陽狐」《正義》引,又《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伐晉毀黃城圍陽狐」《正義》引。〉

頓丘縣

觀澤故城在魏州頓丘縣東十八里。〈《史記·趙世家》「齊敗我觀澤」《正義》引,又《史記·韓世家》「虜得韓將叟甲差濁澤」《正義》引,又《通鑑·巻三·周愼靚王紀》濁澤注引。〉

陰安故城在魏州頓丘縣北六十里。〈《史記·外戚世家》「一曰陰安侯《正義》引。〉

頓丘故城在魏州頓丘縣東北二十里。〈《史記·蘇秦列傳》「決宿胥之口魏無虚頓丘」《正義》引。〉

冠氏縣

故黃城在魏州冠氏縣南十里,因黃溝爲名。〈《史記·趙世家》「拔魏黃城」《正義》引。又《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伐晉毀黃城」《正義》引無「因黃溝爲名」句。〉

昌樂縣

平邑故城在魏州昌樂縣東北四十里。〈《史記·趙世家》「伐齊至平邑」《正義》引。又《史記·趙世家》「欲通平邑之道」《正義》、《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至平邑而罷」《正義》輿《趙世家》、《正義》引同,但作「三十里」。〉

觀城縣

魏州觀城縣,古之觀國。《國語注》:「觀國,夏啓子太康第五弟之所封也,夏衰,滅之矣。」〈《史記·魏世家》「齊敗我觀」《正義》。〉

黎州

黎陽縣

大邳山今名黎陽東山,又曰靑壇山,在黎州黎陽縣南七里。〈《史記·夏本紀》「至於大邳」《正義》引。按唐初黎州,武德初置,領黎陽、内黃、臨何、澶水四縣,貞襯十七年廢黎州及澶水縣,以黎陽、臨河屬衞州,内黃屬相州。《括地志》、《序略》有黎州,則黎陽等縣不能以改屬州名稱之,今各改正。〉

内黃縣

故殷城在黎州内黃縣東南十三里卽河亶甲所築都之,故名殷城也。〈《史記·殷本紀》「河亶甲居相」《正義》引,又《玉海·巻四·商都》引。〉

繁陽故城在黎州内黃縣北二十七里。應劭云:「在」繁水之北,故曰繁陽」也。〈《史記·趙世家》「廉頗將攻繁陽」《正義》引。按據《漢書·地理志》魏郡繁陽注增「在」字。〉

澶水縣

故戚城在黎州澶水縣東三十里,杜預云「戚衞邑,在頓丘衞縣西有戚城」是也。〈《史記·趙世家》「衞不内居戚」《正義》引。〉

衞州

汲縣

今衞州城卽殷牧野之地,周武王伐紂所築也。〈《史記·殷本紀》「紂亦發兵距之牧野」《正義》引。〉

衞州城,故老云周武王伐紂至於商郊牧野,乃築此城。郾元《注水經》云自朝歌南至淸水,土地平衍,據皋跨澤,悉牧野也。〈《史記·周本紀》「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正義》引。〉

紂都朝歌在衞州東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帝王世紀》云帝乙復濟河北徒朝歌,其子紂仍都焉。〈《史記·周本紀》「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正義》引,又《玉海·巻四·牧野》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商都》引。〉

汲故城在衞州所理汲縣西南二十五里。〈《史記·秦本紀》「攻魏髙都汲拔之」《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莊襄王紀》「伐魏取髙都汲」注引。〉

南津一名石濟津,又名棘津,在衞州汲縣南,文公渡河伐曹,卽是也。〈《史記·晉世家》「還自河南度」補《正義》引。又〈《史記·衞康叔世家》「晉更從河南度」補《正義》引作「衞州汲縣南,河水至此有棘津之名,亦謂之石濟津,故南津也。」又《史記·遊俠列傳》「呂尚困於棘津」《正義》引作「棘津,古亦謂之石濟津,故南津。」按《晉世家》引誤作「汝縣」,今據《衞康叔世家》引改。又《衞世家》引誤作「右濟津」。〉

比干墓在衞州汲縣北十里二百五十歩。〈《史記·周本紀》「命閎夭封比干之墓」《正義》引。〉

比干見微子去,箕子狂,乃歎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遂諫,不去者三日。紂問:「何以自持?比干曰:「修善行仁,以義自持。」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諸?」遂殺比千,剖視其心也。〈《史記·殷本紀》「剖比干觀其心」《正義》引。〉

衞縣

魏德故城一名晉鄙城,在衞縣西北五十里,卽公子無忌矯奪晉鄙兵,故名魏德城也。《史記·魏世家》「奪將軍晉鄙兵以救趙」《正義》引。〉

朝歌故城在衞縣西二十三里,衞州東北七十二里,謂之殷虚。《〈通鑑〉地理通釋·巻六·三監》引,又《詩地理考》巻一沫引。}}

鹿臺在衞州衞縣西南三十二里。〈《史記·殷本紀》「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正義》引。〉

酒池在衞州衞縣西二十三里。《太公六韜》云紂爲酒池,迥船糟而牛飲者三千餘人爲輩。〈《史記·殷本紀》「以酒爲池」《正義》引。〉淸淇縣

廷津,故俗字名臨津,故城在衞州淸淇縣西南二十六里。杜預云「汲郡城南有廷津」是也。〈《史記·魏世家》「城垝津以臨河内」《正義》引。〉

洺州

武安縣

武安故城在洺州武安縣西南五里,六國時趙邑,漢武安縣城也。〈《史記·外戚世家》「封田蚡爲武安侯」《正義》引。按《元和郡縣志》説武安故城在武安縣西南五里。《史記·秦本紀》「白起爲武安君」《正義》説「在武安縣西南五十里」,蓋衍「十」字。今依「元和郡縣志」改。〉

武始故城在洺州武安縣西南十里。〈《史記·秦本紀》「向壽伐韓取武始」《正義》引。按「洛」當作「洺」,「始」字渉上文誤,唐無武始縣。漢魏郡武始縣。於唐爲武安縣地、在今河北邯鄆縣西南。〉

閼與山在洺州武安縣西南五十里,趙奢距秦軍於閼與,卽此山。〈《史記·趙世家》「秦韓相攻而圍閼與《正義》引,又《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先據北山上者勝」《正義》引。〉

第(5/8)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重生:别虐了!我都成富豪了炮灰女配囤货后,别人流放她度假假少爷,疯了,他撂挑子了!不复合,不回头,苏小姐抛夫弃子杀回巅峰一胎三宝,改嫁帅哥就是宠!丈夫死后,婆婆却让我给她家留后?末世斗罗:教皇你怎么又又又怀了玄学娇妻人美心狠,王爷一宠到底七零年,我嫁给了离婚帅军官穿书八零,军婚后霸道长官求抱抱斩灵时代:我的灵娘都是超神级!重生:我要突破武道至尊全民求生:开局送绿茶校花祭天弃女重生杀红眼,全侯府跪求饶命我撕碎生子合约后,沈总拿命哄重生黑化后,她逼总裁以死谢罪!舔狗八年,我转身嫁了京圈财阀非凡战驴说好办私塾,你教出剑仙武圣?开局退婚,真千金她大杀四方顶替哥哥为大理寺少卿,惊呆众人闲鱼当不成,带着全家卷到飞换亲嫁对郎,重生后她躺赢了让你打暑假工,你把地窟平推了?被宠十五年,满京城都想杀我挖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