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陽故城在并州淸源縣南百二十歩。淸源,唐分晉陽縣置,本漢楡次縣地,春秋時晉大夫祁氏邑也。〈《史記·趙世家》「秦取梗陽」《正義》引。按隋於梗陽故城置淸源縣,後廢入晉陽縣,唐初又於梗陽故城北重置淸源縣,故云「分晉陽置」,今增「淸源唐」三字方合。〉
祁縣
并州祁縣城,晉大夫祁奚之邑。〈《史記·孝文本紀》「祁侯賀爲將軍」《正義》引。〉
文水縣
大陵城在并州文水縣北十三里,漢大陵縣城。〈《史記·趙世家》「肅侯遊大陵」《正義》引。〉
陽曲縣
狼孟故城在并州陽曲縣東北二十六里。〈《史記·秦本紀》「攻趙新城楡次狼孟」《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莊襄王紀》「取楡次狼孟等三十七城」注引。〉
孟縣
并州盂縣外城,俗名原仇城,亦名仇猶城,夷狄之國也。《韓子》云:「智伯欲伐仇猶,道險難不通,乃鑄大鍾遺之,載以廣車。仇猶大悅,除塗内之。赤章曼支諫曰:『不可。此所以小事大;而今以大遺小,卒必隨,不可。』不聽,遂内之。曼支因斷殼而馳,至十九日而仇猶亡。」〈《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 「智伯之伐仇猶」《正義》引。按「山」當作「城」,又脱「城」字,據《元和郡縣志》增改。此引《韓非子説林》,有脱誤,今據改。〉
樂平縣
昔陽故城一名陽城,在并州樂平縣東。《春秋釋地名》云:「昔陽,肥國所都也,樂平沾縣東有昔陽城。」肥國,白狄別種也。樂平縣城,漢沾縣城也。〈《史記·趙世家》「廉頗將攻齊昔陽」《正義》引。按「城」字衍,晉沾縣屬樂平郡,據《左傳》昭公十二年杜預注刪。〉
石艾縣
井陘故關在并州石艾縣東八十里,卽井陘口。〈《史記·淮陰侯列傳》「聚兵井陘口」《正義》。按「八十」兩字誤倒爲「十八」,據《元和郡縣志》巻十三太原府廣陽縣及《讀史方輿紀要》巻四十山西平定州井陘條改。按此當是引《括地志》,張守節時石艾已更名廣陽。〉
嵐州
宜芳縣
嵐州,樓煩胡地也。《風俗通》云故樓煩胡地也。〈《史記·匈奴列傳》「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正義》引。〉
靜樂縣
汾水源出嵐州靜樂縣北百三十里管涔山,東南流入并州,卽西南流入絳州,至蒲州入河。〈《史記·河渠書》「穿渠引汾《正義》引。按「北」字衍,「至」字錯在「絳州上,今據《太平寰宇記》刪改。〉
懷州
河内縣
故絺城在懷州河内縣西三十二里,《左傳》云蘇忿生十二邑,絺其一也。〈《史記·秦本紀》「攻魏髙都汲」《正義》引。按「七」字衍。〉
故邗城在懷州河内縣西北二十七里,古邗國也。《左傳》云:「邗、晉、應、韓,武之穆也。」〈《史記·周本紀》「明年伐邗」《正義》引,又《項羽本紀》「引兵撃秦軍汗水」《正義》引。按《水經》沁水《注》「邗水南逕邗城西,故邗國」。此「地」字當刪。〉
太行山在懷州河内縣北二十五里。〈《史記·夏本紀》「太行常山」《正義》引,又《通鑑·巻五·周赧王紀》「取南陽攻太行」注引。〉
太行、恒山連廷,東北接碣石,西北接嶽鄙。〈《史記·周本紀》「北望嶽鄙」《正義》引。〉
羊腸阪道在太行山上,南口懷州,北口潞州。〈《史記·魏世家》「昔者魏伐趙斷羊腸《正義》引。〉
野王在懷州河内縣,本春秋野王邑。〈《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伐韓之野王」補《正義》引。〉
武陟縣
故懷城在懷州武陟縣西十一里。〈《史記·夏本紀》「覃懷致功」《正義》引,又《通鑑·巻五·周赧王紀》「伐魏拔懷」注引。〉
武德縣
懷州武德縣,本周司寇蘇忿生之州邑也。〈《史記·韓世家》「宣子徙居州」《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六國引。〉
平皋故城,本邢邱邑,漢置平皋縣,在懷州武德縣東南二十里,以其在河之皋地也。〈《史記·魏世家》「秦固有懷茅邢丘」《正義》引。又《史記·秦本紀》「攻魏取邢丘懷」《正義》引作「平阜故城在懷州武德縣東南二十五里,」 又《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攻韓圍邢丘」《正義》「邢丘在懷州武德縣東南二十里平阜故城是也」。按《魏世家》、《正義》引脱「十」字,依《白起王翦列傳》、《正義》補。《秦本紀》、《正義》引「二十五里」,衍「五」字。唐武德縣在今河南武陟縣東南四十里,漢平阜縣在武陟縣東南六十里,是平阜在武德東南二十里。〉
修武縣
山陽故城在懷州修武縣西北太行山東南。〈《史記·秦始皇本紀》「繆毒封爲長信侯予之山陽地」《正義》引。〉大寧城西二十里有小寧城。〈《路史》、《國名紀》乙引。〉
懷州修武縣本殷之寧邑。《韓詩外傳》云:「武王伐殷,勒兵於寧,故曰修武。〈《史記·魏世家》「通韓上黨於共寧」《正義》。〉
獲嘉縣
懷州獲嘉縣,古修武也。〈《史記·魏世家》「秦固有懷茅」《正義》引。〉
懷州獲嘉縣,卽古之南陽。杜預曰:「在晉山南河北,故曰南陽。」〈《史記·秦本紀》「魏入南陽以和」《正義》引。按「晉」下衍「州」字,據《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杜注刪。〉
茅在懷州獲嘉縣東北二十五里。〈《史記·魏世家》「秦固有懷茅」《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九·懷茅》引。〉
濟源縣
故幟城在懷州濟源縣東南十三里,七國時魏邑。〈《史記·蘇秦列傳》「左更錯取幟及鄧」《正義》引,又《史記·呂太后本紀》「子朝爲軹侯」《正義》引。〉
故原城在懷州濟源縣西北二里。《左傳》云襄王以原賜晉文公,原不服,文公伐原以示信,原降,以趙衰爲原大夫,卽此也。原本周畿内邑。〈《史記·趙世家》「趙衰爲原大夫居原」《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趙衰居原》引首十三字。〉
曲陽故城在懷州濟源縣西十里。〈《史記·魏世家》「秦拔我新垣曲陽」《正義》引。〉
河陽縣
故鄧城在懷州河陽縣西三十一里,六國時魏邑。〈《史記·秦本紀》「左更錯取鄧及軹《正義》引。〉
盟津,周武王伐紂,與八百諸侯會盟津,亦曰孟津,又曰富平津。《注水經》云小平津,今云河陽津也。〈《史記·夏本紀》「又東至於盟律」《正義》引。按此引酈道元《注》,今增「注」字。《水經》河水《注》於盟津云「又曰富平津,又謂之陶河,」不言又名小平津。小平津見洛水《注》,爲漢靈帝所置八關之一,《括地志》乃引之以爲盟津別名。〉
盟津在懷州河陽縣南門外。〈《史記·河渠書》「東下砥柱及孟津」《正義》。按河陽屬懷州,此「洛」字誤,今改。〉
髙平故城在懷州河陽縣西北四十里,俗謂之韓王城,非也。周桓王以與鄭,《竹書紀年》云:「魏襄王四年,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及向,二月城陽,更名陽爲河雍,向爲髙平。〈《〈通鑑〉地理通釋·巻九·少曲注》引。又《史記·范睢葉澤列傳》「東伐韓少曲髙平」《正義》引作「南韓王城在懷州河陽縣西北四十里,俗謂韓王城非也。春秋時周桓王以與鄭,《紀年》云『鄭侯使辰歸晉陽向,更名髙平』。」又《史記·趙世家》「反髙平根柔於魏」《正義》引作「髙平故城在懷州河陽縣西四十里。《紀年》云魏哀王改向曰髙平也。」按《通鑑》注引有脱字,今據《水經》濟水《注》引汲郡《竹書紀年》補「韓」字、「及」字、「二月城陽」句。《趙世家》、《正義》引 「西四十里」當作「西北四十里」,「哀王」當作「襄王」。〉
温縣
故温城在懷州温縣西三十里,漢、晉爲縣。本周司寇蘇忿生之邑,《左傳》云周與鄭人蘇忿生十二邑,温其一也。《地理志》云温縣,故國,己姓,蘇忿生所封也。〈《史記·周本紀》「取襄王所絀翟後典居温」《正義》引。〉
懷州温縣,本李城也,李同父所封,隋煬帝從故温城移縣於此。〈《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李同戰死封其父爲李侯」《正義》。〉
王屋縣
王屋山在懷州王屋縣北十里。《古今地名》云:「山方七百里,山髙萬仞,本冀州之河陽山也。」〈《史記·夏本紀》「砥柱析城至於王屋」《正義》引。〉
中條山在王屋縣西北九十里,東接王屋山,南入絳州垣縣界。〈《太平寰宇記》巻五王屋縣引魏王泰《地志》。〉
沇水出懷州王屋縣北十里王屋山頂崖下,石泉渟不流,其深不測,旣見而伏,至濟源縣西北二里平地共源重發,而東南流爲泲水。〈《史記·夏本紀》「道沇水東爲濟」《正義》引。按沇水無汜水之名,「汜」當作「泲」,形近致誤,今據《水經》濟水《注》改。〉
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