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卷一
第(4/6)页

華山在華州華陰縣南八里,古文以爲敦物。《周禮》云豫州鎭曰華山。〈《史記·封禪書》「西嶽華山也」《正義》引,又《史記·夏本紀》「至於太華」,《正義》引。〉

華山在華州華陰縣南八里,古文以爲敦物也。《水經注》云:」華、嶽本一山,當河,水過而曲行。河神巨靈手湯腳蹋,開而爲兩,今腳亦在東首陽下,手掌在華山,今呼爲仙掌,河流於二山之間也。《開山圖》云巨靈胡者,偏得神仙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也。」〈《史記·封禪書》「曰華山薄山」《正義》引。按「注」字上脱「水經」二字,又脱「曲」字,據《水經》河水《注》補。〉

鎬泉是河眼,亦謂之鎬池。〈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巻二十九華州華陰縣引。〉

同州

馮翊縣

同州本臨晉城,一名大茘城,亦曰馮翊城。〈《史記·河渠書》「臨晉民穿渠引洛」《正義》引。〉

雒陰在同州西。〈《史記·魏世家》「築雒陰合陽」《正義》引。〉

伏龍祠在同州馮翊縣西北四十里。故老云漢時自徴穿渠引洛,得龍骨,其後立祠,因以伏龍爲名,今祠頗有靈驗也。〈《史記·河渠書》「穿渠得龍骨」《正義》引。〉

朝邑縣

南芮鄕故城在同州朝邑縣南三十里,又有北芮城,皆古芮國也。鄭玄云周同姓之國,在幾内爲王卿士者。《左傳》云桓公三年,芮伯萬之母芮薑惡芮伯之多寵人,故逐之,出居魏。〈《史記·秦本紀》「梁伯芮伯來朝」《正義》引。〉

懷德故城在同州朝邑縣西南四十三里。〈《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賜食邑懷德」,《正義》引。〉

同州馮翊縣及朝邑縣,本漢臨晉縣地,古大茘戎國。今朝邑縣東三十歩故王城,卽大茘王城。〈《史記·匈奴列傳》「有義渠大茘烏氏朐衍之戎」《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始皇帝紀》「大茘烏氏之戎」注引無「古大茘戎國」句,又《史記·秦本紀》「取其王城」《正義》引作「同州東三十歩故王城,大茘近王城邑」,蓋有脱誤。〉

大河祠在同州朝邑縣南三十里。《山海經》云馮夷,人面,乘兩龍也。《太公金匱》云馮脩也。《魚龍河圖》云河伯姓呂名公子,夫人姓馮名夷。河伯,字也。華陰縣潼鄕隄首人,水死,化爲河伯。應劭云夷,馮夷,乃水仙也。〈《史記·封禪書》「水曰河祠臨晉」《正義》引。〉

蒲城縣

重泉故城在同州蒲城縣東南四十五里,在同州西北亦四十五里。〈《史記·河渠書》「民願穿洛以溉重泉」《正義》引,又《史記·秦本紀》「城重泉」《正義》引及《通鑑·巻九·漢髙帝紀》「重泉人李必駱甲」注引無「在同州西北亦四十里」九字。〉

澄城縣

王官故城在同州澄城縣西北九十里。《左傳》云:「文公三年,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及郊也。」〈《史記·秦本紀》「取王官及髙阝」《正義》引,又《史記·晉世家》「度河取王官」《正義》引作「王官故城在同州澄城縣西北六十里。《左傳》文三年秦伐晉取王官,卽此」,「六十里」當作「九十里」。

南郊故城在同州澄城縣西北十七里。又有北郊故城,又有西郊故城。〈《史記·秦本紀》取王官及髙阝《正義》引。〉

韓城縣

韓原在同州韓城縣西南十八里。《十六國春秋》云魏顆夢父結草抗秦將杜回,亦在韓原。〈《史記·秦本紀》「合戰韓地」《正義》引,又《[[史記]]》韓世家「其後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正義》引作「韓原在同州韓城縣西南八里」,「八上脱「十」字。〉

韓城在同州韓城縣南十八里,古韓國也。《古今地名》云韓武子食菜於韓原故城也。〈《史記·韓世家》「其後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正義》引,又《春秋彙纂》巻四引。按「故」字衍,《春秋彙纂》引無「故」字。〉

同州韓城縣南二十三里少梁故城,古梁國。《都城記》云梁伯國,贏姓之後,與秦同祖。秦穆公二十二年滅之。〈《史記·秦本紀》「梁伯芮伯來朝《正義》引,又《史記·趙世家》「秦攻魏少粱」《正義》引作「少梁城在同州韓城縣南二十二里,古少梁國」。按《史記·晉世家》「文公十年晉伐秦,取少梁」,蓋春秋梁國,秦得之名少梁,不當稱「少梁國」,《太史公自序》「而司馬氏入少梁」《正義》云少梁,古梁國」是,今刪「少」字。〉

籍姑故城在同州韓城縣北三十五里。〈《史記·秦本紀》「城籍姑」《正義》引。〉

龍門山在同州韓城縣北五十里。李奇云:「禹鑿通河水處,廣八十歩。」三秦記云:「龍門水懸船而行,兩旁有山,水陸不通,龜魚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爲龍,故云暴鰓點額龍門下。」〈《史記·夏本紀》「至於龍門西河」《正義》引。〉

龍門在同州韓城縣北五十里。其山更黃河,夏禹所鑿也。龍門山在夏陽縣,遷卽漢夏陽縣人也,至「隋」改曰韓城縣。〈《史記·太史公自序》「遷生龍門」《正義》引。按隋開皇於夏陽縣置韓城縣,見《隋書》、《地理志》及《舊唐書》《地理志》,今據改。〉

梁山原在同州韓城縣東南十九里。其山東「南」臨河,東南崩亦存焉。《公羊傳》云:「梁山崩,雍河三日不流。」《[[春秋穀梁傳|穀梁傳]]》云:「成公五年梁山崩,晉侯召伯尊,伯尊用輦者之言曰『君率群臣哭,斯流矣。』如其言,河乃流也。」〈《史記·晉世家》「十四年梁山崩,補《正義》引。按《水經》河水《注》 「河水又南逕梁山原東,原自山東南出至河」,「西」字誤,當作「南」。魯成公五年卽晉景公十四年梁山崩,「王」字當作「公」,據《[[春秋穀梁傳|穀梁傳]]》改。〉

梁山在同州韓城縣東南九十里。〈《史記·夏本紀》「治梁及岐」《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四梁山引。〉

華池在同州韓城縣西南十七里,在夏陽故城西北四里。〈《史記·太史公自序》「葬於華池」《正義》引。按夏陽故城在唐韓城縣南二十里,華池在夏陽西北四里,則當作「十七」裏,此引誤倒。〉

髙門原俗名馬門原,在同州韓城縣西南十八里。漢司馬遷墓在韓城縣南二十二里,夏陽故城東南有司馬遷塚,在髙門原上也。〈《史記·太史公自序》「皆葬髙門」《正義》引。〉

廈陽故城在同州韓城縣南二十里。〈《史記·張儀列傳》「更名少梁曰夏陽」《正義》引。〉

河西縣

合陽故城在同州河西縣南三里,魏文侯七年攻秦至鄭而還築,在郃水之陽也。〈《史記·髙祖本紀》「廢以爲郃陽侯」《正義》引。又《史記·呉王濞列傳》「廢以爲郃陽侯」《正義》及《詩地理考》巻四郃陽引「合陽故城在同州河西孫南三里」十三字。〉

古國城在同州河西縣南二十里。《世本》云:「莘因姒姓,夏禹之後」,卽散宜生等求有莘美女獻紂者。〈《史記·周本紀》「乃求有莘氏美女」《正義》引。〉

白水縣

彭衙故城在同州白水縣東北六十里。〈《史記·秦本紀》「戰於彭衙」《正義》引。〉

宜州

土門縣

頻陽故城在宜州土門縣南三里。〈《[[史記]]》、《絳侯周勃世家「還下郿頻陽」《正義》引。〉

同官縣

頻陽故城在宜州同官縣界,故頻陽縣也。〈《史記·秦本紀》「初縣頻陽」《正義》引。按《舊唐書》、《地理志》説同官屬宜州,貞觀十七年改屬雍州。《括地志》成於貞覲十三年,當稱「宜州同官縣」,「雍」字是後人改寫。宜州廢後,土門縣亦並入同官,故説「頻陽故城在雍州同官縣」,可知此條《正義》雖稱「《括地志》云」,而非《括地志》原文。〉

岐州

雍縣

岐州雍縣南七里故雍戎,秦德公大鄭宮城也。〈《史記·秦本紀》「初居雍城大鄭宮」《正義》引,又《玉海》、《〈通鑑〉地理通釋·巻四·秦都》引。〉

蘄年宮在岐州城西故城内。〈《史記·秦本紀》「繆毒將欲攻嶄年宮爲亂」《正義》引,又《呂不韋列傳》「以反蘄年宮」《正義》及《通鑑·巻六·秦始皇紀》「發兵欲攻蘄年宮」注引。〉

秦回中宮在岐州雍縣西四十里,漢武帝郊雍五時,遂通西口回中道,往處回中宮。〈《史記·封禪書》「上郊雍通回中道」補《正義》引。又《匈奴列傳》「使奇兵入燒回中宮」《正義》引作「秦回中宮在岐州雍縣西四十里,卽匈奴所燒也」。又《史記·秦始皇本紀》「出鷄頭山過回中焉」《正義》及《玉海》巻一百五十五《宮室·宮一》、《通鑑·巻七·秦始皇紀》「過回中宮」注引作「回中宮在岐州雍縣西四十里」。按三字誤,依《史記·匈奴列傳》及《秦始皇紀》《正義》引改「四」。〉

漢有五時,在岐州雍縣南,則鄜時、呉陽上時、下時、密時、北時。秦文公夢黃蛇自天而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作時,郊祭白帝,曰鄜時。秦宣公作密時於渭南,祭靑帝。秦靈公作呉陽上時,祭黃帝;作下時,祠炎帝。漢髙帝曰「天有五帝,今四,何也?待我而具五」。遂立黑帝,曰北時是也。〈《史記·秦本紀》「四年作密時」《正義》引。〉

密時、鄜時、呉陽上下時,是言秦用四時祠上帝,靑、黃、赤、白最尊也。〈《史記·封禪書》「唯雍四時」《正義》引。按秦四時是密時祀靑帝,鄜時祀白帝,上時祀黃帝,下時祀赤帝,此言秦四時無密時,蓋傳寫脱落,今補「密時」二字。〉

三時原在岐州雍縣南二十里。《封禪書》云秦文公作鄜時,襄公作西時,靈公作呉陽上時。〈《史記·秦本紀》「初爲鄜時」《正義》引。〉

野人塢在岐州雍縣東北二十里,野人盜馬食處,因名也。〈《史記·秦本紀》「繆公亡善馬岐下」《正義》引。〉

秦穆公塚在岐州雍縣南二里。〈《史記·秦本紀》「繆公卒葬雍」《正義》引。〉

第(4/6)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北伐就在今日洪荒:我为截教第二圣盘点大秦败家子,祖龙棺材板压不住了超能神医是编外探长都市之我主沉浮怪物出没官道鸿运你惹他干嘛,他是龙国至尊战神取骨换皮?这逆天凰命你配吗刀锋上的磨练让我联姻敌国女帝,你们怎么后悔了文明入侵:无限梦境娱乐:回到过去,靠国足起家海贼:和康娜一起航海他带着绿茶虐我?姐直接离家出走恶霸将军的精神小夫郎恋爱投资,仙子都成醋坛子了?离婚后,高冷前妻哭着求我回头相亲失败后,富婆试图走进我心房初恋患癌症,老公陪她走遍山川河流金阙锁春风敢负我?这辈子你要惨咯豪门暖情,我成京圈大佬心上宝海贼坐忘道,九真一假他们真信了我有一剑,可斩灭天地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