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戎故城在新豐縣南十里,殷、周驪戎國城也。〈《史記·周本紀》「驪戎之文馬」《正義》引。〉
驪山在雍州新豐縣南十六里。《土地記》云:「驪山卽藍田山」。〈《史記·周本紀》遂殺幽王驪山下」《正義》引。〉
戲水源出新豐縣西南驪山。《水經注》云:「戲水出驪山馮公谷,東北流。」今新豐縣東北十一里戲水當官道,卽其處。〈《史記·秦始皇本紀》「蔣西至戲」《正義》引。〉
新豐縣南驪山上猶有露臺之舊址,其虚名露臺鄕。〈《玉海/卷一百六十二·宮室·臺》引。按據《漢書·文帝紀》「帝欲作露臺顏師古注」今新豐縣南驪山上猶有露臺鄕」,補「鄕」字。〉
秦莊襄王陵在雍州新豐縣西南三十五里,俗亦謂爲子楚陵。始皇陵在北,故俗亦謂爲見子陵。〈《史記·秦始皇本紀》「葬蘆陽」《正義》引。按「子楚」下脱「陵」字,今增。又《史記·呂不韋列傳》「莊襄王葬芷陽」《正義》與此引同,有「俗」字,此脱。〉
秦始皇陵在雍州新豐縣西南十里。〈《史記·秦始皇本紀》「樹草木以象山」《正義》引。〉
藍田縣
藍田山,臣泰按《聖賢塚墓記》「驪山之陽多美玉」,今縣西北四十里有驪山,卽此山之北阜,「驪山之陽」或謂此也。〈《長安志》巻十六藍田縣引。〉
芷陽在雍州藍田縣西六里。《三秦記》云:「白鹿原東卽霸川之西阪,故芷陽也。」〈《史記·秦本紀》「歸葬芷陽」《正義》引。按「鹿原」上脱「白」字,「有」當作「卽」、據《水經》渭水《注》白鹿原東,卽霸川之西阪,故芷陽也。」增改。〉
灞水,古滋水也,亦名藍谷水,卽秦嶺水之下流,在雍州藍田縣。〈《史記·封禪書》霸産《正義》引。〉皇子陂在雍州藍田縣西。〈《長安志》巻十六藍田縣引。〉
藍田關在雍州藍田縣東南九十里,卽秦嶢關也。〈《史記·曹相國世家》「從西攻武開嶢關」《正義》引。〉
始平縣
犬丘故城,一名槐里,亦曰廢丘,在雍州始平縣東南十里。《地理志》云:「扶風槐里縣,周曰犬丘,懿王都之,秦更名廢丘,髙祖三年更名槐里。」{{|《史記·秦始皇本紀》「非子居犬丘」《正義》引,又《史記·外戚世家》「王太后槐里人」《正義》引無《地理志》以下三十字,又《史記·項羽本紀》「都廢丘」《正義》引作「犬丘故城在雍州始平縣東南十里,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周都、巻七·三秦》引作「犬丘故城一名廢丘、在雍州始平縣東南十里,卽周懿王所都,漢髙祖三年更名槐里」。又《通鑑·巻九·漢髙祖紀》「都廢丘」引作「廢丘故城在雍州始平縣東南十里」。
湯臺在始平縣西北八里。〈《史記·秦本紀》「遣兵伐蕩社」《正義》引。〉
髙陵縣
髙陵故城在雍州髙陵縣西南一里。〈《史記·孝文本紀》「至髙陵休止」《正義》引,又《通鑑·巻十三·漢髙後紀》「至髙陵休止」注引。〉
渭橋本名橫橋,架渭水上。《三輔舊事》云:「秦於渭南有興樂宮,渭北有咸陽宮,秦昭王欲通二宮之間,造橫橋長三百八十歩。橋北壘石水中。舊有忖留神象,此神曾與魯班語,班令其出,留曰「我貌醜,卿善圖物容,不出」。班於是拱手與語,曰出頭見我。留乃出首。班以腳畫地,忖留覺之,便沒水。故置其象於水上、唯有腰以上。魏太祖馬見而驚,命移下之。」〈《[[史記]]》、《孝文本紀「昌至渭橋」《正義》引。〉
櫟陽縣
櫟陽故城一名萬年城,在雍州東北百二十里。漢七年分櫟陽城内爲萬年縣。隋文帝開皇三年遷都於龍首川,今京城也,改萬年爲大興縣,至唐武德元年又改曰萬年,置在州東七里。〈《史記·秦本紀》「二年城櫟陽」《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秦都》引無惰文帝以下四十一字,《通鑑·巻九·漢髙帝紀》「都櫟陽」注引作「櫟陽故城一名萬年城,漢七年分櫟陽城内爲萬年縣、隋改爲大興縣,唐復曰萬年。」〉
櫟陽故城一名萬年城,在雍州櫟陽縣東北二十五里,秦獻公之城櫟陽卽此也。〈《史記·項羽本紀》「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正義》引,又《通鑑·巻九·漢髙帝紀》「都櫟陽」注引作「秦獻公所城櫟陽故城,在今雍州櫟陽縣東北二十五里。」〉
秦櫟陽宮在雍州櫟陽縣北三十五里,秦獻公所造。《三輔黃圖》云:「髙帝都長安,未有宮室,居櫟陽宮也。」〈《史記·髙祖本紀》「皆來朝長樂宮」《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漢都》引。〉
漢太上皇陵在雍州櫟陽縣北二十五里,《[[漢書]]》云:「髙帝十年太上皇崩,葬萬年縣也。〈《史記·髙祖本紀》「楚王梁王皆來送葬」《正義》引。〉
涇陽縣
焦獲亦名瓠口,亦曰瓠中,在雍州涇陽縣北十數里,周有焦獲也。〈《史記·匈奴列傳》「遂取周之焦獲《正義》引,又《史記·河渠書》「西邸瓠口爲渠」《正義》引作「焦獲藪一名瓠口,在涇陽北城外也。」〉
秦望夷宮在雍州涇陽縣東南八里。〈《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乃齋於望夷宮」《正義》引,又《通鑑·巻八·秦二世紀》「乃齋於望夷宮」注引。按「咸」當作「涇」,據《三輔黃圖》巻一秦宮在「望夷宮在涇陽縣界長平觀道東」及《元和郡縣志》巻二京兆府涇陽縣「望夷宮在縣東南八里」改。〉
鄠縣
雍州鄠縣,本夏之扈國也。《地理志》云:「鄠縣古扈國,有戸亭。」《訓纂》云:「戸、扈、鄠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史記·夏本紀》有扈氏不服」《正義》引。按「南」字衍,秦漢鄠縣與唐鄠縣均在唐雍州西南。〉
周豐宮,周文王宮也,在雍州鄂縣東三十五里。〈《史記·周本紀》而作豐宮《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四豐引。〉
龍臺一名龍臺觀,在雍州鄠縣東北三十五里。〈《玉海/卷一百六十二·宮室·臺》引,又一百六十六《宮室·臺》引。〉
雍州鄠縣終南山,澧水出焉,北入渭。〈《史記·夏本紀》「澧水所同」《正義》引。〉
盩厔縣
長楊宮在雍州盩厔縣東南三十三一里,宮内有長楊樹,以爲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從上至長楊獵」《正義》引。按《三輔黃圖》巻一秦宮云:「在今盩厔縣東南三十里」,《元和郡縣志》巻二京兆府盩厔縣東南三十三里」、此引脱,今依《元和志》補「十三」二字。「上起宮」三字衍,據《黃圖》、《元和志》刪。〉
駱谷關在雍州盩厔縣西南二十里。開駱谷道以通梁州也。〈《史記·田叔列傳》「谷口劃道近山」《正義》引。〉
武功縣
漢武功縣在渭水南,今盩厔縣西界也。〈《史記·田叔列傳》「武功扶風西界小邑也《正義》引。〉
故周城一名美陽城,在雍州武功縣西北二十五里,卽太王城也。〈《[[史記]]》、《周本紀「周後稷名棄」正《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周都》引,又《詩地理考》巻一召南引,又《通鑑·巻一·周顯王紀周紀》一注引無「卽太工城也」句。〉
故斄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縣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國,後稷所封也,有後稷及薑螈祠。〈《史記·周本紀》「封於邰」《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周都》引。《史記·曹相國世家》「攻下辯道雍蔗」《正義》引作「故熒城一名武功縣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國,蓋有脱誤。〉
壤鄕,今在雍州武功縣東南二十餘里髙壤坊是。〈《史記·曹相國世家》「取壤鄕」《正義》引。〉
好畤縣
好畤城在雍州好畤縣東南十三里。〈《史記·曹相國世家》「撃章平軍於好時南」《正義》引。〉
梁山在雍州好畤縣西北十八里。〈《史記·周本紀》「踰梁山」《正義》引。〉
梁山宮俗名望宮山,在雍州好時縣西十二里,北去梁山九里。《秦始皇紀》「從山上見丞相車騎衆,弗善」,卽此山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帝幸梁山宮」《正義》引,又《通鑑·巻七·秦始皇紀》「幸梁山宮」注引無「秦始皇起」以下十九字。
華州
鄭縣
鄭故城在華州鄭縣西北三里,桓公友之邑,秦縣之。〈《詩地理考》巻二鄭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十二諸侯》引。〉
鄭,華州鄭縣也。《毛詩譜》云鄭國者,周畿内之地。宣王封其弟於「棫」林之地,是爲鄭桓公。〈《史記·秦本紀》「十一年初縣杜鄭」《正義》引。按「咸」字誤,當作「棫」,《史記·鄭世家》「友初封於鄭」《索隱》引《世本》云「桓公居棫林」,棫林卽鄭,今改。〉
萬里沙在華州鄭縣東北二十里。〈《史記·河渠書》「天子已用事萬里沙」《正義》引。〉
故武城一名武平城,在華州鄭縣東北十三里。〈《史記·秦本紀》「秦伐晉取武城」《正義》引,又《魏世家》「秦伐敗我武下」《正義》引。〉
華陰縣
平舒故城在華州華陰縣西北六里。《水經注》云:「渭水又東經平舒北,城枕渭濱,半破淪水,南面通衢。昔秦之將亡也,江神送壁於華陰平舒道,卽其處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夜過華陰平舒道」《正義》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