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清丽淡雅,清新自然,行文如行云流水,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觉令人陶醉。
〔中吕〕山坡羊
骊山怀古
骊山[1]四顾,阿房一炬[2],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注释】
[1]骊山:在今陕西省临潼市东南。
[2]阿房一炬:指阿房宫被项羽烧毁。
【鉴赏】这首曲子主要描写秦始皇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建造阿房宫,结果却身死国亡,阿房宫也被付之一炬,传达了列国纷争、王朝兴废的徒劳无益、胜败成空之感。
曲子开头以“骊山四顾”为写景的基点,作者登上骊山,极目远眺,只看到荒烟蔓草,而昔日宏伟瑰丽的阿房宫,早已被项羽烧毁。“楚人一炬”写其被焚毁的史实。“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反问,构成今昔对比,饱含无限的凄凉。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三句,上承“今何处”,但见衰草残败,冷水萦绕,到处长着荆棘和杂树。作者用满目萧条凄凉的景象,映衬王朝兴废、遗恨无穷的悲凉结局。“遗恨”两字,承上启下,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作者的感慨。由阿房宫他想起列国的兴衰。“列国周齐秦汉楚”,这里的列国,仅列出一些国家及朝代的名称,省略了干戈争斗的历史场面,显得凝练概括,而这种国家及朝代名称的排列,大大延伸了历史的纵向。
最后,作者以“赢”和“输”来概括列国诸侯的兴亡,归根到底,“都变做了土”,这两句重复,照应“阿房一炬”,揭示了历朝统治者可悲的下场,令人心寒。这种大彻大悟式的结尾弥漫着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色彩,也暗含批判和醒世的作用。
全曲背景辽阔,画面纵横,感慨深沉,风格悲凉沉郁。
〔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1]
峰峦如聚[2],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3]。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
[1]潼关怀古:潼关,古代著名关塞,历来是东西交通要道,军事攻守重地。怀古,意思是凭吊古代遗迹,追怀古人古事,抒发作者的情怀。
[2]峰峦如聚:这儿聚集了众多山峰。峰峦,指潼关西南华山诸峰。
[3]望西都,意踟蹰:“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踟蹰,这里是惆怅、郁闷的意思。
[4]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指华丽的宫殿苑囿,在战乱中被破坏殆尽。
【鉴赏】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为元曲名作,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为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为四到七句,“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也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他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地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为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
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南吕〕一枝花
咏喜雨
用尽我为民为国心,祈[1]下些值玉值金雨[2]。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3],唤省焦枯[4]。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5]也离乡背土。
〔梁州〕恨不的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6]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7]。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8],只落的雪满头颅[9]。
〔尾〕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10]从今罢叹吁[11]。只愿的三日霖霪[12]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13],都淹了九衢[14],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注释】
[1]祈:此指祈雨。
[2]值玉值金雨:久旱逢甘霖,价如金玉。
[3]沾濡:浸润,浇湿。
[4]唤省焦枯:指使干旱焦枯的庄稼恢复了生气。省,同“醒”。
[5]当不的:当不得,受不了。
[6]澄河沙:干枯了的河床中的沙子。
[7]天禄:即官禄,朝廷官员的俸禄。
[8]没是处:没有办法。
[9]雪满头颅:指愁白了头发。雪,指白发。
[10]赤子:此指百姓。
[11]叹吁:叹气声。
[12]霖霪:久雨。
[13]五湖:此指到处是水。
[14]九衢:四通八达的大路。
【鉴赏】这支套曲抒发了救灾时天降甘霖的喜悦之情,表达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与灾民同甘共苦的心情。
首曲〔一枝花〕开宗明义:“用尽我为民为国心,祈下些值玉值金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用尽”、“祈下”,表明了是作者一片为民为国的忠忱之心,所以才感动上苍,祈求得珍贵的雨水。“雨”之所以“值玉值金”,是因为无数灾民盼望了它多年,来之不易。面对这场及时雨,作者与灾民一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接着作者写了自己在雨中的所见所感。“当不的”和“留不住”,两两相对表明灾民之所以“离乡背土”、“弃业抛家”,皆是因为灾情的严重,作者不禁忧从中来,为百姓痛心。由此,一个与百姓休戚与共的好官员形象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了。
〔梁州〕一曲,以“恨”字承接上句,并将恨的内容具体化。在如此大灾面前,百姓最缺的就是粮食和财物,因此恨不得将野草翻为菽粟、河沙变作珍珠。但却加“恨不的”三字作领,表明了作者企图救民于水火的强烈愿望。作者不禁产生了一个狂妄的心愿:“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其勤政爱民的人道精神和诚挚深厚的忧乐情怀,令人感动。而现实终究是残酷的,再称职的官员也无计可施,愁白了头发,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厚感情。
〔尾〕一曲,作者压抑着满腹的悲叹,但对救灾的前景仍然寄予了厚望。久旱逢甘霖,终究可喜,百姓从此可以不必再为灾情长吁短叹了,所以作者向老天拜谢。紧接的四句,作者继续祈祷希望“霖霪”不要就此停住,以冲走数年灾旱带给人们的痛苦。“犹自洗不尽”,欲言又止,意犹未尽,表明作者深感前路漫长,要想扫尽苦难,需要竭尽所能,鞠躬尽瘁,与开头“用尽我为民为国心”遥相呼应。
张养浩的散曲具有高度思想性和强烈批判性,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