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卷第七
第(4/6)页

从此生暖法

具观四圣谛  修十六行相  顶第一亦然

论曰。从修所成。顺决择分。初善根起。名为暖法。是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如是所修。能烧烦恼薪。圣道火前相。如钻火位。初暖相生。能具观察四圣谛境。由此具修十六行相。观苦圣谛。修四行相。一非常(若有还无故谓非常)二苦(随逐相恼故谓之苦)三空(观察本无故谓之空)四非我(不自在故谓之非我)观集圣谛修四行相。一因(生相似果故谓之因)二集(能生流转故谓之集)三生(能牵生死故谓之生)四缘(能相和合故谓之缘)观灭圣谛修四行相。一灭(生死相违故谓之灭)二静(除烦恼火故谓之静)三妙(胜一切法故谓之妙)四离(能舍生死故谓之离)观道圣谛修四行相。一道(能至非品故谓之道)二如(不颠不倒故谓之如)三行(圣足所履故谓之行)四出(永超生死故谓之出。○注文参用毗昙心论)。

是故行者修此暖已。次起顶法。犹如山顶。人不久住。若无诸难。必过此山。至于彼山。若遇诸难。即便退还。若无诸难。必到于忍。既入忍位。于四谛境。极堪忍。故。次起世第一法。世中胜故。如是观四谛境。总修十六行相。渐近见谛。缘欲苦谛。修一行相。惟一刹那。谓无间。入离生位。决定无相续理。从斯后边复生何道。即说颂曰。

世第一无间  即缘欲界苦  生无漏法忍

忍次生法智  次缘余界苦  生类忍类智

缘集灭道谛  各生四亦然  如是十六心

名圣谛现观

论曰。从世第一。善根无间。即缘欲界苦圣谛境。而生无漏法忍。生此忍故。名为法智(谓所苦法无始时来身见所迷执我我所。今创见彼忍可现前。名苦法忍。此能引后苦法智生)如缘欲界苦圣谛境有苦法忍。苦法智生。如是复于法智无间。总缘余界。苦圣谛境。有类忍生。名为类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为类智(最初证知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后境智与前相似故得类名。是后随前而证境义)如缘苦谛。欲界及余生法类忍。法类智四。缘余三谛各四亦然。即缘一一有四心义。如是次第。有十六心。总说名为圣谛现观。以于三界四圣谛境。次第现前。如(实观)故。是名现观。(同字函第十卷)。

声闻品

○自利修持心狭劣  ○由他开悟声闻乘

华严经。上品十善。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声闻乘。

○四向四果解脱僧  ○有学无学贤圣辈

达磨论下云。四果中间。所有诸道。及前见道。名为四向。随在彼果前。即名彼果向。如是有八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谓数数往来生死也)谓行四向。及住四果。(东字函)。

般若经云。断三结名预流果(三结者。一身见。谓执有我故。二戒禁取。谓执持狗牛等戒为生天因。三疑。谓不了谛)。薄贪瞋痴。名一来果(于施无著。是名贪薄。于乞者生慈。是名瞋薄。施已回向菩提。是名痴薄)。断顺下分五结永尽。名不还果(五结者。一身见。二戒禁取。三疑。四贪欲。五瞋恚)。断顺上分五结永尽。名阿罗汉果(上五结者。一色爱。谓色界爱。二无色爱。谓无色界爱。三无明。谓心不了。四掉。谓心躁动。五慢。谓心自高)。令所有集法。皆成灭法。名独觉菩提。永断一切习气相续。名无上菩提。(为字函第三卷)。

婆沙论云。学人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无学人者。阿罗汉。辟支佛。(仁字函第八卷)。

显宗论云。何名有学。谓学意未满故学。何名无学。谓阿罗汉诸自利行。修学已成。惟应作他利益事故。

○复次尽智未生。前七圣者。皆名有学。尽智已生便成无学阿罗汉。(縻字函第二卷)。

○初二三结虽难解  ○九十八使尚应除

婆沙论云。顺下分结。下有二种。谓界下。有情下。由初二结过患重故不超欲界。由后三结过患重故不越异生。乃立此五为下分结。初之二结。犹如狱卒。后之三结。如防逻者。如有罪人禁在牢狱。有二狱卒。恒守御之。不令辄出。复有三人常为防逻。彼人设以亲友财力伤害狱卒走出。三防逻者。还执将来闭置牢狱。牢狱即喻欲界。罪人即喻异生。二狱卒者。喻初二结。三防逻人。喻后三结。若有异生以不净观。伤害贪欲。复以慈观。害于瞋恚。离欲乃至。无所有处。生初静虑乃至有顶。彼有身见。戒禁取疑。还执将来置欲界。复次预流一来。所起诸结。顺生下故。犹复现起。似异生业。谓着杂彩涂饰香花。受畜金银珍玩宝物。亦与男女同处一床。行非梵行。名为似异生业。复次五顺上分结。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惟不还者。所起诸结顺上分故。(离字函第九卷)。

法数云。十使。一贪。二瞋。三痴。四慢。五疑。六身见。七边见。八见取。九禁戒取。十邪见。如是十使。能遍三界之中。分于四谛之下。变成九十八使。摄入见谛思惟二门。

○见谛惑八十八使(欲界苦谛下具有十使。集谛下灭谛下各有七使。并除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有八使。除身见边见。共三十二使。○色界苦谛下有九使。除瞋。集谛灭下各有六使。除瞋及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有七使。除瞋及身见边见。共二十八使。○无色界四谛下皆如色界除。亦共二十八使。都计有八十八使)思惟惑十使(欲界四使。谓贪瞋痴慢。此使从斯陀含向入修道断。乃至阿那含果九品方尽。○色界三使。贪瞋痴。此三使并是阿罗汉向用修道智断。○无色界三使。贪痴慢。此思惟三界合有十使。并见谛合为九十八使。但此使亦是罗汉向断。至果方尽)。

六欲且非定修地  八智可除烦恼根

婆沙论云。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离欲地。色无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不可以缘不定界智。断定界结。

○又问。云何八智。谓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复次法智猛利。不多用功。能断不善无记烦恼。譬如利刀能断于铁。何况草木。彼亦如是。比智非利。多用功力。乃能断无记烦恼。何能断不善烦恼。譬如钝刀。虽多用功。能断草木。何能断铁耶。(隐字函第十卷)。

大婆沙。问云。何为智。答。五识相应慧有三种。一善。二染。三无覆无记。善者谓惟生得善。染污者谓惟修所断。贪瞋痴相应。无覆无记者。谓异熟生。意识相应。善有二种。一有漏。二无漏。有漏有三种。一加行得。二离染得。三生得。加行得者。谓闻思修。闻所成慧。谓于文义。如理决择。思所成慧。谓不净观。持息念及念住等。修所成慧。谓暖顶忍。世第一法。现观边世俗智(以世俗智为自性故)。无量解脱胜处等。离染得者。谓净虑无量无色解脱胜处等。生得者。谓生彼地。法尔所得善。无漏有二种。一学。二无学。学谓学八智。无学谓尽智(诸烦恼尽故名尽智)无生智(我已知苦。不应更知。乃至我已修道。不应更修。是名无生智)。○(颠字函第五卷)。

初果七生方罗汉  复劫八万入菩提

婆沙论云。须陀洹。初入圣流。故名为预流(惟受七有七生天上人中得尽苦际)。须陀含。名为一来(虽断欲界修惑六品。有余三品未断。尚更一度来生欲界中)。阿那含。名为不还(虽断欲界九品惑尽。从此上生色界更不还来。受生欲界)。阿罗汉(有四义。一者应供。二者杀贼。三者远恶。四者不生。谓三界惑尽更不生也)。○(正文箴函六卷注文弁函三卷)。

毗昙心论。二乘圣人所断烦恼。分别九种。下品三种。下下。下中。下上。中品三种。中下。中中。中上。上品三种。上下。上中。上上。(都字函第三卷)。

涅槃经云。须陀洹果。经八万劫。得阿耨菩提心。须陀含果。经六万劫。阿那含果。经四万劫。阿罗汉果经二万劫。辟支佛道。经十千劫。得阿耨菩提心。(体字函第二卷)。

良为众生根器异  所以如来广略谈

毗婆沙论中问。如阿毗昙说。断八十八使名须陀洹。以何等故说。若断三结。名须陀洹。答曰。为受化者。智有深浅。说对治法。譬如医师观病投药。亦不少投。其病不愈。若多投者。唐捐其功。佛亦如是。为利根者。说断三结。为钝根者。说断八十八使。名须陀洹。如跋耆子。于佛法中出家。制二百五十戒。生忧虑心。而白佛言。我今不堪守护诸戒。佛言。汝能善学三戒耶。谓戒心慧。彼人欢喜。答言。我能学此三戒。次第能学一切诸戒。若如来说断见道。所断八十八使。名须陀洹。则受化者。心生忧虑。何能拔此八十八烦恼之树。度八十八烦恼大河。竭八十八烦恼大海。摧八十八烦恼之山。修此八十八对治之道。若说断三结。名须陀洹。此受化者。喜以为易。若断三结则断见道一切诸使。所以者何。此三结。谓身见。戒取。疑。身见是六十二见诸烦恼之根本。戒取。是种种邪苦之行。疑(是犹豫不)了。(箴字函第六卷)。

○四静虑并四无量  ○八解脱并八胜处

大乘相论下云。四静虑者。离生喜乐。名初静虑。定生喜乐。名第二静虑。离喜妙乐。名第三静虑。舍念清净。名第四静虑。如是等四。皆寂止相。欲界等贪心不流动。是名静虑。(孰字函)。

禅法要解经云。佛法微妙。未得修定智慧。云何筹量诸法实相。是以离欲恶不善法。除舍五盖。集诸善法。深入一心。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问曰。得初禅相云何。答曰。先以正念呵止五欲。得未到地。身心快乐。证初禅相。转复增胜。身轻心定。瞋处不瞋。喜处不喜。世间八法所不能动。至于衣服饮食等。心不贪着。但以诸善功德为贵。得初禅已进求二禅。

若有漏道于二禅地边。猒患觉观。如欲界五欲五盖。令心散乱。初禅觉观。恼乱定心。亦复如是。若无漏道离初禅欲。即用无漏初禅。呵责觉观。(问曰。如初禅结使亦能乱心。何故但说觉观。答曰。觉观灭结使亦灭。复次本末曾得觉观)。大喜。以大喜故。坏破定心。以破定故。应当除舍。内得清净。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于二禅。问曰。云何是二禅相。答曰。经中说言。灭诸觉观。若善若无记。以无觉观动故内心清净。如水澄清。无有风波。星月诸像。悉皆照见。定生喜乐。妙胜初禅。初禅喜乐。从离欲生。此中喜乐。从初禅定生。如是二禅定。有烦恼覆心。所谓爱慢邪见疑等。坏破定心。当求断灭以进三禅。问曰。若尔者。佛何以说离喜行舍得入三禅。答曰。得二禅大喜。一心过差。心变着喜。生诸结使。以是喜故。为烦恼本。问曰。五欲不净。则应当舍。是喜净妙。众生所乐。云何言舍。答曰。先已曾答。生着因缘。则是罪门。喜为粗乐。今欲舍粗而求细乐。故言离喜。更入深定以求妙乐。

○云何第三禅乐。世间最乐。无有过者。此三禅中有其三过。一者心转细没。二者心大发动。三者心生迷闷。常应一心念此三过。若心没时。以精进智慧力。还令心起。若大发动。则应摄心。若心迷闷。应念佛法微妙。还令心喜。常当守护。治此三心。是名巧念慧行乐。入第三禅。粗者为喜根。细者为乐根。譬如极热。得清冷水。持洗手面。是名为喜。入清凉池。举身沐浴。是名受乐。既得三禅之乐。一心守护。常恐退失。则为是恼。是故乐复为患。当求离乐。譬如人求富贵之乐。求时既苦。得之无猒。则复为苦。得已守护。亦复为苦。行者患乐亦复如是。求初禅乐。以觉观恼乱。故舍。二禅大喜动。故舍。三禅知乐无常难守。故舍。以是故。当舍此乐。求于四禅安隐之地。问曰。依禅定乐。舍于欲乐。今依何等而舍禅乐。若舍禅乐得何利益。答曰。依涅槃乐。能舍禅乐。而得三利。所谓罗汉辟支佛。佛道。是故舍三禅定。行于四禅。安隐快乐。以三乘道。随意而入清净涅槃。

○问曰。云何第四禅相。答曰。如佛说四禅相。若断乐断苦。无忧无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以灭忧苦喜乐四事。故念清净。问曰。上三禅中。不说清净。此何独说。答曰。初禅觉观未定。二禅喜大发动。三禅乐心多乱。并皆念不清净。复次下地。虽有定心。出入息故。令心难摄。四禅念清净故无出入息。故。心则易摄。复次第四禅名为真禅。余三禅者。方便阶梯。是四禅相。譬如善御良马。随意所至。欲行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等。随意皆得。欲得六通。求之亦易。(图字函)。

显宗论。九地。谓四净虑。未至。中间。及三无色。(摩字函第二卷)。

婆沙论。净虑地未至。及净虑中间。此二俱名未至地。问曰。此地何故名未至耶。答。未入根本。能现在前。断诸烦恼。故名未至。(节字函第十卷)。

智度论云。入初禅。是名有觉有观。初禅二禅中间。是名无觉有观。从二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定。是名无觉无观。(立字函第八卷)。

问曰。觉观有何差别。答曰。粗心相名觉。细心相名观。初缘心中发相。名觉。后分别筹量好丑。名观。(建字函第三卷)。

婆沙论云。惟欲界及初净虑。未至定中。有寻有伺。净虑中间。无寻唯伺。第二净虑。乃至有顶。无寻无伺。(退字函第十卷)。

法蕴足论云。寻。谓寻求离欲恶不善法。伺。谓伺察离欲恶不善法。问。寻与伺。有何差别。答曰。心粗是寻。心细是伺。此复如何。如打钟时。粗声喻寻。细声喻伺。(弟字函第七卷)。

○(寻伺与觉观。禅定与净虑。皆名异而义同)。

般若经云。四无量者。依诸净虑。复能引发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岗字函第六卷)。

大集法门经上云。佛说。若有苾刍发起慈心。遍于十方一切世界。一切种类。广大行慈而无边际。名慈无量。悲喜舍三。亦复如是。(旦字函)。

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问曰。如何是小慈小悲。答曰。四无量心中慈悲。名为小。十八不共法。次第说大慈悲。名为大。复次诸佛心中慈悲为大。余人心中为小。问曰。菩萨何言大慈大悲。答曰。菩萨大慈。于佛为小。于二乘为大。此是假名为大。复次小慈。但心念与众生乐。实无乐事。心悯其苦。(建字函第七卷)。

般若经云。八解脱者。谓有色观诸色。是第一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诸色。是第二解脱。净胜解身作证。是第三解脱。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处定。具足住。是第四解脱。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处定。具足住。是第五解脱。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处定。具足住。是第六解脱。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具足住。是第七解脱。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灭想受定。具足住。是第八解脱。(出字函第九卷)。

婆沙论云。解脱是何义。答曰。背弃义。问曰。若背弃是解脱义者。何处解脱。背何处心。答曰。初解脱。第二解脱。背弃色爱心。第三解脱。背弃不净心。空处解脱。背弃下地法。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解脱。非背弃下地法。灭受想解脱。背弃一切有缘心。(慈字函第六卷)。

法集经云。八胜处者。有色见色。知彼色中得自在见。是名初胜处。内身有色相。见外色好丑。知彼色中得自在见。是名第二胜处。内身有色相。见外色无量若好若丑。知彼色中得自在见。是名第三胜处。内身有色相。见外色少若好若丑。知彼色中得自在见。是名第四胜处。内身有色相。见外色青。譬如优摩歌华青色青光。知彼色中得自在见。是名第五胜处。内身有色相。见外色黄。譬如伽尼歌罗华。黄色黄光。知彼色中得自在见。是名第六胜处。内身有色相。见外色赤。譬如胜头视婆华赤色赤光。知彼色中得自在见。是名第七胜处。内身有色相。见外色白。譬如优沙私多罗华。白色白光。知彼色中得自在见。是名第八胜处。(欲字函第二卷)。

○第九次第非想定  ○灭尽及从无想修

般若云。九次第定。谓四静虑。四无色定。灭想受定。(出字函第九卷)。

宗镜。问。住灭定者。于八识中。灭何等识。答。灭六识。以第八识持身。契经说。住灭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而寿不灭。亦不离暖。根无变坏。识不离身。若全无识。应如瓦砾。岂得说为住灭定者。(驾字函第十卷)。

大毗婆沙论云。无记心者。其性羸劣。腐败萎歇。要住强势坚胜之心。方能修故。在无想定灭尽定者。谓彼无心。要有心者。方能修故。生无想者。有说。生彼于一切时。善心不起。有说。虽起而非修所依。以不能修未来法故。(动字函第九卷)。

○为甚一禅分四种  ○由生异见许多般

第(4/6)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玄幻:我靠系统返利不断升级听懂毛绒绒说话,我家变动物乐园提款机不当了,校花儿全家急疯了四合院:何大明的重来人生玄幻:边关杀敌捡属性,我无敌了!最强双修体质:我靠纯阳之体破境玄幻:系统送我混沌珠最强赶海王痞子战神王雨轩恋爱八年,放手后她跪求我原谅苟道长生:从捡尸开始无敌非正常女天师永恒道诀重活之财色双收少年特工王高武:我有一座梦境屋离婚后,前夫哥苦等我回头梦幻西游:我的大主播系统天王归来在都市你有天眼不去赌石,又在乱看一无是处的我只能服从婚配修仙界来的嫂子是全能重生1984,假少爷带妻儿发家致富葬神塔悠悠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