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度论。问曰。人守人瞋。法守破法。应名邪淫。人自有妻。何以为邪。答曰。既听受一日戒。堕于道中。本虽是妇。今不自在。过受戒时。则非法守。有身妇人。以其身重。强以非理。故名邪淫。复次若彼侵我妻。我则忿毒。若我侵彼。彼亦何异。恕己自制。故应不作。如佛说。邪淫之人。后堕剑树地狱。得出为人。家道不穆。常值淫妇。(德字函第三卷)。
群仙因之神足失 独角忘于骑颈羞
毗婆沙论云。昔优阤延王。将诸宫人。诣郁毒波阤山林。除却男子。纯与女人。五乐自娱。或有裸形而起舞者。尔时五百仙人。以神足力。飞腾虚空。经过彼处。时诸仙人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便失神足。犹无翼鸟。堕彼林中。时王见之。问言。汝得非非想处定耶。答言。不得。乃至问言。汝得初禅耶。答言。曾得。而今已失。时王瞋恚。有欲之人。见我宫人。非其所以。便拔利剑断五百仙人手足。彼诸仙人。或有住眼识退者。或有住耳识退者。或有住鼻识退者。(规字函第七卷)。
诸经要集云。昔波罗柰国。有一仙人。小便堕精。麈鹿饮之。有身生子。如人头有一角。其足似鹿。仙人收养。教其学问。通十八种大经。又学坐禅。四无量心。得五神通。偶因大雨。泥滑躄地。便生瞋恚咒十二年不雨。仙人福德诸龙鬼神。皆为不雨。五谷不生。人民饥馁。大臣集议奏王上事。出敕招募。其有能令此仙失五神通者。当分国半治。时有淫女。名曰扇佗。来应王募。我能坏之。当骑彼项而来。淫女即求五百乘车。载五百美女。五百鹿车。载欢喜圆。草药和之。画如杂果。及具美酒。色味如水。近仙人处。作草庵住。仙人游行。诸女皆出迎。送好华。妙音供养。仙人大喜。诸女引入房中。与酒以为净水。与欢喜圆。以为果蓏。次第亲近。遂成淫事。即失神通。大雨七日。酒食俱罄。继以山水木果。其味不美。仙人更索前者。女答。已尽。去此不远。有可得处。仙人随往。相将入城。女便卧路。言不能行。仙人即令骑于颈上。女先遣信奏王。严驾出观问言。何由得尔。女陈上事。佛告诸比丘。其一角仙。即我是也。其淫女者。今耶输是。尔时我未断结。为之所惑。故知欲法能动仙人。况愚夫也。(对字函第十二卷)。
两女虽夸端正好 六根不善又何堪
杂譬喻经云。昔婆罗门两女端正。乃悬金团。期十日内募索。有能诃女丑者。便输与金。竟无应募者。将至佛所。佛便诃言。此女皆丑。无有一好。阿难白佛。此女有何不好。佛言。人眼不视色。是为好眼。耳鼻及口亦尔。身不着细滑。是为好身。手不盗他财。是为好手。身喜细滑。手喜盗财。如此等者。皆不好也。(启字函第一卷)。
七女经云。长者有其七女。端正无比。国人无敢说其不好。将至佛所。佛云。不好。所言好者。不贪世间色声香味为好。此女何好也。迦叶佛时。国王七女。不着欢娱。入尸阤林。观见死尸。各各说其所以。帝释赞言。诸女若有所愿。我当与之。女曰。一要无根树子一株。二要无阴阳地一片。三要无音响山一座。帝释曰。诸物皆有。若此三愿。我即无之。迦叶佛以天眼观见。摄来会中。为天帝言。诸大声闻尚不晓此。佛言。国王女如此。汝女何者好也。(词字函)。
持世拒他将女施 维摩云我在家宜
(维摩乃无垢称)。
无垢称经云。持世菩萨。因恶魔怨。将天女等。状如帝释。鼓乐弦歌。来至我所。谓真帝释语。将此女以施供侍。持世答言。女乃非法之物。此非我宜。时无垢称知是恶魔而语之曰。可以此女回施于我。是我在家。白衣所宜。恶魔惊怖欲隐而去。遭无垢称神力所持。欲隐不能。空中告曰。汝。恶魔怨应以天女。施此居士。乃可得还。恶魔怖畏。俯仰而与。时无垢称语诸女言。汝已施我。当发正等觉心。有法苑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诸天女言。云何名法苑乐。无垢称曰。于惠施中。离悭贪乐。于净戒中。无慢缓乐。于忍辱中。堪调顺乐。于精进中。习善根乐。于静虑中。知无乱乐。于般若中。离惑明乐。于菩提中。广大妙乐。于众魔怨能摧伏乐。诸大菩萨常住其中。汝等当乐。勿乐欲乐。时恶魔怨告天女曰。今欲与汝俱还天宫。诸女答言。我等今者。乐法苑乐。不乐欲乐。汝恶魔怨。宜可独还。时恶魔怨。白无垢称。唯大居士。可舍此女。心不耽着。而惠施者。是为菩萨摩诃萨也。无垢称言。吾已舍矣。汝可将去。诸女礼无垢称。而问之言。今还魔宫。云何修行。答言。诸姊当知。有妙法门。名无尽灯。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汝等当学。虽住魔宫。当劝无量天子天女。发菩提心。(自字函第二卷)。
见女态如母如子 在色欲何害何妨
经律异相云。世尊曰。虽睹女人。长者如母。中者如姊。少者如妹。如子如女。当内观身。念皆恶露。无可爱者。外如画瓶。中满不净。观此四大因缘假合。本无所有。(丙字函第九卷)。
因念淫女梦从事 乃悟诸缘法本空
智度论云。如佛在时。三人为伯仲。闻毗耶离国淫女。名庵罗婆利。舍卫国淫女。名须蔓那。王舍城淫女。名优钵罗槃那。各各扬赞。此三女者。端正无比。昼夜专念。心着不舍。便于睡中。梦与从事。觉已心念。彼女不来。我亦不往。而淫事得办。因是而悟一切法空。(圣字函第七卷)。
饮多过失三十六 命尽波吒亿万年
善恶所起经云。饮酒三十六过。一资财散失。二现多疾病。三因兴斗诤。四增长杀害。五增长瞋恚。六多不遂意。七智慧渐寡。八福德不增。九福德转减。十显露秘密。十一事业不成。十二多增忧苦。十三诸根闇昧。十四毁辱父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信婆罗门。十七不尊敬佛。十八不敬僧法。十九亲近恶友。二十舍离善友。二十一弃舍饮食。二十二形不隐密。二十三淫欲炽盛。二十四众人不悦。二十五多增语笑。二十六父母不喜。二十七眷属嫌弃。二十八受持非法。二十九远离正法。三十不敬贤善。三十一违犯过非。三十二远离圆寂。三十三颠狂转增。三十四身心散乱。三十五作恶放逸。三十六身谢命终。堕大地狱。受苦无穷。(无字函)。
○既醉虾蟆犹没柰 且道恶龙岂可降
诸经要集云。长老莎伽陀。能降恶龙。偶因施主。持酒与饮。醉倒在地。无所觉知。佛与阿难。行到是处。见之。知而故问。是谁耶。阿难答言。降龙长老莎伽陀。佛言。虾蟆今尚不能降。争柰龙耶。佛叹曰。圣人饮酒。尚有此失。何况凡夫耳。(楹字函第十七卷)。
初由浅劣通杯脔 殆将成熟绝纤毫
又云。如未曾有经开饮酒。文殊问经开食肉等。计此乃佛初成道时。量众生机。不可顿断顿制。所以渐开渐制。后知众生根熟。便乃永断永制。纤毫不许。(对字函)。
祸生于口犹烈火 舌乃凿身之斧斤
大方便经云。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生。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能烧一世。恶口炽然。烧无数世。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圣七财。口中之舌。凿身之斧。灭身之祸。(器字函第三卷)。
骂佛不纳反归身 坌佛逆吹翻污己
四十二章经云。佛道守大仁慈。以恶来。以善往故。来骂佛。默然不答。愍之痴冥狂愚使然。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宝礼如之乎。曰。持归。今子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归。祸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追形。终无免离。慎为恶也。
○又云。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贤者不毁。祸必灭己。(辞字函第七卷)。
杂阿含经云。健骂婆罗门。遥见世尊。作粗恶语瞋骂诃责。把土坌佛。时有逆风。还吹其土。反自坌身。世尊说偈。
○若人无瞋恨。骂辱以加者。清净无结垢。彼恶还归己。犹如土坌彼。逆风还自污。
时婆罗门。忏过而去。(不字函第二卷)。
观音经偈。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圆通解文。毒药交兼相咒诅。恶心仍更祷神祗。彼来于我起侵伤。还着本人招横害。岂是等慈成过失。自然黑业果相随。观音如此不思议。是故我今归命礼(第三卷)。
猎人访猎访踪由 见言不见不为犯
五分律云。比丘见野猪被箭走来。共相语言。当莫道见。猎师寻至。问比丘言。见我所射猪不。答言。无猪。生疑。问佛。佛言。不犯。若有如是因缘。能作余语。破其所问。皆无罪。(和字函第八卷)。
有语随生便随灭 无主谁骂复谁瞋
智度云。如有骂声。闻便直过。若不分别。谁当瞋者。凡人心着吾我。分别是非。而生恚恨。若人能知语言随生随灭。前后不俱。则无瞋恚。亦知诸法。内无有主。谁骂谁瞋。(圣字函第五卷)。
要集云。菩萨观彼众生。虽百千劫骂詈。不生瞋心。若百千劫称赞。亦不欢喜。了知音声生灭。如梦如响。(对字函第十二卷)。
何谓漂船罗刹国 正是呼名失色时
统要云。唐州紫玉山。道通祖师。因于頔丞相问。如何是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师云。于頔这汉。问汝么事作么。于当时失色。师云。秪这个便是漂堕罗刹鬼国也。于闻已信受(第三卷)。
岂有杀淫无罪过 作斯邪见陷阿鼻
毗昙论云。何谓邪见。言。无善恶业报。无今世后世。法说非法。非法说法。(面字函第八卷)。
如楞严经云。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忽于女根。生大猛火。及琉璃王为诛瞿(昙族)姓。善星比丘。妄说一切法空。如是二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染字函第八卷)。
波离为说增伊病 无垢除疑了性空
无垢称经云。优波离言。有二比丘犯所受戒。愿解忧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令除忧悔。无垢称言。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如佛所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如是心者。亦不住内。亦不出外。不在两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如罪垢然。诸法亦然。一切法性。生灭不住。如幻如化。如是知者。亦善持律。(白字函第二卷)。
永嘉云。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消霜雪。
增上慢人断怒痴 离上慢者何限碍
宗镜云。佛为增上慢人。说断淫怒痴以为解脱。离增上慢者。说淫怒痴本性解脱。六根六尘而无限碍。(功字函第八卷)。
如金刚颂云。
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
○又张拙秀才悟道颂云。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去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众缘无挂碍。涅槃生死是空华。
○宗镜问何法不变。何法随缘。答云。心也。不变是性。随缘是相。当知性相。皆是一心上义。良由不识真心。将谓只是八识。不知八识但真心上随缘之义。由不变故。始能随缘。由随缘故。方能不变。若变自体。将何随缘。如无其水岂能成波。故知一心不动。义遍恒沙。虽遍恒沙皆一心之义。(功字函第一卷)。
大藏一览卷四(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