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有四种真不真 食有九品世出世
善见律云。佛告诸比丘。梦有四种。一四大不和梦者。于睡眠时。谓梦见山崩。或飞腾虚空。或见虎狼师子贼逐。此虚不实。二先见梦者。谓昼日见或白或黑。或男或女等。此亦不实。三天人梦者。谓有善知识。天人为现善梦。令人得善。有恶知识。天人为现恶梦。令人得恶。此即真实。四想梦者。谓此人前身。或有福德即现善梦。或有罪业。即现恶梦。如菩萨母梦菩萨初入胎时。梦见白象。从天而下。入其右胁。此是想梦也。若梦礼佛诵经持戒布施种种功德。此亦想梦也。问。梦为善不善。无记耶。答。亦善不善无记。若梦见礼佛。听法说法。此是善功德。若梦见杀盗淫。此是不善梦。若梦见青黄赤白色等。此是无记梦也。问曰。若尔者。应受果报。答曰。不受果报。何以故。以心业羸弱。故不感报。律云。梦中不犯。(隶字函第二卷)。
增一经云。佛告阿那律曰。一切诸法。由食而存。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细滑为食。意以法为食。涅槃以不放逸为食。夫饮食有九。人间四食。一段食。二更乐食。三念食。四识食。出世间五食。一禅食。二愿食。三念食。四八解脱食。五喜食。
○摄大乘论云。食有四种。一段食。二触食。三思食。四识食。段食者。变成为相。若变异。能作身利益事。触食者。依尘为相。缘色等尘。作身利益。思食者。望得为相。此望得意作身利益。如人饥渴。至饮食处。望得饮食。令身不死。识食者。执持为相。由此识故。持身不坏。若无识执持。则同死人。身即烂坏。触食属于六识。思食属意望得。段食属色。不关于心。识食属阿梨耶。(言字函第八卷)。
十恶品
三不善根为种子 十恶因缘由彼生
毗婆沙论。云。何三不善根。起十恶业。答曰。杀有三种。或从贪生。或从恚生。或从痴生。盗淫乃至邪见亦复如是。(岁字函第六卷)。
忏法云。有身则苦生。无身则苦灭。而此身者。众苦之本。三涂剧报。皆由身得。未见他作我受。我作他受。自作其因。自受其果。若一业成。罪无边际。何况终身所起恶业。从贪瞋痴。造十恶行。或为财业。更相杀害。或杀众生。啖食其肉。或决湖池。恼害水性。或烧山野。设网张罗。或欺斗秤。或破城邑。或盗他财。或着色欲。惑乱身心。随其流转。不得自在。复次。三业之中。口业实重。或以妄言。见言不见。不闻言闻。作言不作。自利伤他。或以绮语。谄曲华词。浮虚假饰。斗合是非。或以恶口。出言粗犷。发语无稽。恼乱父母。及诸众生。或以两舌。向彼说此。向此说彼。谗乱君臣。纷扰一切。复次。当知灭身。事由心造。身口业粗易遣。意地微细难除。如来大圣。一切智人。于其意地始得不护。况乎愚凡。而不守慎。防意如城。岂得不护。或因贪业。自物他物。起贪作业。或因瞋业。小不适意。便生大怒。或因痴业。随逐无明。无恶不造。或因邪见。不信三宝。行于邪法。如是等罪。无量无边。身坏命终。堕三恶道。(第六卷)。
五逆杀亲无间狱 非法坏僧亦此愆
正法念处经云。最大地狱。名曰阿鼻。何业生彼。若人杀母。杀父。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阿罗汉。彼人堕此。若五逆人。于此地狱。其身长大。五百由旬。若四逆人。四百由旬。若三逆人。三百由旬。若二逆人。二百由旬。若一逆人。一百由旬。(初字函第三卷)。
地藏十轮经云。佛告地藏菩萨言。于未来世。此佛土中。有诸众生。烦恼炽盛。难可导化。谓刹帝利旃荼罗。宰官旃荼罗。居士旃荼罗。沙门婆罗门旃荼罗。如是等人。善根微少。无有信心。谄曲愚痴。怀聪明慢。离善知识。言无真实。于诸正法。犹豫倒见。不见不畏。后世苦果。好行杀生。乃至邪见。欺诳世间。自他俱损。生受病苦。死入无间。时彼国中。天龙神等。皆不拥护。兵军竞起。疾疫饥馑。善男子。设有破戒。恶行苾刍。虽作越法重罪。而依我法。剃除须发。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我尚不许国王大臣。诸在家者。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诃骂。退令还俗。或断其命。况依非法。国王大臣。诸在家者。若作此事。定生无间地狱。何以故。断灭善根。焚烧相续。一切智者之所远离。于诸破戒苾刍。犹尚不应如是谪罚。何况持戒真善行者。是人究竟。自损损他。一切诸佛所不能救。譬如有人压油为业。一一麻粒。皆有虫生。以轮压之。油便流出。如是相续满一千年。杀几生命。所获罪业。不可称计。又善男子。假使有人。为财利故。置十淫坊。一一坊中。置千淫女。种种诳惑。如是相续至满千年。如前十轮压油人罪。等一淫坊罪业。又善男子。假使有人。为财利故。置十酒坊。一一坊中招千酒人欢饮无废。如是相续至满千年。如前十淫坊罪。等一酒坊所获罪业。又善男子。假使有人。为财利故。置十屠坊。一一坊中。于一日夜。杀害千生。相续千年。如前十酒坊罪。等一屠坊所获罪业。如是所说十坊罪。等刹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于前十恶。一日一夜。所获罪业。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十压油轮罪 等彼一淫坊 置彼十淫坊
等一酒坊罪 置十酒坊罪 等彼一屠坊
置彼十屠坊 罪等王等一
(唐字函第四卷)。
始自贪瞋分三品 广及尘劳八万门
度无极经云。恶不善者。瞋恚愚痴贪欲三品。谓上中下。其上品者。若闻欲名。遍身战动。心踊欢悦。不观欲过。厌离不生。无惭无愧。何谓无惭。经游独行。恒思欲境。心心相续。唯见妙好。不知过患。若其父母。及余尊长。呵彼所欲。于所尊前。不觉起诤。是名无惭。此人命终。当生恶趣。中品欲者。若离境界。不恒生心。下品欲者。但共言笑欲情即歇。瞋亦三品。上品瞋者。愤恚若发。心惛目乱。或造五逆。若谤正法。及大重罪。中品瞋者。以瞋恚故。而造诸恶。即生悔心。下品瞋者。心无嫌恨。但口呵毁随生悔过。痴亦如是。虽作是观。知一切法。如幻梦响。乾闼婆城。虚妄不实。颠倒故见。灭外境界。内生寂静。不见我能行及所行法。无二无别。自性离故。是名学般若波罗蜜。通禅波罗蜜。(羽字函第一卷)。
忏法云。一切众生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依于六根行于六识。取于六尘。眼着色。耳着声。鼻着香。舌着味。身着细滑。意着法尘。起种种业。乃至开八万四千尘劳门(第一卷)。
涅槃经云。杀罪有三。谓下中上。下者蚁子。乃至一切畜生。是名下杀。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具受下苦。何以故。是诸畜生。有微善根。是故杀者。具受罪报。中杀者。从凡夫至阿那含。是名为中。堕三恶道。具受中苦。上杀者。父母乃至阿罗汉辟支佛。是名为上。堕于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上苦。若有能杀。一阐提者。不堕此三种杀中。譬如掘地割草。斩截死尸。无有罪报。何以故。诸婆罗门乃至无有信等五法。是故虽杀不堕地狱。(一字函第七卷)。
避于自杀求无罪 若是令人讵免殃
阿难分别经云。阿难白佛言。人不自手杀者。为无罪耶。佛答。教人杀人。重于自杀也。何以故。或是奴婢。愚下小人不知罪福。或为县官所见促逼。不自出意。虽获其罪。事意不同。轻重有差。教人杀人者。知而故犯。其罪莫大。(言字函第七卷)。
虽他所制杀难免 若彼乐从罪乃同
毗婆沙论云。问。若为王等。逼令行杀。得杀罪不。有说。不得。所以者何。他力所制非彼意乐故。如是说者。亦得杀罪。除自要心。宁舍己命。终不害他。如是则无罪。(匪字函第八卷)。
不屠但买应同恶 无心令杀误何忧
楞伽经云。大慧菩萨问佛。食肉之过。佛言。食肉之人。断大慈种。我观众生轮回六道迭为父母。六亲眷属。更相啖肉。无非亲者。常生害心。增长苦业。流转生死。不得出离。不食肉者。即是无量功德之聚。若一切人不食肉者。亦无有人杀害众生。由人食肉。若无可食。处处求买。为财利者。为买者杀。是故买者。与杀无异。偈曰。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业俱不善。死堕叫唤狱。
(发字函第八卷)。
善见律云。阿育王太子帝须出家。佛法兴隆。时有一臣。僻取王意。杀诸比丘。帝须遮护。臣即置刀。往白王言。我受王敕。令诸比丘。和合说戒。而不顺从。我已依罪次第。斩杀未尽。帝须遮护。王闻是语。闷绝擗地。良久乃苏。即语臣言。我遣汝入寺。令众僧和合说戒。何以辄杀。王往寺中。白于众僧。不审此事。谁获罪耶。有一比丘。即问王言。有杀心不。王曰。我本以功德意遣。无杀心也。若王如此。王自无罪。杀者得罪。(伯字函第二卷)。
达磨显宗论云。若有多人。集为军众。欲杀怨敌。或猎兽等。于中随有一杀生时。何人得成杀生业道。颂曰。
军等若同事。皆成如作者。
论曰。于军等中。若随有一作杀生事。如自作者。一切皆成杀生业道。由彼同许为一事故。如为一事。展转相教故。杀一生。余皆得罪。若有他力。逼入此中。因即同心。亦成杀罪。惟除若有立誓要期。救自命缘。亦不行杀。无杀心故不得杀罪。(自字函第二卷)。
杀生祀祠终无福 贪膻诡祭自招愆
优婆塞戒经云。若有祀祠山林神等。亦得福德。何以故。令彼受者。生喜心故。是祀福德。能护身财。若说杀生祀祠得福。是义不然。何以故。不见世人种伊兰子。生旃檀树。断众生命。而得福德。(克字函第五卷)。
杂宝藏经云。昔有富公。思得肉食。诡作方便。指田头树神。语诸子言。今我巨富。由此树神恩福故尔。今日汝等。宜可群中取羊。以用祭祀。因此杀羊祷赛。即于树下立天祠舍。父后寿尽。业追为羊。子祀树神。以遇厥父。将欲杀之。羊笑言曰。而此树者。何有神灵。我于往时。为思肉故。妄使汝祀。皆共汝食。今偿殃罪。独先当之。时有罗汉。偶到乞食。见其亡父。受于羊身。即借主人道眼令自观之。乃见是父。即坏树神。悔过修福。不复杀生。(惊字函第七卷)。
覆乳儿多压死 眼初不顾罪何加
十诵律云。迦留阤夷比丘。往一居士舍。是家有未断乳儿。持着床上。以 覆之。比丘不看便坐。此儿遂死。还寺白佛。佛问。汝。以何心作。答言。我先不看床上便坐。佛言。无犯。(职字函第二卷)。
文殊佛会上杀人 盘山肉按头悟道
宝积经云。会中有五百菩萨。宿命通故。自见往昔所行恶业。或杀父母。杀阿罗汉。毁寺塔僧。见是余业。深生忧悔。常不离心。于甚深法。不能证入。我心分别。彼罪未亡。是故不能获深法忍。尔时世尊。为欲除彼五百菩萨分别心故。即以威神觉悟文殊。文殊承佛神力。从座而起。手执利剑。直趣世尊。欲行逆害。时佛遽告文殊。汝住不应造逆。勿得害我。我必被害。为善被害。何以故。文殊。从本以来。无我无人。但是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彼已害我。即名为害。时诸菩萨。闻佛说已。咸作是念。一切诸法。悉如幻化。是中若有一法。和合集聚。决定成就。得名为佛。名法。名僧。名父。名母。名阿罗汉。定可取者。则不应尽。然而诸法无体无实。非有非真。虚妄颠倒。空如幻化。是故于中。无人得罪。无罪可得。谁为杀者。而得受殃。彼诸菩萨。如是观察。明了知已。即时获得无生法忍。(文字函第五卷)。
统要云。盘山宝积禅师。因行市肆。见一客人买猪肉。语屠家曰。精底割一斤来。屠家放下刀。叉手云。长史那个是不精底。师于言下有省。
既知生命自反射 无下手处业齐消
又云。石巩慧藏禅师。昔为猎人。趁鹿。从马祖庵前过。问祖。见鹿过不。曰。汝是何人。云。射猎人。祖曰。汝一箭射几个。曰。一箭射一个。祖曰。汝不善射。曰。和尚善射不。曰。吾一箭射一群。曰。彼此是生命。何射他一群。祖云。既知如是。何不自射。曰。若教某甲自射。即无下手处。祖曰。这汉旷劫无明烦恼。今日顿息。师当掷弓箭。投祖出家。(已上第三卷)。
盗者但贪目前利 阿谁肯顾后来殃
千佛名经忏悔云。若物属他。他所守护。一草一叶。不与不取。何况盗窃。众生唯见现在利故。种种不道而取。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牛马等形。身力血肉偿他宿债。若生人中。为他奴婢。或强以夺。或逼迫取。或恃公威。或假势力。吞纳奸货。身罹宪网。侵公益私。侵私益公。损彼利此。损此利彼。如是等罪。无量无边。(张字函)。
须知淫境大慌迷 能丧众生一切智
智度论云。若受五欲。障生梵天。何况阿耨菩提。世间中五欲第一。无不爱乐。于五欲中。触为第一。能系人心。如人堕在深泥。难以拯济。若受余欲犹不失智慧。淫欲会时。身心慌迷。深着自没。(名字函第五卷)。
可怜少女所爱缠 直缚诸天之恶道
诸经要集。优填王经偈云。
女人最为恶。难与为因缘。恩爱一缚着。牵人入罪门。
正法念处经偈云。
天中大系缚。无过于女色。女人缚诸天。将至三恶道。
智度论偈云。
含笑作姿。以惑于人。淫罗弥网。人皆投身。坐卧行立。回面巧媚。薄智愚人。为之心醉。执剑向敌。是犹可胜。女贼害人。是不可禁。毒蛇含毒。犹可手捉。女情惑人。是不可触。
(楹字函第十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