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卷第三
第(6/7)页

般若品

明明照见五蕴空  了了能度一切苦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荆字函。仁王经末)。

我佛亲从般若生  阿谁道是摩耶子

道神足经云。佛告月天子。般若波罗蜜是诸佛之母。当学般若波罗蜜便得三十二相。十力四无畏等。皆来归之。故不从摩耶生乎。(被字函第二卷)。

何谓法身无德用  应如金宝尚泥封

大乘法界论云。众生法身。既与功德相应。何故无有如来德用。应知此如莲华未开。诸恶见叶共包裹故。亦如金山。被瞋恚泥所封着故。亦如虚空。被愚痴云之所蔽故。总为颂曰。

○如莲金等未开显。佛体客尘翳亦然。是时功德不自益。反此则能为大利。

(临字函第八卷)。

心有恶尘善可净  水由象浊珠乃清

智度论云。若唯有心。而无心法者。不应有垢有净。譬如清净池水。狂象入中。令其混浊。若清水珠。入水即净。不得言水外无象无珠。心亦如是。烦恼入故。能令心浊。诸慈悲等。善法入心。令心清净。以是故。不得言烦恼慈悲等法即是心。(名字函第六卷)。

灯光既照暗冥没  智慧才生烦恼无

正法经云。佛告迦叶。譬如空舍。无其户牖。经百千年。无其人物。是室冥暗。忽有天人。于彼舍中。然其灯明。迦叶。于意云何。如是黑暗。我经百千年住此。我今不去。有此事不。迦叶答言。不也。世尊。彼黑暗无力。灯光若生。决定须去。佛言。迦叶。彼业烦恼。亦复如是。经百千劫。住彼识中。或彼行人。于一昼夜。正观相应。生彼慧灯。迦叶。如是圣者。慧根若生。此业烦恼。定无所有。(卿字函第三卷)。

我断生兮死自灭  师逐人兮块自息

般若经云。最胜天王白佛。云何菩萨。于无生法。而见有生。佛告天王。当知诸法无灭。是故无生。何以故。性不变故。但由世俗见有生灭。皆是虚妄。非真实有。若诸菩萨行深般若。即如实知无明因缘。故生诸行。依行生识。广说乃至由有故生。生即有老。老故有死。愁叹苦恼。是故修行。为断无明。无明若断。余十有支。展转随灭。如身若断。命则随灭。天王当知。邪见外道。为求解脱。但欲断死。不知断生。若法不生。即无有灭。譬如有人块掷师子。师子逐人。而块自息。菩萨亦尔。但断其生。而死自灭。犬唯逐块。不知逐人。块终不息。外道亦尔。不知断生。终不离死。菩萨行深般若。善知因缘。诸法生灭。(果字函第九卷)。

即这般若岂可求  非如金宝力而得

智度论云。但了波罗蜜相。是为行深般若波罗蜜。不从十方求。亦无与者。亦非如金银宝物。力求而得。(立字函第一卷)。

般若无相虽求难  方便之力应可证

般若经云。佛告舍利子。所求菩提。方便善巧。乃能证得。菩萨修般若时。若见有法自性可得。则应可取。不见有法自性可得。当何所取。所谓不取此是色。此是受等。乃至此是声闻。此是菩萨。此是如来。舍利子。菩萨修行般若。如实了知一切法性。乃至如来。皆不可取。如是不可取波罗蜜多。即是无障波罗蜜多。如是无障波罗蜜多。即是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应于中学。于中学时。尚不得学。况得菩提。何以故。无少法有自性。于如是无性。为自性法中。何等是异生法。乃至何等是如来法。如是诸法既不可得。依何等法可施设。有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既不可得。云何可说。此是异生。乃至如来。舍利子白佛。若一切法皆无自性。都非实有。依何等事。而可了知此是异生法。乃至如来法。佛告舍利子。于意云何。为实有色受时。如诸愚夫异生执不。舍利子言。不也。但由颠倒愚夫。有如是执。佛告舍利子。诸菩萨。修行般若方便善巧。虽观诸法。皆无自性。都非实有。而依世俗发趣菩提。为诸有情种种宣说。令得正解。远离颠倒。(霜字函第一卷)。

复次善现白佛。何等名为菩萨。菩提资粮。要具。如是资粮。乃能证得菩提。佛答。一切善法。皆是菩提资粮。修令圆满。乃能证得一切智智(第五卷)。

因筏至岸宜亡筏  于法尚离况非法

阿含经云。譬如有人。缚筏求渡。已从此岸。得至彼岸。由于此筏。济我厄难。苟从有恐之地。得至无为之处。我今不舍此筏。持用自随乎。为不能耶。佛告比丘。善法尚犹可舍。何况非法。(如字函第八卷)。

愚智自性本来无  彼此皆空何得舍

正法经云。佛告迦叶。譬如灯光。能破一切黑暗。而彼黑暗。从何而去。非东方去。乃至北方去。去亦非去。来亦非来。迦叶。复次灯光。又亦非我能破黑暗。若非黑暗。何显灯光。迦叶。灯光黑暗。本无自性。此二皆空。无得无舍。迦叶。是故智慧亦复如是。有智若生。无智即舍。而彼无智。归于何去。非从东方至。北方去。去既非去。来亦非来。迦叶。复次有智若生。无智即舍。非彼有智。能坏无智。无智本无。有智何显。迦叶。有智无智。俱无自性。此二皆空。无得无舍。(卿字函第三卷)。

闻空便乃着空无  犹盐太过伤盐美

智度论云。观其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邪见之人应无此事。但以忆想分别邪心取空。譬田舍人。初不识盐。见人以盐着种种肉菜之中而食。问言。何以故尔。与语。此盐能美物味。他便抄盐。满口食之。咸苦伤口。遂而问曰。汝何以言盐能作美。彼责痴人。此当筹量。得中令美。云何纯食。然无智人闻空解脱门。不修功德。但欲得空。是为邪见断诸善根。若人入阿毗昙等三门。则知佛法。不相违背。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罗蜜力。于一切法。无所挂碍。若不得般若波罗蜜法。入阿毗昙门。则堕有中。若入空门。则堕无中。若入昆勒门。则堕有无中。复次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虽知诸法一相。亦能知一切法种种相。虽知诸法种种。亦能知一切法一相。名为般若波罗蜜(德字函第八卷)。

非无人故名曰空  但法自空非色灭

宝云经云。善男子。非无人故。名之曰空。但空自空。前际后际。中际亦空。但法自空。非色灭空。当依于空。莫依于人。若以得空。而依于空。佛说是人。则为退堕。善男子。宁起我见积如须弥。莫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治。譬如有人。怖畏虚空。悲号捶胸。作如是言。却此虚空。于意云何。如是虚空可除却不。不也世尊。如是若畏空法。我说是人。狂乱失心。所以者何。常行空中。而畏于空(木字函第七卷)。

佛性非色不离色  盲人说象终归象

涅槃经云。一切众生。不退佛性。名之为有。决定得故。譬如王者。告一大臣。汝牵一象。以示盲者。时彼众盲。各以手触。王问之曰。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善男子。如彼众盲。不说象体。亦非不说。若是众相。悉非象者。离是之外。更无别象。善男子。王喻如来。正遍知也。臣喻此经。象喻佛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是诸众生闻佛说已。或作是言。色是佛性。何以故。是色虽灭。次第相续。是故获得如来。三十二相。如来色常。如来色者。常不断故。乃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善男子。如彼盲人。各各说象。虽不得实。非不说象。说佛性者。亦复如是。非即六法。不离六法。是故我说众生佛性。非色不离色。乃至非我不离我。众生我者。即是五阴。离阴之外。更无别我。譬如墙壁草木。合之为舍。离是之外。更无别舍。(率字函第二卷)。

有我无我各一边  离有离无名中道

智度论云。佛为众生。欲堕断灭见者。说言有我受后世罪福。若人欲堕常见者。说言无我无作者受者。离是五众假名。更无一法自在者。问曰。若尔者。何等为实。答言。无我是实。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寂灭是安稳涅槃。名为诸法实相。若人善根未熟。佛不为说是深无我法。若是为说。即堕断灭。问曰。如迦叶问中。佛说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离此二边。名为中道。今云何言无我是实。有我为方便说。答曰。说无我有二种。一者取无我相着无我。二者破我。不取无我。亦不着无我。自然舍离。

○复次佛说有我无我。有二因缘。一用世俗说。故有我。二用第一实相说。故无我。如是等说。有我无我无咎。佛处处说诸法有。处处说诸法无。(建字函第六卷)。

通达诸法毕竟空  是行般若波罗蜜

智度云。须菩提白佛。观一切空不牢固。是空相为行般若不。佛言。不也。何以故。若空无有法。云何行般若。离是空更有法行般若不。佛言。不也。何以故。若一切法空。无相。无作。云何离空。而更有法。须菩提。闻空非行般若。离空非行般若。一切法皆摄在般若中。今但问。般若行般若。不。法不自行。应以异法行。复问。离般若更有法行般若不。佛言。不也。何以故。一切法摄在般若中。更无法行般若。复问。若不行。云何得无上道。佛反问。汝以慧眼见。定有一法行般若不。答言。世尊。不见有行般若者。复问。汝见是般若行处不。须菩提言。不见。何以故。般若中一切诸观灭。若常。若无常。若生灭等。无一法定相。是般若。云何当说是般若。复问。若汝以智慧眼不见法。是不见法。为有为无。答言。无。何以故。佛说慧眼观不见故言无。复问。若法无不可得。是法有生不。答言。不生。是法本自无。毕竟空。佛语须菩提。若菩萨于生是法中。通达无碍。信力智慧力故。能住是法中。是名无生忍。是行般若波罗蜜。(表字函第七卷)。

色等无二无二分  清净无别无断故

般若经云。佛告善现。色清净。即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净。即色清净。何以故。是色清净。与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受想行识清净。即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净。即受想行识清净。何以故。是受想行识清净。与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乃至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清净。即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净。即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清净。何以故。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清净。与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暑字函第三卷起。律字函第四卷止)。

(自色受至菩提其间名相。总八十余科。今具下文。可参此义次第一一推之。从始至末则般若一部圆融之意备矣)。

集出经中之名相  直于言下以分疏

指要录注出般若名相八十余科。庶发披阅者智智尔。

○五蕴。色蕴(积聚虚假)受蕴(领纳资贪)想蕴(取像奔驰)行蕴(微细迁流)识蕴(炽然了别)。

○六根。眼根(喜怒视相)耳根(听审相续)鼻根(爱憎香臭)舌根(尝味甘苦)身根(贪嫌涩滑)意根(恒审思量)。

○六尘。色尘(形显质碍)声尘(反闻成迷)香尘(薰莸惑知)味尘(咸淡迁怒)触尘(冷暖劳苦)法尘(万像纷纭)。

○六识。眼识(玄黄不真)耳识(苦乐音异)鼻识(观气旋光)舌识(辩说邪正)身识(随机现仪)意识(缘虑循空)。

○六触。眼触(离则明见)耳触(远近全闻)鼻触(闻香即知)舌触(味合即觉)身触(不合不觉)意触(冥契诸相)。

○六缘。所生眼缘所生受(光非照境)耳缘所生受(顺音分辨)鼻缘所生受(薰修顿圆)舌缘所生受(辛酸何依)身缘所生受(故逸无逸)意缘所生受(想念不忘)。

○四缘。因缘(诸法和合)次第缘(心心数法)所缘缘(法无所依)增上缘(法无可得)。

○六大。地大(坚凝质碍)水大(润下滋爱)火大(炎上生瞋)风大(鼓籥操动)空大(不见边表)识大(万法本源)。

○十二因缘。无明(昏翳真智)行(流注不息)识(妄生爱染)名色(观形定实)六入(根尘睹对)触(渐生染着)受(纳而不执)爱(习力成染)取(执之不舍)有(业因成就)生(爱欲流转)老(渐觉变异)病(众苦缠聚)死(舍堕识飞)忧(烦闷沉戚)悲(郁快哀悲)苦(恶缘烦现)恼(怨害相遇)我者(起我我所)生者(如父有子)寿者(命根成就)命者(能举事故)有情者(蕴和合生)养育者(因缘故长)众数者(诸法有数)作者(手足能所)使作者(力能役他)起者(作后世业)使起者(亦令他作)受者(苦乐果现)使受者(厌苦厌乐)见者(目观色像)知者(五识知名)。

○六度。布施(舍己惠他)净戒(三业无染)安忍(毁誉风清)精进(勇猛无怯)静虑(妙绝诸缘)般若(智慧圆彻)。

○二十空。内空(六根无体)外空(六尘无相)内外空(六识无有)空空(病去药除)大空(小乘法无)小空(四果相无)胜义空(功用投现)有为空(生灭相无)无为空(无相亦无)毕竟空(诸法相尽)无际空(不见终始)散空(和合相离)无变异空(如如智寂)本性空(法本常无)自相空(不待彼无)共相空(自他相尽)一切法空(皆不可得)不可得空(可亦不可)无性空(假缘即无)自性空(体本元虚)无性自性空(俱无亦无)。

○四谛。苦圣谛(世间果相)集圣谛(世间因相)灭圣谛(出世果相)道圣谛(出世因相)真如(不变随缘)法界(理事圆融)法性(常自寂灭)不虚妄性(本来真实)不变异性(今古常然)平等性(凡圣一致)离生性(寂尔无形)法定(诸境常如)法住(各安自位)实际(不立一尘)虚空界(无有边量)不思议界(心言路绝)。

第(6/7)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灵枢:双尘记火影之龙王老爷爷清冷太子逐渐开始不对劲自始至终重生八零,娇软美人把糙汉拿下了和堂妹一起重生,开局被换亲玄鸾殿穿越长生:我和妖后延续永恒末世兵工厂:开局一座钢铁堡垒不要跟我谈奋斗重生后,我发家致富,拿下年轻权贵重生1983:从挖参救父开始海贼:完美防反怎么躲!?寻龙令深情诱哄,契约夫人她转正了闪婚豪门继承人,被老公抱在怀里哄说她虚荣要退婚,真退了他又哭了凡俗世家遇灵蛇,得仙法,立仙族寡妇也需要男人长生,从创立家族开始我穿越的平行世界居然有诡末世重生有狸黄,心中有暖阳隋唐:这杨广能处,有官他是真封穿越后,我成了锦鲤小胖妻假千金今天也没有掉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