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复次,婆罗门!于祭祀之前,令点火、建柱,且如是语: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牛,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犊,为祭祀而杀此等牝犊,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羊,为祭祀而杀此等牡山羊。彼谓:我作功德,非作不功德;我作善,非作不善;我求善趣之道,非求恶趣之道。婆罗门!于祭祀之前,令点火、建柱,此为第二之不善而生苦,则建立为苦异熟之语刀。
六
复次,婆罗门!于祭祀之前,令点火、建柱,自己由始,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牛;自己由始,为祭祀而杀牡犊;自己由始,为祭祀而杀牝犊;自己由始,为祭祀而杀牡羊;自己由始,为祭祀而杀牡山羊。彼谓:我作功德,非作不功德;我作善,非作不善;我求善趣之道,非求恶趣之道。婆罗门!于祭祀之前,令点火、建柱,此为第三之不善而生苦,则建立为苦异熟之身刀。
婆罗门!于祭祀之前,令点火、建柱,为此等不善而生苦,则建立以苦为异熟之三刀。
七
婆罗门!此等之三火应断、应避、不可用。以何等为三耶?
八
即:贪火、瞋火、痴火。婆罗门!何故此之贪火应断、应避、不可用耶?
九
婆罗门!因贪而爱染、被克服、心把捉者,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彼以身行恶行已,以语行恶行已,以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婆罗门!是故此之贪火应断、应避、不可用。又,婆罗门!何故此之瞋火应断、应避、不可用耶?
一〇
婆罗门!因瞋而有怒、被克服、心把捉者,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彼以身行恶行已,以语行恶行已,以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婆罗门!是故此之瞋火应断、应避、不可用。又,婆罗门!何故此之痴火应断、应避、不可用耶?
一一
婆罗门!因痴为愚痴、被克服、心把捉者,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彼以身行恶行已,以语行恶行已,以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婆罗门!是故此之痴火应断、应避、不可用。
婆罗门!此等之三火应断、应避、不可用。
一二
婆罗门!此等之三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养已,容易预告其幸福。以何为三耶?
一三
即应请火、长者火、应施火。婆罗门!以何为应请火耶?
一四
婆罗门!此处有人有母或父,婆罗门!是称为应请火。何以故耶?
婆罗门!从彼等而请。是故,此应请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养已,容易预告其幸福。又,婆罗门!以何为长者火耶?
一五
婆罗门!此处有人有儿子,或妻子,或奴仆,或遣使,或雇工,婆罗门!此称为长者火。是故,此长者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养已,容易预告其幸福。又,婆罗门!何者为应施火耶?
一六
婆罗门!此处凡沙门、婆罗门远离憍放逸,于忍辱、柔和而坚固,独自调御,独自寂静,独自般涅槃,婆罗门!此称为应施火。是故,此应施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养已,容易预告其幸福。
婆罗门!此等之三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养已,容易预告其幸福。
又,婆罗门!此之薪火,常令燃烧,常令惜护,常令消灭,常令投置。”
一七
如是闻之优竭提舍利婆罗门,白世尊言:“尊者瞿昙!是明白。尊者瞿昙!是明白。尊者瞿昙从今以后,我存念尽形寿归依而为优婆塞。尊者瞿昙!此时我欲放五百之牡牛与命,放五百之牡犊与命,放五百之牝犊与命,放五百之牡羊与命,放五百之牡山羊与命,食青草,饮冷水,冷风吹与彼等。”
四十五
一
“诸比丘!此等之七想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以何为七耶?
二
即:不净想、死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
诸比丘!此等七想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
四十六
一
“诸比丘!此等之七想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以何为七耶?
二
即:不净想、死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
三
诸比丘!不净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
四
诸比丘!充满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行淫欲而不着,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譬如投入火中之鸡翼或腱片而不着,厌离转出而不进。诸比丘!如是,充满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行淫欲而不着,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若充满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行淫欲而贪着,不厌离而持续,则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非修习不净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无区别,我不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又,若充满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于行淫欲而不着,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有修习不净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有区别,我可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不净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于此而言。
五
诸比丘!死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
六
诸比丘!充满死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活命之希望,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譬如投入火中之鸡翼或腱片而不着,厌离转出而不进。诸比丘!如是充满死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活命之希望,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若充满死想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贪著于活命之希望,持续不排拒,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非修习死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无区别,我不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又,若充满死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活命之希望,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有修习死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有区别,我可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死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于此而言。
七
诸比丘!食不净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
八
诸比丘!充满食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贪著于味渴爱,……乃至……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譬如投入火中之鸡翼或腱片而不着,厌离转出而不进。诸比丘!如是,充满食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味渴爱,……乃至……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若充满食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贪著于味渴爱,或持续不排拒,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非修习食不净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无区别,我不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又,若充满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味渴爱,……乃至……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有修习食不净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有区别,我可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食不净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于此而言。
九
诸比丘!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