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四道之慧是“决定之慧”。于三地善之慧、于四地异熟之慧、于三地无记作之慧是“不定之慧”。
于三地善无记之慧是“有上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无上之慧”。
此处,如何为“性生之慧”耶?于四地,具有生阿罗汉神通者之慧、生等至无记作之慧是“性生之慧”。于四地之异熟,具有阿罗汉已生神通之慧、已生等至无记作之慧是“生性之慧”。
如是为二种智所依。
[三种]
此处,如何为“思所成之慧”耶?是若于观行已发之业处,若于观行已发之工巧处,若于观行已发之明处,若自业,若谛顺观,若“色是无常”,若“受是无常”,若“想是无常”,若“行是无常”,若“识是无常”者,一切如是不从他闻而得顺观之忍、见、明、知、观、法知忍。此言为“思所成之慧”。
此处,如何为“闻所成之慧”耶?是若于观行已发之业处,若于观行已发之工巧处,若于观行已发之明处,若自业,若谛顺观,若“色是无常”,若“受即是无常”,若“想是无常”,若“行是无常”,若“识是无常”者,一切如是由他闻得顺观之忍、见、明、知、观、法知忍。此言为“闻所成之慧”。
一切亦是入定者之慧,是“修所成之慧”。
此处,如何为“施所成之慧”耶?是依施而施获得者,是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施所成之慧”。
此处,如何为“戒所之慧”耶?是依戒而戒获得者,是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戒所成之慧”。
一切亦是入定者之慧,是“修所成之慧”。
此处,如何为“增上戒之慧”耶?是于别解脱律仪防护者,是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增上戒之慧”。
此处,如何为“增上心之慧”耶?是入定于色缠、无色缠等至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增上心之慧”。
此处,如何为“增上慧之慧”耶?是于四道、四果之慧。此言“增上慧之慧”。
此处,如何为“增益善巧”耶?是作意彼之诸法,若未生之不善法令不生。若已生之不善法令舍离。或作意彼之诸法,若未生之善法令生,若已生之善法导于倍增、广大、修习、圆满。于此处之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增益善巧”。
此处,如何为“损减善巧”耶?是作意彼之诸法,若未生之善法不生。若已生之善法没灭。或作意彼之诸法,若未生之不善法生,若已生之不善法导于倍增、广大。于此处之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损减善巧”。
一切于彼方便之慧,是“方便善巧”。
于四地异熟之慧是“异熟之慧”。于四地善之慧是“异熟法法之慧”。于三地无记作之慧是“非异熟非异熟法法之慧”。
于三地异熟之慧是“已取顺取之慧”。于三地善、无记作之慧是“不已取顺取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不已取不顺取之慧”。
寻伺相应之慧是“有寻有伺之慧”。寻不相应伺相应之慧是“无寻唯伺之慧”。寻伺不相应之慧是“无寻无伺之慧”。
喜相应之慧是“喜俱行之慧”。乐相应之慧是“乐俱行之慧”。舍相应之慧是“舍俱行之慧”。
于三地善之慧是“能趣积集之慧”。于四道之慧是“能趣分散之慧”。于四地异熟、三地无记作之慧是“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之慧”。
四道、三果之慧是“有学之慧”。究竟阿罗汉果之慧是“无学之慧”。于三地之善、异熟、无记作之慧是“非有学非无学之慧”。
欲缠善无记之慧是“小慧”。色缠无色缠善无记之慧是“大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无量慧”。
此处,如何为“小所缘之慧”耶?是以小法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小所缘之慧”。
此处,如何为“大所缘之慧”耶?是以大法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大所缘之慧”。
此处,如何为“无量所缘之慧”耶?是以无量法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无量所缘之慧”。
此处,如何为“道所缘之慧”耶?是以圣道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是“道所缘之慧”。
于四道之慧是“道因之慧”。
此处,如何为“道主之慧”耶?是以圣道为主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道主之慧”。
于四地异熟之慧有已生、可生而不可言不已生。于四地善之慧、三地无记作之慧有已生、不已生不可言可生。
一切之慧是有“过去”、有“未来”、有“现在”。
此处,如何为“过去所缘之慧”耶?是以过去之法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过去所缘之慧”。
此处,如何为“未来所缘之慧”耶?是以未来之法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未来所缘之慧”。
此处,如何为“现在所缘之慧”耶?是以现在之法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现在所缘之慧”。
于一切慧是有“内”,有“外”,有“内外”。
此处,如何为“内所缘之慧”耶?是以内法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内所缘之慧”。
此处,如何为“外所缘之慧”耶?是以外法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外所缘之慧”。
此处,如何为“内外所缘之慧”耶?是以内外法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内外所缘之慧”。
如是为三种智所依。
[四种]
此中,如何为“自业之智”耶?是“有布施、供牺、祭祀,有善作恶作业之果、异熟,有今世、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之有情,于世以沙门婆罗门,以正行正所行为证知今世与他世而令知[其他]者”。所有之如是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除谛随顺之智,一切有漏善之智是“自业之智”。
此中,如何为“谛随顺之智”耶?是若“色是无常”,若“受是无常”,若“想是无常”,若“行是无常”,若“识是无常”者,所有如是随顺之忍、见、明、知、观、法知忍,此言“谛随顺之智”。
四道之慧是“道具足之智”。
四果之慧是“果具足之智”。
“道具足之智”者,是于彼苦之智,于彼苦集之智,于彼苦灭之智,于至彼苦灭道之智。
此中,如何为“于苦之智”耶?是以苦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于苦之智”。以苦集为所缘……乃至……以至苦灭道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择法、正见,此言“于至苦灭道之智”。
欲缠善无记之慧是“欲缠之慧”。色缠善无记之慧是“色缠之慧”。无色缠善无记之慧是“无色缠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无所属之慧”。
此处,如何为“于法之智”耶?于四道、四果之慧是“于法之智”。
彼依此之知、见、得、明知、遍行而理解过去未来之理趣。即谁之沙门、婆罗门知一切过去世是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至苦灭之道。彼等知此是苦。彼等知此是苦之集。彼等知此是苦之灭。彼等知此是至苦灭之道。又或沙门、婆罗门亦知一切未来世是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至苦灭之道。彼等知此是苦。彼等知此是苦之集。彼等知此是苦之灭。彼等知此是至苦灭之道。于此处之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类智”。
此处,如何为“遍行之智”耶?于此处有比丘,依他有情、他人之心,遍行而知于心。若有贪之心知有贪之心,若离贪之心知离贪之心,若有瞋之心知有瞋之心,若离瞋之心知……乃至……有痴之心……乃至……离痴之心……乃至……略集之心……乃至……混乱之心……乃至……大之心……乃至……非大之心……乃至……有上之心……乃至……无上之心……乃至……定之心……乃至……非定之心……乃至……解脱之心知解脱之心。于此处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遍行之智”。
除于法之智、类智、遍行智,其余之慧是“通俗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