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之四圣谛有六十法、六十义、百二十词、二百四十智。
八
诸比丘!“此身之身观也”,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身之身观也”,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此受之……乃至……此心之……乃至……此法之法观也”,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法之法观……乃至……已修习”,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
“此身之身观也”,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应修习此身之身观……乃至……已修习”,于未曾闻法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眼生”者是依何之义?“智生”者是依何之义?“慧生”者是依何之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
“眼生”者是依见之义……乃至……是故,言诸辩之智是辩无碍解。身之身观念住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此受之……乃至……此心之……乃至……应修习此法之法观……乃至……已修习”,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于法之法观念住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于四念住有六十法、六十义、百二十词、二百四十智。
九
诸比丘!“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已修习”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此勤三摩地……乃至……此心三摩地……乃至……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已修习”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
一〇
“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未曾闻之法生眼……乃至……光明生。“应修习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已修习”,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眼生”者是依何之义?……[乃至]……是故,言诸辩之智是辩无碍解。
于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此勤行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乃至……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应修习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已修习”,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是故,言诸辩之智是辩无碍解。
于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于四神足有六十法、六十义、百二十词、二百四十智。
一一
诸比丘!“集也集也”,于未曾闻之法毗婆尸菩萨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灭也灭也”,于未曾闻之法毗婆尸菩萨眼生……乃至……光明生。于毗婆尸菩萨之说有十法、十义、二十词、四十智。
诸比丘!“集也集也”,于未曾闻之法尸弃菩萨……乃至……毗舍浮菩萨……乃至……俱留孙菩萨……乃至……拘那含牟尼菩萨……乃至……迦叶菩萨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灭也灭也”,于未曾闻之法迦叶菩萨眼生……乃至光明生。于迦叶菩萨之说有十法、十义、二十词、四十智。
诸比丘!“集也集也”,于未曾闻之法乔答摩菩萨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灭也灭也”,于未曾闻之法乔达摩菩萨眼生……乃至光明生。于乔达摩菩萨之说有十法、十义、二十词、四十智。
于七菩萨之七说有七十法、七十义、百四十词、二百八十智。
一二
“已知、见、解、现证凡通智之通智义,以慧接触而无不以慧接触之通智义”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于通智之通智义有二十五法、二十五义、五十词、百智。
“已知、见、解……乃至……凡遍智之遍智义……乃至……断之断义……乃至……修习之修习义……乃至……现证之现证义”……光明生。于现证之现证义有二十五法、二十五义、五十词、百智。
于通智之通智义,遍智之遍智义,断之断义,修习之修习义,现证之现证义有百二十五法、百二十五义、二百五十词、五百智。
一三
“凡已知、见、解蕴之蕴义……乃至……”……光明生。于蕴之蕴义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已知、见、解……乃至……凡界之界义……乃至……处之处义……乃至……有为之有为义……乃至……无为之无为义”……光明生。于无为之无为义有二十五法、二十五义、五十词、百智。
于蕴之蕴义,界之界义,处之处义,有为之有为义,无为之无为义有百二十五法、百二十五义、二百五十词、五百智。
一四
“凡已知、见、解苦之苦义……乃至……”光明生。于苦之苦义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凡已知、见、解集之集义……乃至……灭之灭义……乃至……道之道义……乃至……”……光明生。于道之道义有二十五法、二十五义、五十词、百智。
于四圣谛有百法、百义、二百词、四百智。
一五
“凡已知、见、解……乃至……义无碍解之义无碍解义……乃至……”……光明生。义无碍解之义无碍解义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凡已知、见、解……乃至……法无碍解之法无碍解义……乃至……词无碍解之词无碍解义……乃至……辩无碍解之辩无碍解义”……光明生。于辩无碍解之辩无碍解义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
于四无碍解有百法、百义、二百词、四百智。
一六
“凡已知、见解……乃至……根上下智”……光明生。于根上下智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凡已知、见、解……乃至……有情意乐意趣智……乃至……对偶示导智……乃至……成大悲智……乃至……无障智”……光明生。于无障智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
于六佛法有百五十法、百五十义、三百词、六百智。
于无碍解论有八百五十法、八百五十义、千七百词、三千四百智。
俱存品第七 法轮论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于波罗奈……因此,名憍陈如,称为“阿若憍陈如”。
“此是苦之圣谛”,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眼生”者,是依何之义?“智生”者,是依何之义?“慧生”者,是依何之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
“眼生”是依见之义。“智生”是依知之义。“慧生”是依了知之义。“明生”是依通达之义。“光明生”是依光耀之义。
眼是法,见之义是义。智是法,知之义是义。慧是法,了知之义是义。明是法,通达之义是义。光明是法,光耀之义是义。此五法、五义以苦为事,以谛为事,以谛为所缘,以谛为行境,谛所摄,谛所属,且于谛而生,于谛而住,于谛而安住。
二
“法轮”者,依何之义而为法轮?
转法与轮,故为法轮,转轮与法,故为法轮,以为法转,故为法轮,以转法所行,故为法轮,转住于法,故为法轮,转安住于法,故为法轮,转令安住于法,故为法轮,于法得转自在,故为法轮,于法令得转自在,故为法轮,于法得转究竟,故为法轮,于法令得转究竟,故为法轮,于法得转无畏,故为法轮,于法令得转无畏,故为法轮,转恭敬法,故为法轮,转尊重法,故为法轮,转尊敬法,故为法轮,转供养法,故为法轮,转畏敬法,故为法轮,转法幢,故为法轮,转法帜,故为法轮,转法增上,故为法轮,此法轮于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之任何人亦不能回避遮蔽,故为法轮。
信根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精进根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念根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定根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慧根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信力……[乃至]……精进力……[乃至]……念力……[乃至]……定力……乃至……慧力……[乃至]……念觉支……[乃至]……择法觉支……[乃至]……精进觉支……[乃至]……喜觉支……[乃至]……轻安觉支……[乃至]……定觉支……[乃至]……舍觉支……[乃至]……正见……[乃至]……正思惟……[乃至]……正语……[乃至]……正业……[乃至]……正命……[乃至]……正精进……[乃至]正念……[乃至]……正定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
依增上之义[五]根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依不动之义[五]力……[乃至]……依出离之义[七]觉支……[乃至]……依因之义[八圣]道支……[乃至]……依近住之义[四]念住……[乃至]……依勤之义[四]正勤……[乃至]……依神通之义[四]神足……[乃至]……依如之义[四]谛……[乃至]……依无散乱之义而寂止……[乃至]……依随观之义而正观……[乃至]……依一味之义而止观……[乃至]……依不超越之义而俱存……[乃至]……依律仪之义而戒清净……[乃至]……依无散乱之义而心清净……[乃至]……依见之义而见清净……[乃至]……依解脱之义而解脱……[乃至]……依通达之义而明……[乃至]……依永舍之义而解脱……[乃至]……依断之义而尽智……[乃至]……依止灭之义而无生智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
志欲是依根本之义而为法,转此法,故为法轮。作意是依等起之义……[乃至]……触是依总摄之义……[乃至]……受是依等趣之义……[乃至]……定是依现前之义……[乃至]……念是依增上之义……[乃至]……慧是依此上义……[乃至]……解脱是依坚固之义……[乃至]……入于不死涅槃是依尽际之义而为法,转此法,故为法轮。
三
“应为遍知此苦之圣谛……乃至……已遍知”,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眼生”者,是依何义?……乃至……“光明生”者,是依何义?
“眼生”是依见之义……[乃至]……“光明生”是依光耀之义。
眼是法,见之义是义……乃至……光明是法,光耀之义是义。此五法、五义以苦为事,以谛为事……乃至……安住于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