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者,解脱有二,涅槃是解脱,涅槃所缘生一切法是解脱,故解脱是果。
八
于不还果之时,依见之义正见是……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是解脱细之欲贪结、瞋结、细之欲贪随眠、瞋随眠,于此解脱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解脱外之一切因相。
解脱者,以解脱为所缘,以解脱为行境,于解脱生,于解脱住,于解脱安住。
解脱者,解脱有二,涅槃是解脱,涅槃所缘生一切法是解脱,故解脱是果。
九
于阿罗汉果之时,依见之义正见是……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是解脱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于此解脱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解脱外之一切因相。
解脱是以解脱为所缘,以解脱为行境,于解脱生,于解脱住,于解脱安住。
解脱者,解脱有二,涅槃是解脱,涅槃所缘生一切法是解脱,故解脱是果。
一〇
见解脱是正见,现前解脱是正思惟,摄受解脱是正语,等起解脱是正业,清净解脱是正命,精勤解脱是正精进,近住解脱是正念,无散乱解脱是正定。近住解脱是念觉支,思择解脱是择法觉支,精勤解脱是精进觉支,遍满解脱是喜觉支,寂静解脱是轻安觉支,无散乱解脱是定觉支,简择解脱是舍觉支。
于不信而不动之解脱是信力,于懈怠而不动之解脱是精进力,于放逸而不动之解脱是念力,于掉举而不动之解脱是定力,于无明而不动之解脱是慧力。胜解解脱是信根,精勤解脱是精进根,近住解脱是念根,无散乱解脱是定根,见解脱是慧根。
依增上之义[五]根是解脱,依不动之义[五]力是解脱,依出离之义[七]觉支是解脱,依因之义[八圣]道[支]是解脱,依近住之义[四]念住是解脱,依勤之义[四]正勤是解脱,依神通之义[四]神足是解脱,依如之义[四]谛是解脱,依无散乱之义寂止是解脱,依随观之义正观是解脱,依一味之义止观是解脱,依不超越之义俱存是解脱,依律仪之义戒清净是解脱,依无散乱之义心清净是解脱,依见之义见清净是解脱,依解脱之义解脱是解脱,依通达之义明是解脱,依永舍之义解脱是解脱,依断之义尽智是解脱。
志欲乃依根本之义而解脱,作意是依等起之义而解脱,触是依总摄之义而解脱,受是依等趣之义而解脱,定是依现前之义而解脱,念是依增上之义而解脱,慧是依此上之义而解脱,解脱是依坚固之义而解脱。见之道是正见,现前解之道是正思惟……入于不死涅槃是依尽际之义而为道。
如是离欲是道,解脱是果。
俱存品第六 无碍解论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波罗奈仙人堕处鹿野林中。尔时,世尊言五比丘曰:诸比丘!出家[者]是不可习此二边。何者为二?[一]于诸欲专心欲耽着,为下劣、卑贱、异生类、非尊圣、无义,[二]专心于自己之疲劳,为苦、非尊圣、无义。诸比丘!如来去此两边现等觉中道,资于眼生、智生、寂静、通智、等觉、涅槃。诸比丘!如来现等觉资于眼生、智生、寂静、通智、等觉、涅槃此之中道者如何?此是八圣道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比丘!如来现等觉此中道资于眼生、智生、寂静、通智、等觉、涅槃也。
二
复次,诸比丘!此是苦之圣谛: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希求不得是苦,略说之五取蕴是苦。
复次,诸比丘!此是苦集之圣谛:此渴爱生后有,俱行喜贪于随处欢喜,谓欲爱、有爱、无有爱。
复次,诸比丘!此是苦灭之圣谛:此三爱悉皆离灭、舍离、定弃、解脱、无执。
复次,诸比丘!此顺苦灭道之圣谛:此八圣道支,谓正见……乃至……正定。
三
诸比丘!“此苦之圣谛”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遍知此苦之圣谛……乃至……已令遍知”,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此是苦集之圣谛”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断此苦集之圣谛……乃至……已断”,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此苦灭之圣谛”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此应现证之苦灭圣谛……乃至……已现证”,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此顺苦灭道之圣谛”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顺苦灭道之圣谛……乃至……已修习”,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四
诸比丘!于此四圣谛,如是三转十二行相之如实智见,于我未善清净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界、沙门、婆罗门、诸生未确认现证无上正等觉。诸比丘!于此四圣谛,如是三转十二行相之如实智见,于我已善清净时,诸比丘!我则于天、魔、梵界、沙门、婆罗门、诸生已确认现证无上正等觉。复次,于我生见、智,“我心解脱不动,此是最后生,勿复更有后有。”
世尊如是说示,五比丘欢喜而赞叹世尊之所说。
复次,说此之时,具寿憍陈如远尘离垢之法眼生,“此一切集法是灭法。”
复次,世尊转法轮时,地居之诸神发出音声,“此处世尊于波罗奈仙人堕处鹿野林转无上之法轮,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之任何人亦不能回避遮蔽。”四大王众诸天闻地居之诸神之音声。三十三天闻四大王众诸天之音声……乃至……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发出音声,“此处世尊于波罗奈仙人堕处鹿野林转无上之法轮,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之任何人亦不能盖覆。”
如是刹那、瞬时、须臾而音声乃至达于梵世。此十千世界乃大震动,于世间出现无量广大之光辉,超越诸天之天威。
此时,世尊说优陀那曰:憍陈如乃了解,憍陈如乃了解。因此,名憍陈如而称为“阿若憍陈如。”
五
“此是苦之圣谛”,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眼生”者乃依何之义?“智生”者乃依何之义?“慧生”者乃依何之义?“明生”者乃依何之义?“光明生”者乃依何之义耶?
“眼生”者乃依见之义。“智生”者乃依知之义。“慧生”者乃依了知之义。“明生”者乃依通达之义。“光明生”者乃依光耀之义。
眼是法,智是法,慧是法,明是法,光明是法。此五法是法无碍解之所缘而且是行境。此之所缘是行境,此行境是此之所缘。是故,诸法之智乃称为法无碍解。
见之义是义,知之义是义,了知之义是义,通达之义是义,光耀之义是义。此之五义乃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境。此之所缘是此之行境,此之行境是此之所缘。是故,言诸法之智是义无碍解。
为显示五法有文词言,为显示五义有文词言。此之十词是词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是故,言诸词之智是词无碍解。
有五法之智,有五义之智,有十词之智。此之二十智是辩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是故,言诸辩之智是辩无碍解。
六
“应遍知此苦之圣谛……乃至……已遍知”,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眼生”者是依何之义?“智生”者是依何之义?“慧生”者是依何之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
“眼生”者,是依见之义。“智生”者是依知之义。“慧生”者是依了知之义。“明生”者是依通达之义。“光明生”者是依光耀之义。
眼是法,智是法,慧是法,明是法,光明是法。此之五法乃法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是故,言诸法之智是法无碍解。
见之义是义,知之义是义,了知之义是义,通达之义是义,光耀之义是义。此之五义是义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是故,言诸义之智是义无碍解。
为显示五法有文词言,为显示五义有文词言。此之十词是词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是故,言诸词之智是词无碍解。
有五法之智,有五义之智,有十词之智。此二十智是辩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是故,言诸辩之智是辩无碍解。
于苦圣谛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七
“此是苦集之圣谛”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应断此苦集之圣谛……乃至……已断”,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于集圣谛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此是苦灭之圣谛”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应现证此苦灭之圣谛……乃至……已现证”,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于苦灭圣谛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此是顺苦灭道之圣谛”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应修习此顺苦灭道之圣谛……乃至……已修习”,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于顺苦灭道谛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