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慈父之于子 亦如大地于诸物
吾狂此罪深惨悔 王象!请求赦免吾
于是王抱彼使坐于黄金台上,而赦彼罪过云:
九四
尔心无所匿 此事吾甚喜
尔能破顽心 尔将为直鸟
王如是云,彼对摩诃萨之法语与苏木佳之正直不曲,生起净心,彼思:“我虽起净心,但必须对之实行。予所持王位之光辉,应委与彼等二只之鹅鸟。”王云:
九五
迦尸王宫内 一切诸财宝
黄金或白银 真珠毗琉璃
九六
摩尼螺贝与真珠 贵价之衣与黄檀
所持象牙与鹿皮 数多赤铜与黑铁
此等财物应授与 王位亦委与尔等
王如是云,以白伞盖敬崇彼等二只之鹅鸟,己弃舍己之王位。于是摩诃萨语王云:
九七
吾等诚然受尊敬 尤应尊汝调御主
尔今能行诸正法 尔为吾等之师长
九八
尊师!以尔之嘉纳 吾等向尔为听从
右绕尔为胜利者 吾等离去见亲类
王听允彼等离去,而菩萨语法语间,太阳已升起。
佛为说明此事而唱偈:
九九
与二只鸟彻其夜 如实考究并思惟
彼诸鹅鸟优秀王 迦尸国王听其去
如此得王许可之菩萨向王语应如法统治国家勿怠,把握五戒。王对彼等于黄金容器中入炒蜜谷类及甘水,待食事终了,向彼等敬与香料及花鬘等后,国王高举放入菩萨之黄金箱,王妃差摩举起苏木佳,推开大窗,恰为太阳升起之时,王云:“吾友等!离去矣!”而放出彼等。
佛为说明此事而说偈:
一〇〇
夜过天明白 朝日升时分
迦尸王宫内 彼等视外飞
二只中之摩诃萨,由黄金箱中飞起止住于空中:“大王!勿悬心挂念,请行予等之忠告勿怠。”彼慰王之后,与苏木佳一同飞往心峰山而去。彼之九万只鹅鸟等出黄金窟坐于高台地之上,见彼等归来,飞往迎接而围绕。彼等由亲类等之群包围入于心峰之台地。
佛为说明此事而言曰:
一〇一
最优彼二鸟 见彼无恙到
鹅鸟齐欢呼 种种扬声叫
一〇二
彼等敬其主 喜主被放归
诸鸟得依处 围绕二只周
于是围绕彼等之鹅鸟询问:“大王!如何得到解放?”摩诃萨说明依苏木佳之力得到解放及桑雅摩王与猎师所行之行为。鹅鸟之群闻此大喜云:“吾等之将军苏木佳、桑雅摩王及猎师幸福无苦而长生。”
佛为说明此事而言曰:
一〇三
为若持善友 一切人成幸
恰如鹅鸟王 得归亲类群
此于小鹅本生谭中,已为详述。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结合本生之今昔:“尔时之猎师是阐那,王妃差摩是差摩比丘尼,国王是舍利弗,鹅鸟之群是佛之从人等,苏木佳是阿难,提头赖吒即是我也。”
五三五 天食本生谭
[菩萨=帝释]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关心布施比丘之谈话。彼为住于舍卫城豪富家之子,闻佛之法语起净心而出家。彼完全履行诸戒,具头陀行,对诸梵行者慈心甚深,每日三次奉事佛法僧不怠,具诸行法,关心布施。彼因遂行友爱之法,自己在得物之时,只要发现如有受者,则自己财物虽干,亦施与之。彼关心布施,乐行布施,于比丘众之间周知。某日于法堂生出话题:“诸法友等!某比丘关心布施,大乐于布施,自己所得之物,甚至一杯之饮物,亦施与梵行者等,无稍贪吝之处,实为菩萨之心境。”佛以天耳通闻知此语,由香殿出来往彼处:“汝等比丘!一同坐于此处,究竟所语为何?”比丘等答言:“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此比丘前生不稍布施,乃一吝啬之男,草尖及油一滴亦不布施,彼经我催促,使为一无欲之人,为叙布施之果报,使其坚强把握布施之行。为此彼云彼手中得来一杯之水,如不施与他人,则彼不饮,如此,彼由我之处受惠。为此果报,彼关心布施,乐行布施。”于是佛以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之时,有一富有居士,具有八十俱胝之财产,王与彼司财官之地位。因彼由王所尊敬,由市民及地方人所尊敬,某日彼眺望自己无缺之幸福而思惟:“此荣誉非是自己于过去世睡眠为恶行等之结果所得者,而是充满善行而得来。来世亦必须作自己依据之处。”于是彼往王处向王云:“大王!予家具有八十俱胝之财宝,请王收受。”王云:“否!予无受汝财宝等之必要,予有财宝甚多。汝可随汝欲者而为。”“如此,大王!予将行财宝布施可耶?”“如汝所好!”
彼闻王如此所云,彼于都城四门、都城之中央,及自家之入口,共合建立六座布施堂,每日施舍六十万金,行非常之布施。彼于生前之间布施,并告谕其子:“汝决不可破坏予之布施传统。”彼生命尽后,再生为帝释。
其子同样推行布施,再生为战达罗(月天)。其子再生为苏利耶(日天),又其子为摩多梨,其子为般遮翼。
然其子第六代之司财官名为玛洽利拘私耶,持有八十俱胝之财宝,彼自思惟:“予之父及祖父愚笨,将苦劳所蓄之财产皆已弃舍;然予将自守财产,对任何人亦不为任何一施。”彼毁布施堂,用火燃烧,成为一顽固之吝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