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叶端白露 太阳升碎落
如人寿无常 爱母!汝切莫止我
虽云如此,彼女哀愿,再三再四,于是菩萨摩诃萨向父唱第八之偈:
八
车乘之主!请王为驾夫 使母乘此舆
我将度苦海 使母莫妨碍
王闻王子之言,谓后曰:“我后!汝且乘舆归去,请登(喜增)宫。”彼女闻王之言,不能居于彼处,由妇人等围绕而去,登上宫殿:“我子之事究竟如何?”彼女站立远望法廷之门。
菩萨于母去时,更向父乞愿,王不能拒绝彼之愿望,王云:“我子!如是可依汝之所思,允汝出家。”王与承诺,彼得许可时,菩萨之末弟财胜童子礼拜父王:“父王!请许予亦出家。”王一并承诺。兄弟二人拜王,舍弃爱欲,多人围绕,由法廷出,后眺望菩萨摩诃萨:“予子出家,蓝玛都城将空虚矣。”后悲叹而唱次之二偈:
九
汝急去!告彼为贤者 蓝玛都空虚
优万伽出家 一切施王许
一〇
千子之长兄 青年譬黄金
强力之童子 出家披袈裟
然菩萨亦未立即出家,彼与末弟财胜童子一同拜辞父母,出都而去,而使多人归回,两人进入雪山,于适心之场所结庵出家为仙人。而后起得禅定神通,以树根果物渡一生涯,死后生至梵天世界。
最后为佛偈说明其义:
一一
优万伽胜财 二童子出家
舍弃父与母 断灭死缚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非只现在,如来前生亦弃舍王位而出家。”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父母是今之大王族,财胜童子是阿难,优万伽即是我。”
四六一 十车王本生谭
[菩萨=贤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父亡之地主所作之谈话。彼于父亡之时,为愁叹所打击,放弃一切工作,只为悲泣。佛于晨起眺望世间,观彼已达预流果之状态,于是翌日,佛往舍卫城步行托钵,食已,遣去诸比丘等,只一年少沙门随行,前往彼家。交谈而坐,佛以爱语问曰:“优婆塞!汝悲痛耶?”“唯然,世尊!父亡之悲,使予逼恼。”佛言:“优婆塞!昔之贤人如实知八世间法时,而无丝毫之悲痛。”佛应彼之乞求,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有十车大王其人,舍恶行以正义治国,彼之一万六千夫人之最年长第一之后,产有二王子及一王女。长子名罗摩贤者,次子名相童子,王女名清凉。
其后第一之后殁,王为彼女之死而悲叹,由大臣注意营办彼女之葬式,王又以其他夫人置于第一后之地位。彼女甚合王意,至受宠爱。彼女其后妊娠,注意胎儿,产一王子,名芭拉陀童子,王爱此一王子,谓后曰:“予与汝任何选择之物。”彼女接受其言亦暂置之。然童子七岁之时,彼女至王前云:“大王!汝前许予子可选择任何之物,今请与彼。”“王后!汝可选择所欲之物。”“大王!请让予子继承王位。”王弹指曰:“汝死恶婆!予之二王子如日之光辉,汝杀彼等,则汝子之王位有望。”彼女为王叱责,心甚恐惧,回返自己后室,然其后数日,屡屡向王乞求王位。
然王不与彼女所选之物,王自思:“妇人者乃不知恩之反逆者,彼女或伪为制造予之书信,或伪行贿赂使杀王子。”于是彼呼王子近前,谈此事情:“吾子等!汝等住于此处实甚危险,汝等往邻国或往森林,于予死荼毗时返来继承属我家族之王位。”又呼占相师前来询问自己寿命之期限,彼等云:“有十二年之寿命。”王闻之云:“吾子等!今后十二年来揭王之天盖。”彼等云:“谨遵王命。”向父涕泣拜辞,出王宫而去。王女清凉亦云:“予亦愿随兄等一同前往。”向父乞假,悲泣而去。
彼等三人由多人围绕出离王城,多人归去,三人次第入于雪山,向有水而又易得种种树实之处结庵,依果实彼等三人维系生命而活。
相贤者与清凉女对罗摩贤者请求云:“兄长如我等父执地位,请住此庵,予等持树实前来养育兄长。”得兄之同意。自此以来,罗摩贤者,残留其处,余者持种种果实养彼。
如是彼等以种种果实生活居住之时,十车大王过于心悬王子等,第九年而殁。后于王之葬仪毕,为自己之子揭示天盖,大臣等云:“天盖之主现住森林之中。”不与王位。芭拉陀童子云:“予将往森林伴出予兄罗摩贤者揭示王之天盖。”彼执王之五种标章,整饰四种军队,到达彼之住所,于不远之处安置阵营,于相贤者与清凉女往森林时,彼入于庵之境内,罗摩贤者于门前如善据黄金之像毫无怖畏安乐而坐。彼行近其前,礼拜而坐于一方,告以王所发生之事,与大臣等一同稽颡涕泣。罗摩贤者决无悲伤亦无涕泣,彼之五官一无变化。
芭拉陀于黄昏泣而坐时,他之二人持种种之树实归来,罗摩贤者自思:“彼等尚在年幼,彼等尚无如予之了解事物之智慧,因此忽然告以‘予等之父已殁’,彼等将不堪悲痛,心脏破裂,予以方便使彼等下入池中而立,使之闻此突然发生之事。”于是向彼等指示前方一池云:“汝等时常不归,此为汝等之惩罚,下入此水中而立。”唱前半之偈云:
一(a)
如何?相弟与清凉 汝等下水立
彼等依兄之言,即下往水中而立。时彼向彼等告以发生之事,唱残余之半偈:
一(b)
十车王崩去 芭拉陀所云
彼等闻父死之报告而气绝,彼再语彼等,彼等再度气绝,如是三度气绝,大臣由池中将倒卧之彼等运出,使坐于地上。彼等苏息之时,一切诸人相互涕泣悲汉而坐。
尔时芭拉陀童子自思:“予之兄姊相童子与请凉女闻父之死,悲痛不堪,然罗摩贤者竟无悲泣,彼不悲之原因究竟为何?予将向彼闻见。”于是彼询问而唱第二之偈:
二
罗摩依据何威力 应悲痛时汝不悲
汝闻父死不悲痛 苦恼何不征服汝?
时罗摩贤者以自己不悲之理由向彼说明:
三
任人如何多悲叹 难为之事无奈何
如何有智有慧者 空自悲痛使自苦
四
青年与老人 愚人与贤者
富者与贫者 任人皆死去
五
譬如熟果实 恐怖其常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