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心自贤 随意大口开
叫骂不自制 不知熟为师
三
侮我并打我 胜我并掠我
愤怒不绝者 无时得心静
四
侮我并打我 胜我并掠我
弃此愤怒者 心常可安静
五
盖以怒镇怒 不能得镇定
镇怒以亲和 古今不变法
六
我等应制情 凡愚无由知
贤者知此道 争斗立即止
七
争战伤入骨 偏为杀战事
掠取牛马财 王国亦夺去
彼等亲和尚 何汝不和亲
八
若汝得贤友 行正且坚忍
与彼共游行 逃一切灾厄
更乐思惟道 探求常得进
九
若汝得贤友 行正且坚忍
与彼共游行 王国得克获
独乐弃王国 无友如大象
游行森林中 孤独汝善活
一〇
孤独生活优 愚人难亲交
如大象少欲 常住森林中
弃离恶行为 净业善独活
佛虽如此说法,但彼等比丘尚不和睦,佛往婆罗伽鲁那迦罗村向跋窭长老说孤独生活之幸福;由彼处赴三人族姓子所住之场所,对彼等说亲和生活之乐;更去其地往波陀林滞留三月,其后即再归憍赏弥直向舍卫城而去。
住憍赏弥信者等,相互商谈:“憍赏弥此等比丘,与我等多害,佛为彼等所恼,遂去此地。我等对彼等不必交往,彼等前来托钵,亦不与食物,使彼等离去此地,或去还俗,或将对佛信赖。”于是依议而行。彼等比丘,受此宗教上之罪,非常困苦,往舍卫城,向佛谢罪。
结分
于是佛述本生今昔之结语:“父是净饭大王,母是大摩耶夫人,第伽乌王子即是我。”
四二九 大鹦鹉本生谭
[菩萨=鹦鹉]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一比丘所作之谈话。依据传说,此比丘于佛前被授以业处禅定法,彼住于拘萨罗国某国境之村近处之森林中。村人与此比丘以昼夜之住所,诸人于常时往来处所建立小舍,对彼尊敬而师事之,如是彼于彼处,入于雨期。然于最初之月,其村被火烧尽,村人之财产,殆归乌有,是故村人不与此比丘以好味之食;因此,此比丘虽住甚好,但为恶劣食物所恼,使四道四果均不能逮得。
如是三月雨期终了时,比丘往佛前问候,佛以亲切言语与之交谈后问曰:“汝盖多为食物所困扰,住居尚合意否?”比丘于申述一切事情。佛知此比丘住居之乐,佛语比丘:“汝比丘!沙门者若住居如意,应舍欲望之行动,满足于任何食物之所食,应行沙门之法。昔日之贤人,生为畜生时,自己住居于枯树,食树之屑粉,尚不为欲望所囚,满足而不弃友情,不飞往他处。汝何故云食物贫乏粗末,舍汝之乐住居耶?”佛应此比丘之请,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在雪山中恒河之岸,有一优昙波罗之森林,于此森林中住数百千之鹦鹉。其中有一只鹦鹉之王,彼于自己居住之树无果实时,残余之物,无论树之芽叶,树皮幼芽,皆为食物,饮恒河之水,甚是寡欲而满足,决不飞往其他之处所。帝释天宫为彼寡欲满足之德所震动,帝释思考,立即前往观察于彼。于是帝释思欲对彼试探,依自己之神通力,使树枯槁,因此其树只余干穴,暴露而立于风雨之中。由干穴之中,散出屑粉,此鹦鹉之王,食其屑粉,饮恒河之水,而不飞往其他处所,对于风与日光,毫不挂虑,仍然住于优昙波罗之顶上。
帝释知彼之甚是寡欲,帝释自思:“自彼说示友情之德,与彼以赐物,于优昙波罗树上结甘味之果。”于是彼自变化为一只鹅鸟之姿,使其妻须阇化为阿修罗少女之姿立于先头,彼到达优昙波罗森林,栖于其近处之一树枝上。尔时与鹦鹉开始交谈而说第一之偈:
一
树多果实时 鸟群来食实
知树枯无实 飞往他诸所
帝释说如是第一偈后,为使鹦鹉离去其树而说第二之偈:
二
红嘴鸟!何故汝不去 何故坐枯木
春鸟!愿闻何缘由 不弃离枯木
于是鹦鹉王向帝释云:“鹅鸟!予之不舍此树而去,为对此树存感谢之念。”于是说次之二偈:
三
鹅鸟!死生苦乐皆相处 此为友人中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