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麻油盐 胡椒甚伙
菩萨闻此唱第四之偈:
四
我今宁可常居此 我入百人之蚁巢
汝之胡麻油与盐 胡椒对我皆无用
菩萨如斯云:“汝黑心之行者,若汝住于此处,人人皆曰:‘此乃贼盗。’汝将为汝托钵所往之村人所捕,遭遇残酷之打击,汝应早日逃去。”菩萨骂毕,行者即由此处逃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黑心之行者是此欺骗之比丘,蜥蜴王即是我。”
三二六 天华树华本生谭
[菩萨=天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提婆达多使教团起分裂而离去,后其随身诸人亦与佛之高足弟子舍利弗、目犍连一同离彼而去,彼由口吐热血。于是比丘等于法堂之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提婆达多吐虚言,僧团生起分裂,今又患病,为大苦闷。”佛出来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彼非只今日,前生彼即为谎言,彼非自今始,前生即吐虚言,恼大苦闷。”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三十三天之某天子。尔时,波罗奈城施行大祭,多数之龙、金翅鸟、地上天子等均来观察。由三十三天有四位天子以天华树之华制作花环,着以为饰,前来观察。此十二由旬之都城为此花之香遍满唯一之香,人间大众巡回寻觅:“此花为何人所饰?”诸天子曰:“此等诸人探索我等。”于是由王宫之前庭上升,依天人之大威神力停留于空中。多数之人等集合前来,王与副王及其他诸人一同前来,尔后向天子等问曰:“由何处之天界而来?”答曰:“由三十三天而来。”“因何而来?”“观察式而来。”“彼为何种花?”“天上界天华树之花。”“尊神!贵君等请着天上界之另外之花,此花可与我等。”天子等曰:“此天上界之花,对有大威神力者着之合宜,而对人间世界心根卑愚浅贱,品行恶劣者则不合宜。然如人间具如是如是之德者,亦合宜善用。”其中最长之天子唱第一之偈:
一
以身不为盗 以语不虚言
得誉不心醉 彼适着天华
司祭官闻此自思:“予不具斯德中之一,然予云虚言,得此花以饰,如此人人皆以我为有德之人。”彼云:“予具如是之德。”于是持其花来饰之。然后又向第二天子乞花,天子唱第二之偈:
二
求富依正道 依伪不取财
得宝不心醉 彼适着天华
司祭官云:“予具斯德。”于是持彼而饰之。然后向第三天子乞花,天子唱第三之偈:
三
心不望黄金 坚固有信心
不独食甘旨 彼适着天华
司祭官云:“予具斯德。”于是持花而饰之。然后向第四天子乞花,天子唱第四之偈:
四
人前与背后 不訾毁善人
行如所言者 彼适着天华
司祭官云:“予具斯德。”于是持花而饰之。天子等以四花环与司祭官,自己等往天上界而去。
彼等去后,司祭官顿感强烈头痛,头如以锐利之刃物刺通,如被铁器押压之感,彼因痛而失精神,几次旋转,大声哭泣。人云:“何为而如是?”彼云:“予本不具,自称有德,以虚言而得天子等之花,予望速由我头离去。”彼望花离去而不能离,宛如铁板附着。诸人抱彼还家,彼于七日间居家哭泣。王唤大臣等曰:“彼品性恶劣之婆罗门将死,应如何为之?”众臣曰:“大王!今再一度设祭,天子等将又前来。”于是王又设祭施行,天子等又来都中,都中到处皆是花香,与前相同。彼等一同复立于王宫之前庭,多数之人等集合,品性恶劣之婆罗门被伴来俯向而卧。彼向天子乞愿云:“主人!请助我生命。”天子等云:“此花对行恶邪道之人不适,彼思骗我等,得自己虚言之报。”于多数人中责彼,由头上取下花环,与大众以训诫,各归己所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婆罗门是提婆达多,天子中一人是迦叶,一人是目犍连,一人是舍利弗,而最长之天子即是我。”
三二七 伽伽蒂妃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厌出家之某比丘所作之谈话。尔时佛向比丘问曰:“比丘!汝厌出家为真实耶?”“世尊!是为真实。”问曰:“何故生厌?”“世尊!因有欲情。”佛言:“比丘!妇人者不可处之大意,且不易看守。昔之贤人使妇人位于大洋中睒婆利树池中之宫殿,尚不能看守。”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宿于第一之妃胎中,达成年后,父王死去,自行为王。彼之第一之妃名伽伽蒂,美如天女。此节述其大略,详见鸠那罗本生谭(第五三六)中说出。尔时一只金翅鸟王化作人间之相,与王共弄骰子,彼恋慕第一之妃伽伽蒂,伴彼女还金翅鸟之家,共享欢乐。
王失其妃,命令音乐神纳陀库卫拉搜寻妃之下落,彼见金翅鸟王隐于一湖水中之艾拉伽草丛中,音乐神于金翅鸟由王宫离去时,即入于其翅间,往金翅鸟之栖家,与妃相互会面,然后彼入其翼中而还。金翅鸟与王共弄骰子,彼则携带琵琶往赌博现场,立于王之傍唱歌而唱第一之偈:
一
予止爱念所 彼所吹来香
远方伽伽蒂 予心执彼所
金翅鸟王闻此唱第二之偈:
二
如何超越此大海 如何超越殑伽河
如何得以渡七海 睒婆梨树如何攀
纳陀库卫拉闻此唱第三之偈:
三
依汝超越此大海 依汝超越殑伽河
依汝得以渡七海 睒婆梨树依汝攀
于是金翅鸟唱第四之偈
四
可耻予大身 可耻无思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