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等曰:“诚如殿下所言。”于是伴猿而去,皆谓“王子贤明能以治国。”菩萨即王位,使市内敲铜锣云:“镜面王之敕令下达。”
尔来菩萨善于治国,彼之善政,扩及阎浮洲全体,而为示彼之贤德,对彼有十四问题提出:
牛子马笼细工师 村长娼妇青少女
蛇鹿鹧鸪神与龙 苦行者与婆罗门
于是有如下之连锁故事。
当菩萨即王位时,有结民王侍仆伽玛尼阐陀者如是思考:“此王国将依与[王子同样]之少年人而繁荣,予已年老,将不能奉仕少年王子。予将于田舍建立农业生活。”彼往离街三由旬某村处居住。然彼无作农用之牛,彼于两天之时,向一友人借两头牛,一日中耕作,食以粮秣后,返牛于持主之家时,持主与妻同坐家内进食,牛善知己家而入。正值牛入之时,持主端起食皿,其妻则放下食皿,伽玛尼阐陀思:“彼等不招待自己进食”,便未亲手交代牛只而归。是夜盗人破牛棚将牛盗走,牛之持主早晨入牛棚不见其牛,知为盗人盗走,彼思:“伽玛尼阐陀应予赔偿。”于是往其住所:“君返我牛。”伽玛尼:“牛非已入汝家耶?”持主:“然,汝亲手交代与我耶?”伽玛尼:“诚然予未亲自交代。”持主:“如此,此即为使汝见王之使者,汝来。”于诸人之间举起砂石、髑髅碎片及他物:“此即使汝见王之使者,汝来。”伽玛尼闻声:“使者”,随之而去。
于共同伴行往王宫途中,来至伽玛尼某友人之村时,“予甚饥饿,入村进食,于食毕之前,君在此等候。”遂入友人之家,然友人不在,友人之妻见彼:“为君尚无调成之食,请少待为汝调制。”彼女急行循梯登上米仓,不慎落地,此时,妊娠七月之胎儿流产,尔时其夫归来见此:“汝打我妻使胎儿流产,此即为使汝见王之使者,汝来。”于是捕彼伴行。此后伽玛尼即夹于二男中间而行。
此时某村之门前,一马夫不能制马,马渐次接近彼等奔来,马夫见伽玛尼告曰:“阐陀伽玛尼伯父!请用何物打马制止。”伽玛尼手握一石投掷,洽中马足,如折伊兰草茎,马足折断。因此,马夫:“予马之足,为汝折断,此即使汝见王之使者。”于是捕彼。
伽玛尼与三男一同进行自思:“如此诸人,向王控我,牛之代价予尚无法支付,而况流产胎儿之偿金,又马之代价,如何可得?予死为宜。”中途近于道路森林之中,彼见一侧有崖之丘,丘之荫处有父子笼细工师编席。伽玛尼阐陀:“诸友!予欲便溺,予来之前,君等暂居此处。”言毕驰登丘上,向崖下飞降,洽落于父笼细工之头顶,笼细工师被一击而死,伽玛尼起立。子笼细工师:“汝为击杀我父之恶汉,此即使汝见王之使者。”捕其手由树丛中出。诸人问:“此究为何事?”“此人为杀害我父之恶汉。”于是伽玛尼居中,由四男包围相伴前进。
此时于他村之门首,有一村长见伽玛尼阐陀:“阐陀伯父!汝往何处?”“往见国王。”“汝必能见王,予欲向王传言,请为代传。”伽玛尼:“可为代传。”村长:“予以前美貌有财产,获得名誉,身体健康,今则贫而罹有黄疸,是何缘故?请向王寻问。王为贤能之评判,请君告其故,并请再得闻王之传言。”伽玛尼阐陀承诺:“谨遵台命。”
更往前进,于他村之门前,一娼妇见彼:“阐陀伯父!往何处?”“往见国王。”“王为贤能之评判,请传予之传言。”告以如下之事:“予以前收入甚丰,今则不得如槟榔子之金,无人来至予所,问王是何缘故,请为我语。”
更往前进,于他村门前,一少女见彼,同样寻问后告曰:“余不能居于夫家,亦不能居于自家,是何缘故?请寻问王,并请告我。”
由其处更往前进时,于近大道之蚁垤,住有一蛇,见彼:“阐陀!汝往何处?”“欲往见王。”“王甚贤明,请传予之传言。”告曰:“予觅食出时,腹饥身细,由蚁垤出,但穴塞身体,折身勉强而出。然诸方巡行归来时,身体饱满粗壮,进入蚁垤,无法及穴缘而行入。是何缘故?请寻问王,并请告我。”
更往前进,一只鹿见彼,同样寻问后,告曰:“予于他场所不能食草,只能食某树之根,请问王是何缘故?”由彼处更往前进时,一只鹧鸪见彼告曰:“予坐于某蚁穴土丘之上,鸣声愉快,坐于他处不能鸣叫,请问王是何缘故?”
而更往前进,一树神见彼问曰:“阐陀欲往何处?”答曰:“欲至王前。”“王为贤能之评判,予以前得受人人崇拜,今则一握之嫩枝亦不可得。请问王是何缘故?”
由彼处更往前进时,一龙王见彼,同样寻问后告曰:“王为贤能之评判,以前此湖水甚清如宝玉之状,今则混浊为浮渣所覆,请问王是何缘故?”
更往前进时,近街之某园住一苦行者见彼,同样寻问后告曰:“王为贤能之评判,以前此园野生之浆果,皆为甘味,今则无味粗糟,请问王是何缘故?”
由彼处更往前进时,近于街门居于某堂之青年婆罗门等见彼问曰:“吾友阐陀!欲往何处?”答曰:“欲往王前。”婆罗门等告曰:“如是请持去予等之传言,以前予等所学之问题皆善解,今则如入开穴瓶之水,于头中无少残留而不解,诚真入暗,请问王是何缘故?”
伽玛尼阐陀持此十四问题来至王前。王坐于法庭,牛之持主捕捉伽玛尼阐陀近往王前。王见伽玛尼阐陀记起而自思:“此予父王之侍仆,抱予而行者,长久期间,居于何处?”王云:“阐陀!长久期间,居于何处而不见汝,为何事而来?”阐陀:“大王!自先王归逝以来,予往田舍营农业生活,尔时此人以牛之事件,出为王之使者伴予来至王前。”王:“如不伴来,汝将不来。伴来之事,于汝甚善,为此予得会汝。彼男现在何处?”阐陀:“大王!此即是彼。”王:“予友!汝出为予之使者真实耶?”“大王!确为真实。”王:“是何缘故?”持主:“彼不返还予之二牛。”王:“阐陀!此为真实耶?”阐陀:“如是请王闻予之所云。”于是告语一部事件之始末。王闻后问持主,王:“予友!汝见牛入汝之家否?”持主:“大王!予未见。”王:“予友!予之事,世人称为镜面王,汝曾闻之否?明白申述。”持主:“大王!予曾见之。”王:“予友阐陀!按汝未亲手交牛,是汝负债,此男见说未见,故意虚言,从而以汝手挖取此男之两眼,汝自身支付二十四金币为牛之代价。”如此言毕,命牛之持主退下。牛之持主自思:“眼被挖取,钱有何用。”于是跪向伽玛尼阐陀之前乞求曰:“阐陀!代金与汝,请将此亦接受。”彼与数金币而逃去
其次第二号之男曰:“大王!此人打我妻使胎儿流产。”王:“阐陀!此为真实耶?”阐陀:“大王!请闻。”阐陀详述一切始末。于是王问彼曰:“然汝打此男之妻使胎儿流产耶?”阐陀:“大王!非予使其流产。”王:“汝谓阐陀使胎儿流产,能得复元否?”男:“此为不能。”王:“然则汝意云何?”男:“予欲得我之子。”王:“阐陀!汝将彼妻伴归汝家,俟儿生产时,再伴来彼女返还与彼。”彼男跪于伽玛尼阐陀足下:“请君勿毁予之家庭。”彼与阐陀数金币而逃去。
于是第三号之男出庭云:“为彼打碎予之马足。”王:“阐陀!真实耶?”阐陀:“大王!请听。”阐陀详述其事。王闻之向马夫云:“汝曾云:‘请打马制止’,此事真实否?”马夫答:“予未说此言。”数次被问,马夫云:“予曾言及。”王对阐陀云:“此男不顾其言,虚言[未说],汝可割此男之舌,由予等接受一千[金币],为马之代价,支付此男。”马夫与阐陀其他数之金币而逃去。
其次笼细工师之子云:“大王!此人为杀我父亲之恶汉。”王:“此为真实耶?”阐陀:“大王!请闻其详。”阐陀申述其仔细经过。王对笼细工师问曰:“然则汝意云何?”细工师:“大王!予欲得吾父。”王:“阐陀!此男欲得父,然死者不能伴来,汝可伴此男之母归汝家为此男之父。”笼细工师之子云:“请勿毁坏予之亡父家庭。”与阐陀数金币而逃去。
伽玛尼阐陀诉讼获得胜利,喜向王云:“大王!有种种之人向王送来传言,今向王申述。”王:“阐陀!汝可申述。”阐陀以婆罗门等之传言为首,逆行一一申述,王则逐一答其理由。
首先闻第一之传言告曰:“以前彼所居之场所,有一知时刻之鸡,彼等依其鸣声而起,执圣典谙诵,至太阳升起,因此其执持者悉不失去。然今彼等所住场所,有不按时之鸡鸣,或于午夜中鸣,或于天晓时鸣。依午夜之鸣声而起执持圣典,彼等困乏,不能谙诵,复又就寝;依天晓后鸣声而起,彼等不能谙诵,因此其所执持者均不了解。”
其次闻第二之传言告曰:“彼等以前行沙门之法,专心遍净。今对沙门之法等闲视之,专心为不应为之事,以园中之诸浆果皆与侍者等,依食之交换邪生活法而生活,是故浆果皆无甜味。然若彼等如以前之状,行正生活,再专心为沙门之法,彼等诸浆果将再成甘味。如此之苦行者等,不知王族之贤明,应向彼等言说,行沙门之法。”
其次闻第三之传言告曰:“此龙王等互争故,使水混浊。若彼等如以前之彼此和善,则水将再清。”
其次闻第四之传言告曰:“此树神以前保护入森林之人,得种种之供物,然今不保护,不得供物。若如以前保护,将再得不得之物。彼不知有王之居,应为彼言说,并保护人人通过森林。”
其次闻第五之传言告曰:“此鹧鸪坐于其麓鸣声愉快,因蚁垤之下有诸多宝壶,可将其挖出。”
其次闻第六之传言告曰:“此鹿于其下餐草,因树上有甚多蜂蜜,彼慕滴蜜之草,而不食他草。汝可取其蜜蜂之巢,以良蜜送予,余者自食。”
其次闻第七传言告曰:“此蛇所住蚁垤之下,有诸多宝壶,蛇住居看守,出时身为财欲所缚而出,获食后,财爱所不能缚,急行进入。汝可掘出宝壶取之。”
其次闻第八之传言告曰:“此青年妇人于其夫之[住村]与其父母住村之间某村有爱人居住。依向彼之爱欲,使彼女不能居住夫家,云:‘予欲往会父母’,于爱人之家滞在数日后,往父母之家;于其处居数日后,又记起爱人,云:‘予往夫家’,再往爱人之家。汝告彼女,王之所在之事,向彼女说明使知:‘必须住于夫家,若云嫌厌,王将使人捕缚于汝,汝将无命,汝须注意。’”
其次闻第九之传言告曰:“彼娼妇以前由某男之手接受工银,工银未果,不由他男之手接受工银,因此,彼女以前收入甚多。然今舍自己之习惯,由一人之手接受未果,更由他男之手接受;于初男未了往后男之处,因此彼女工银之收入恶化,谁亦不近彼女。如能守自己之习惯,彼女将复原状。汝对彼女说之使闻,须守自己之习惯。”
最后闻第十之传言告曰:“彼村长以前正直公平解决事件,从而为人人所喜好,人人爱敬,送彼极多之赠物,因此,彼美貌,有财产获得名誉。今彼受贿赂,解决事件不正,因此贫惨而罹黄疸。若如以前正直解决事件,彼将再复原状。汝向彼云使闻,应正直解决事件。”
如斯伽玛尼阐陀告以此等数数之传言,王依自己之智慧,恰如一切智之佛,对彼等之一切与以说明,而与伽玛尼阐陀多种之施物,作为彼居住村之净施,与彼归去。彼由街出,依菩萨所与之传言,传于青年婆罗门等,苦行者等、龙王、树神、由鹧鸪所坐之场所取得宝物,于鹿食草场所之树上取得蜂蜜,送蜜与王,于蛇住之场所坏蚁垤集取宝物,向青年妇人、娼妇、村长,按王之言语传与传言,博得大名声归于己村,而经其一生后,从其业生于应生之处。又镜面王行布施积善业,死后赴天上界。
结分
佛云:“汝等比丘!如来大智,非自今日始,前生即为大智。”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多人达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伽玛尼阐陀是阿难,镜面王即是我。”
二五八 曼陀多王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一忧郁比丘所作之谈话。彼于舍卫城巡回托钵时,见一着美饰之妇人而起忧郁,于是比丘等伴来至法堂:“世尊!此比丘忧郁。”向佛告白。佛问曰:“比丘!汝忧郁为真实耶?”答:“世尊!是为真实。”尔时,佛云:“比丘!汝为在家生活,何时将能满欲?爱欲如大海之无限,昔日某王君临为二千属岛所围之四大洲为转轮王,以人世之状态,治理四大王天之世界,又在忉利天之世界三十六帝释之宫殿治理诸天,尚不能满自己之爱欲而死,汝何时能满其欲?”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劫初有摩诃三摩多王,其子曰楼夷,其子曰跋兰楼夷,其子曰迦梨耶那,其子曰跋兰迦梨耶那,跋兰迦梨耶那之子曰乌逋沙他,乌逋沙他之子曰曼陀多。彼授七宝与四神通为转轮王。彼曲左手与右手拍合,由虚空即降下如水晶七宝之雨没膝,彼为一如此不可思议之人。彼于八万四千年间,享王子之乐,八万四千年间为副王,八万四千年间为转轮王;又其寿命,不知其数。
某日,彼不能满足爱欲而忧郁。大臣等问曰:“大王!何故忧郁?”王:“予思予之福力,此一王国为何?乐所究在何处?”大臣:“乐所在天上界。”
彼转轮宝,与多数人共赴四大王天世界,于是四大王两手捧天华天香,众多诸天随之出迎,导往四大王天之世界,让天之王国。王由自己[率来]臣众围绕治理天之王国间,经长年月,然彼处亦不能满其所欲而忧郁。四大王问:“大王,何故忧郁?”王:“较此天上界之乐所为何处?”四大王:“忉利天之世界乃为乐所,予等不过与其他世界之诸人从者相等而已。”
曼陀多王转轮宝,为自己所率诸人随同往忉利天出发。于是忉利天之帝释天王两手携天华天香,众多之诸天随同出迎,执手曰:“大王!请来此处。”
王受众多之诸天围绕时,皇太子受轮宝与诸多臣众,通往人间世界之路下降,入于自己之都中。
帝释伴曼陀多至忉利天宫,分诸天为二部,由自己王国之中央,割让与王。尔来曼陀多与帝释二王治国,如此经过长时,帝释以三俱胝六十万年之长生而死,他之帝释出生,彼亦治天之王国,命尽而死。如是三十六帝释相继死亡,而曼陀多依然如人世之状态治理天之王国。如此经过长时间内,彼生次之爱欲,彼思:“只得王国之半分,对予无何意义,杀帝释由予一人治理。”
结果未能杀帝释,此欲反为破灭之根本,为此彼之寿命衰败,年老迫身。然而人世之身体,不能坏于天上界,于是彼由天上界堕降王之宫廷。园吏通知宫中王之降来,宫中诸人驰赴王处,于宫廷设卧榻,王疲衰就卧于床。大臣等问:“大王!王薨之后,予等如何申告?”王:“予王之后,汝向多人告此传言:‘曼陀多大王君临二千属岛围绕之四大洲为转轮王,长久期间于四大王天世界治国,经三十六帝释寿命之间于天上界治国而死’。”大王如此言毕,断息,从业而生应生之处。
结分
佛述此过去之故事后,现等正觉唱如下之偈:
一
日月之光辉 光辉亘天下
地上之住者 曼陀王从仆
二
金银铜诸货 天雨满王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