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心持烦恼比丘所作之谈话。佛云:“女人为难以看护者,为恶事用手段欺瞒其夫。”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受生于迦尸国之家长家,成长后,营在家人之生活。其妻不守道义,与村长通奸,菩萨知之,注意不怠。时值雨季,谷类种子为雨水浸洗流失,全村饥馑,等待谷物发芽时,全村一致向村长请求:“自今两个月后,谷物收割,再行交谷。”由村长之手借得一只老牛,分食其肉。某时,村长乘菩萨外出时,潜入其家。彼等二人正乐卧时,菩萨由村之入口向家中归来。其妻向村之入口方向眺望:“是谁前来。”彼女立即认知“是彼归来”,告知村长。村长恐惧战栗,菩萨妻曰:“汝勿恐怖,共思一策。予等曾食汝之牛肉,汝今伪为前来讨债,予登入仓库立入口处,予谓现无谷种,汝立于我家屋中,汝谓:‘予家子女众多,请偿肉债。’汝可再三催促。”于是彼女登上仓库,坐入口处,村长立于屋中云:“请偿肉债。”女云:“仓中无谷,待收割时偿付,汝请归去。”菩萨入家,见彼二人所作,知为不德女之策,向村长曰:“村长!我等食汝牛肉,言明经两个月后还谷,今尚未到半月,何故前来讨债?汝来非为此故,为其他原因而来。予对汝之所作,实深厌恶,彼无品行不德之女,知仓库无谷,今故登上仓库,伪称无谷,汝亦伪作讨债,对汝二人之奸计,予实厌恶。”菩萨为说明此意义而唱如下之偈:
一
两者予难忍 两者予不快
此女登仓库 诡云不能偿
二
村长!我今正告汝 生活我极贫
食汝老牛肉 与汝两月约
未到期催讨 此为我不快
菩萨捉住村长前发,引曳至屋之当中,打倒在地上。彼呼叫曰:“我为村长。”菩萨嘲曰:“汝为污他人所守之宝者。”且打且曳,直至使之疲弊不起,捉其首而曳出。然后捉住女发由仓库拉下,与以痛责:“二次再犯,更将重责。”自此以后,村长不敢窥其门,此恶夫人心中不敢稍存恶念行此恶事。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此心持烦恼比丘得预流果————佛云:“彼时惩处村长之家长即是我。”
二〇〇 善戒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之师尊)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婆罗门所作之谈话。此婆罗门有四女,有四男子求婚,一为体格强健之美男子,一为年老之人,一为家境富有者,一为道德家。婆罗门自思:“四人供养于家中,我此四女分别嫁与此四者之何人,实难分晓。”“我将请等正觉者(佛)评判,择其中之适当者配与。”于是执香花往精舍,向佛敬礼,坐于一面,语其始末:“世尊!此四人中,配与何人较为适宜?”佛云:“诸贤人等于前生曾答此问题,多生以来而人不得知。”佛应其请求,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受生于婆罗门家,成长后,于得叉尸罗修习学艺,还波罗奈为世间有名之师尊。时一婆罗门有四女,四人之男求婚,婆罗门自思:“与谁适宜?”判断不决。“我问师尊,与应与者。”于是至师尊前询问此事唱第一之偈:
一
美貌或年长 性善或德望
我今问尊师 应选熟为婿
师尊闻之曰:“虽有美貌及其他资格,但缺道德则排斥。美貌等非人之标准,我等须爱好具备道德之人。”菩萨为明此义,唱第二之偈:
二
美貌亦为良 年长为我敬
素性善亦良 我喜有德者
婆罗门从其言,以女配与有德者。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婆罗门得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婆罗门是今之婆罗门,有名之师尊即是我。”
第六章 那塔木达鲁哈品
二〇一 狱舍本生谭
(菩萨=贫乏出家)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狱舍所作之谈话。尔时诸役押解诈欺、抢掠、杀人等多数盗贼往见拘萨罗王。王命将彼等用桎梏刑具,用绳锁系缚,投入狱舍之中。
住于该地方三十人比丘,欲来见佛,彼等见佛礼拜后,次日托钵回行至狱舍之处,见彼盗贼。彼等托钵归来,傍晚参谒如来讯问:“世尊!今日我等托钵,环绕狱舍,见多数盗贼,缚以桎梏,受非常之苦,彼等不可能破缚逃走。究竟世间尚有较此等之缚更为强韧之缚耶?”佛云:“汝等比丘!此等称之为缚,然对财宝妻子等所谓贪爱烦恼之缚较今之缚,乃为百倍千倍强韧。然昔日之贤者曾断此难断之大缚,入雪山出家。”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生活贫苦之豪家,彼长大后,父亲死去,彼以所劳得银扶养其母。虽然彼不愿娶,但其母仍为彼迎娶某家之女,不久其母亦往生他界。彼对其妻之妊娠,不加留意,谓妻曰:“汝可依劳银度日,予将出家。”妻云:“予今妊娠,俟予产后,汝可见子之后出家。”彼云:“甚善。”即与应允。当彼女生产时,彼问曰:“汝已安产,我当出家。”彼女曰:“待儿离乳时,汝再出家。”如此彼女又复妊娠。彼思:“如此一再应允,不能出走,予将不告逃走而出家。”于是不告而于夜间逃出,然为夜间之卫兵所捕获。彼向卫兵请求:“予为扶养母亲请与放行。”彼得卫兵许可,于某处停留后,然后由正门走出,入雪山出家成为仙人。修得神通与等至,耽于禅定之乐以度日,彼住于其处,自思:“我已断除如此难断妻子之缚、烦恼之缚。”菩萨感兴而歌唱以下之偈:
一
铁造木造或苇造 智慧人言缚不牢
摩尼耳环欲爱强 妻子情染缚牢固
二
智慧人言此缚牢 导入恶趣难觉脱
有智慧者断此行 彼无欲念弃爱乐
如此菩萨歌此感兴之歌,禅定不懈,成生梵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有者证预流果,有者证一来果,有者证不还果,有者证阿罗汉果————佛云:“尔时之母亲是摩诃摩耶,父是净饭大王,妻是罗睺罗之母,子是罗睺罗,而舍妻子出家之人即是我。”
二〇二 耽戏本生谭
(菩萨=帝释)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尊者罗婆那拔提所作之谈话。彼尊者为佛教有名之人,持有智慧、美声誉,虽有善法语,达于无障碍而得于漏尽,然于八十人之上座中,身量最短,如同一矮小之沙弥,供人展览之物。某日,彼参拜如来后,行至祇园楼门处时,有住于地方之三十人比丘,为拜十力尊而来入祇园,于精舍之楼门,会见尊者。彼等以为此是沙弥,于是执上座之衣角,捉手提头,撮鼻拧耳,以手旋转,多方恶作,然后整钵与上衣,参诣佛所,礼拜问讯,坐于一面。而后佛稳静表示欢迎之意,彼等向佛问讯曰:“世尊!罗婆那拔提佛弟子,善美于法语,今在何处?”世尊:“汝等比丘!欲会尊者耶?”比丘等:“唯然,世尊!”世尊:“汝等比丘!汝等于楼门处所见,执其衣角,以手为恶作者,即为其人。”比丘等:“世尊!如此能达所望付合众望之弟子,缘何生为力弱之质?”世尊:“此为其本身之恶业所招。”于是佛应彼等之请求,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诸天之王帝释。国中老年之人、象、马、牛等皆不使梵与王得见,因王耽於戏乐,如见此老人等物,立即捆缚,见旧车即予打破。见年老女人,唤至近前,击腹而使倒卧,再起之时,多方恐吓。并令年长之男人,于地面旋转作各种技艺表演。如果不见有老人,便耳语左右:“明日此家必须有老人在。”然后呼唤以为乐。国中人人以为耻辱,纷纷送自己父母出国居住,于是孝养父母,已近绝迹,而王之侍者,亦均耽於戏乐。因此诸人死后,堕四恶趣,诸天天众,因而减少。
帝释生来尚未见有如此之天相,缘何理由如是,熟虑之后,亦知其故。帝释自思:“我将制御彼。”于是化为老人之身,于古车之上载二瓮之酪浆,系以两头年老之牡牛,于某祭日,梵与王乘坐美饰之象,着美饰之衣,右绕都城之时,帝释缠褴褛之着物,驱车向王处而来。王见古车,命速曳去,左右诸人曰:“车在何处,我等未见。”帝释依其威神力仅使王见。彼处有多人前来,帝释驱车至王头上,打破一瓮,折返途中,再使一瓮破裂,于是由王之头上到处流落酪浆,王感耻辱困惑,心起憎恶。帝释知其已得困扰,心感疲惫,于是收车,现其本相,手执金刚宝杵,立于空中言曰:“汝不法之恶王,汝如何得长年不老,如何衰老不迫近汝身?终日耽於戏乐,使年老诸人苦恼,唯为汝一人,使诸人仿效,为此恶业,死后彼等充满恶趣。人人不得扶养父母。汝今后若不终止此事,予将以金刚宝杵,破汝头脑,今后断然不可为此。”帝释于吓阻之后,为说父母之德,并教示说明尊敬年老者应得之福果,然后归返天庭而去。自此以后,王更不再起耽乐之心。
佛述此法话已,现等觉者,唱以下之偈:
一
鹫鸟苍鹭及孔雀 诸象乃至斑点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