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死后有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十六种根据,说死后我是有想,此乃缘触故。
五二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八种根据,说死后我是无想,此乃缘触故。
五三
诸比丘!于此,持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八种根据,说死后我是非有想非无想,此乃缘触故。
五四
诸比丘!于此,持断灭论之沙门、婆罗门,由七种根据,说现生有情之断灭、消失、无有,此乃缘触故。
五五
诸比丘!于此,持最上现法涅槃论之沙门、婆罗门,由五种根据,说现生有情之最上现法涅槃,此乃缘触故。
五六
诸比丘!于此,持后际论、后际见之沙门、婆罗门,由四十四种根据,对未来主张种种之浮说,此乃缘触故。
五七
诸比丘!于此,前际论、后际论、前际后际论,持过去未来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六十二种根据,对过去未来主张种种之浮说,此乃缘触故。
五八
诸比丘!于此,彼等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常住。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五九
诸比丘!于此,彼等一半常住一半非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一半住常、一半非常住。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〇
诸比丘!于此,彼等边无边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说世界是边无边。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一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诡辩论之沙门、婆罗门,被询问时,由四种根据,言伪乱无序之诡辩。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二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无因论之沙门、婆罗门,由二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无因生。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三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前际见、前际论之沙门、婆罗门,对于过去,主张种种之浮说。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四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死后有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十六种根据,说死后我是有想。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五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死后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十六种根据,说死后我是无想。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六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八种根据,说死后我是非有想非无想。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七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断灭论之沙门、婆罗门,由七种根据,说现生有情之断灭、消失,无有。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八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最上现法涅槃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说现生有情之最上现法涅槃。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六九
诸比丘!于此,彼等后际论、持后际见之沙门、婆罗门,由四十四种根据,对未来主张种种之浮说。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七〇
诸比丘!于此,彼等对过去未来,持后际、前际、前际后际见之沙门、婆罗门,由六十二种根据,对过去未来,主张种种之浮说。彼等除感受触,别无[立论]之处。
七一
诸比丘!于此,彼等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常住。又彼等一半常住、一半非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边无边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诡辩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无因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前际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持死后有想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持死后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持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持断灭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持[最上]现法涅槃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持前际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持后际论之沙门、婆罗门,……[乃至]……又彼等持前际后际论之沙门、婆罗门,由此等六十二种根据,对于过去未来,主张种种之浮说,彼等皆依六触处,感受种种触,由触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忧、悲、苦恼。诸比丘!是故比丘,如实知六触处之集、灭、味着、过患及出离者,彼则知比此等更殊胜。
七二
诸比丘!任何持前际后际见之前际论、后际论、前际后际论之沙门、婆罗门,对于过去未来,凡依此六十二种根据,主张种种之浮说,皆被网罗囚困于其中而浮沉,被网罗困住其中而浮沉。
诸比丘!恰如熟练之渔夫、渔夫弟子,以细目之网,网覆于小池,彼自得如是念:‘凡住此小池之任何粗大鱼类,皆被网罗于其中而串跃,皆被网罗于其中而串跃。’比丘!如是,任何持前后际见之前际论、后际论、前后际论之沙门、婆罗门,对过去未来,凡依此六十二种根据,主张种种之浮说,皆被网罗于其中而串跃,被网罗于其中而串跃。
七三
诸比丘!如来之身,切断引导生之[根]而住。凡如来此身住之间,彼等人、天则见此。然,身坏、命终已,人天皆不能见之。
诸比丘!恰如一束之庵罗树根被斫断时,任何枝茎茂盛之庵罗果亦随其[断去]。诸比丘!如是,如来之身,截断引导生之[根]而住。其身住之间,人、天虽能见之,身坏命终已,人天当不能见。”
七四
如是说时,尊者阿难白世尊言:“尊师!希有哉!尊师!未曾有哉!尊师!此法门当为何名耶?”
[世尊曰:]“然者,阿难!今汝应以此法门,名之为‘义网’而奉持、名之为‘法网’而奉持、名之为‘梵网’而奉持、名之为‘见网’而奉持、名之为‘无上战胜’而奉持之。”
世尊如是言已,欢喜之诸比丘,信受世尊之所说,说此授记经时,千世界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