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
诸比丘!如来知此:‘如是执、如是执取此等之见处,将有如是之生趣、如是之来生。’如来不仅知此,知比此更殊胜者。知而不执取,不执取故,得知内心寂静。诸比丘!如来如实知受之集、灭、味着、过患及出离,不执取而解脱。
诸比丘!此即甚深难见、难觉,寂静微妙,超越寻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诸法。此,如来自证知、现证已而开示[于世]。诸人唯如实以此赞叹如来,始为真正之赞语。
二七
诸比丘!此即彼等持后际论、后际论见之沙门、婆罗门,以四十四种根据,对于后际未来,主张种种之浮说。诸比丘!任何持后际论见之沙门、婆罗门,对于后际,主张种种之浮说,皆由此等四十四种之根据,或依此等中任何之一,此外即无[根据]。
二八
诸比丘!如来知此:‘如是执、如是执取此等之见处,将有如是之生趣、如是之来生。’如来不仅知此,知比此更殊胜者。知而不执取,不执取故,得知内心寂静。诸比丘!如来如实知受之集、灭、味着、过患及出离,无执取而解脱。
诸比丘!此即甚深难见、难觉,寂静美妙,超越寻思境界之至妙,唯智所知之诸法。此,如来自证知、现证已而开示[于世]。诸人唯如实以此赞叹如来,始为真正之赞语。
二九
诸比丘!此即彼等持前际论、后际论,及前际后际论见之沙门、婆罗门,对于过去、未来,以六十二种之根据,主张种种之浮说。诸比丘!任何持前际论、后际论,及前后际论见之沙门、婆罗门,对于过去、未来主张种种之浮说,皆由此等六十二种根据,或由此中任何之一,此外即无[根据]。
三〇
诸比丘!如来知此:‘如是执,如是执取此等之见处,将有如是之生趣、如是之来生。’如来不仅知此,知比此更殊胜者。知而不执取,不执取故,得知内心之寂静。诸比丘!如来如实知受之集、灭、味着、过患及出离,不执取而解脱。
诸比丘!此即甚深难见、难觉,寂静微妙,超越寻思境界之至微,唯智者所知之诸法。诸人唯以此赞叹如来,始为真正之赞语。
[原本无三一]
三二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常住。此是彼等[持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三三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一分常住,一分非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主张我及世界是一分常住、一分非常住。此是彼等[持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三四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边、无边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主张世界是边、无边。此是彼等[持边、无边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三五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诡辩论之沙门、婆罗门,被询问时,以此四种根据,言伪乱无序之诡辩。此是彼等持诡辩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三六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无因论之沙门、婆罗门,由二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无因生。此是彼等持无因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三七
诸比丘!于此,彼等前际论、持前际见之沙门、婆罗门,以十八种根据,对过去主张种种之浮说。此是彼等前际论者,持前际见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欲求之邪见。
三八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死后有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十六种根据,说死后我有想。此是彼等持死后有想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三九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死后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八种根据,说死后我无想。此是彼等持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四〇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八种根据,说死后我非有想非无想。此是彼等持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四一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断灭论之沙门、婆罗门,由七种根据,说现生有情之断灭、消失、无有。此是彼等持断灭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四二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最上现法涅槃论之沙门、婆罗门,由五种根据,说现生有情之最上现法涅槃。此是彼等持最上现法涅槃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四三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后际见、后际论之沙门、婆罗门,以四十四种根据,对于未来,主张种种之浮说。此是彼等持后际见、后际论之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四四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前际、后际、前际后际见之沙门、婆罗门,由六十二种之根据,对于过去、未来主张种种之浮说。此是彼等沙门、婆罗门之不知、不见,与烦恼欲求之邪见。
四五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常住,此乃缘触故。
四六
诸比丘!于此,一半常住、一半非常住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一分常住、一分非常住,此乃缘触故。
四七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边无边论之沙门、婆罗门,由四种根据,说世界是边无边,此乃缘触故。
四八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诡辩论之沙门、婆罗门,被询问时,由四种根据,说伪乱无序之诡辩论,此乃缘触故。
四九
诸比丘!于此,彼等持无因论之沙门、婆罗门,由二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无因生,此乃缘触故。
五〇
诸比丘!于此,彼等前际论、持前际见之沙门、婆罗门,对于过去,由十八种根据,主张种种之浮说,此乃缘触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