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垩:泛指泥土。
(2)(zuó)牛:传说中的兽名。麢(líng)羊:传说中的一种野兽名。
【译文】
再往西三百里,有座大次山,山的南边垩土储量丰富,山的北边出产大量碧玉,山里的野兽以牛、麢羊为多。
又西四百里,曰薰吴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译文】
再往西四百里,有座薰吴山,山上没有任何花草树木,却有大量的金属和玉石。
又西四百里,曰厎阳之山(1),其木多枏豫章(2),其兽多犀、兕、虎、犳、牛。
【注释】
(1)厎(zhi)阳:古代山名。
(2)(jì):一种形状像松树,纹理很细的树。枏(nán):同“楠”。豫章:樟树。
【译文】
再往西四百里,有座厎阳山,山里的树木以水松树、楠树、樟树为多,山里的野兽以犀牛、兕、虎、犳、牛居多。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众兽之山,其上多琈之玉(1),其下多檀楮,多黄金,其兽多犀、兕。
【注释】
(1)琈(tu fú)之玉:一种美玉。
【译文】
再往西二百五十里,有座众兽山,山上到处是琈玉,山下遍布着檀树和构树,盛产黄金,山里的野兽以犀牛、兕居多。
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1)。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注释】
(1)青:青雘,一种可以作青色染料的矿物。
【译文】
再往西五百里,有座皇人山,山上有大量的金属和玉石,山下石青和雄黄的储量丰富。皇水就从这山发源,之后向西注入赤水。皇水中有很多粟米粒大小的丹沙。
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蕙棠(1)。
【注释】
(1)棠:棠梨树。
【译文】
再往西三百里,有座中皇山,山上出产大量的黄金,山下遍布着蕙草和棠梨树。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铁,其兽多麋、鹿、牛。
【译文】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座西皇山,山的南边黄金储量丰富,山的北边铁矿储量丰富,山里的野兽以麋、鹿、牛居多。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莱山,其木多檀楮,其鸟多罗罗,是食人。
【译文】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座莱山,山里的树木以檀树和构树为多,鸟类则大多是罗罗鸟,这鸟吃人。
凡西次二山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1),白菅为席,其十辈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鸡,钤而不糈(2)。
【注释】
(1)少牢:用猪和羊祭祀,称为少牢。
(2)钤(qián):祈祷。糈(xu):祭祀用的精米。
【译文】
西方第二列山系,从钤山起到莱山共十七座,长达四千一百四十里。其中十座山的山神都有人的面孔和马的身体。另外七座山的山神都有人的面孔和牛的身体,有四只脚和一支手臂,要拄着拐杖行走,这七位神就是所谓的“飞兽之神”。祭祀的礼仪是:将猪和羊放在白茅草席上。另外十座山的祭祀礼仪是:用一只杂色公鸡祭祀,祈祷时不用精米。
西次三山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1),北望冢遂,南望之泽(2),西望帝之搏兽之山,东望渊(3)。有木焉,员叶而白柎(4),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尾而善投,名曰举父。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5),见则天下大水。
【注释】
(1)河:黄河。
(2)(yáo)之泽:湖泊名。
(3)(yān)渊:渊薮名。
(4)员:同“圆”。柎(fu):花萼或子房。
(5)蛮蛮:即比翼鸟。
【译文】
西方第三列山系的第一座叫崇吾山,这山伫立在黄河南岸,从北望去可以看见冢遂山,向南可以看见泽,向西可以看见天帝的搏兽山,向东则可以看见渊。山里有种树,长着圆圆的叶子,花萼是白色的,红色的花朵上有黑色纹路,它的果实和枳的果实差不多,吃了它就会子孙兴旺。山里还有种野兽,形状像猿猴,手臂上有斑纹,长着豹子般的尾巴,擅长投掷东西,名字叫举父。山里有种鸟,像野鸭子,却只有一只翅膀和一只眼睛,必须要两只鸟合起来才能飞翔,这鸟的名字叫蛮蛮,它如果出现,天下就会有水灾。
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泚水出焉(1),北流注于泑水(2),无草木,多青、雄黄。
【注释】
(1)泚(ci)水:古水名。
(2)泑(you)水:古水名。传说在昆仑山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