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裕1父之蛊,[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裕,不能争也。”]往2见吝3。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4也。
【注释】
1裕:宽容。
2往:前往,以后。
3吝:艰难,麻烦。
4得:收获。
【译文】
六四,以宽容之心对待父辈败坏的事业,继续下去必然出现憾惜。
《象传》说:“以宽容之心对待父辈败坏的事业”,说明继续下去也不会有收获。
【解说】
裕是放松,宽裕。蛊乱已深还优游度日,不积极地处治。六四以阴居阴,太过柔弱,又居艮止之体,更为懦弱懈怠,自己就是蛊象,如何再去治蛊?六四前遇六五阴,得敌,阴遇阴则窒,故“往见吝”。六四失之以宽。此时宁可如九三矫枉过正才有救。
雍正帝在位期间大兴文字狱,杀害了一大批臣子,像年羹尧案、谢济世案、陆生楠案、曾静吕留良案等。其中不乏无辜之人。到了所谓的“十全老人”乾隆帝执政时时,文字狱则更加泛滥,达到顶峰,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其中有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这意味着生者凌迟、死者戮尸、男性亲族十五岁以上者连坐斩立决。而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而造出的文字狱,更是如脱缰野马不可控制。甚至一些疯子胡乱涂抹也被定为“逆案”,被凌迟处死,简直荒唐到极点。
【原文】
六五,干父之蛊,用1誉2。
《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注释】
1用:有。
2誉:荣誉。
【译文】
六五,挽救父辈败坏的事业,受到赞誉。
《象传》说:挽救父辈败坏的事业,受到赞誉,说明用美德来振兴父亲的事业。
【解说】
六五以阴爻居中位,具干蛊之才,但也因阴柔具有承顺之德,所以不但可以干蛊,又能使父君不失名誉。“德”是阳,“承以德”,言上承上九之阳德。六五是干才,既解决了蛊乱,又维护了君父的声誉。传说中鲧禹治水就可诠释此爻。
舜在位的时候,天下洪水泛滥,天帝派鲧治理水灾。鲧从天帝那偷来了息壤,用以驱赶洪水。天帝知道了,就将“息壤”收回,并处死了鲧。三年后鲧的肚子突然裂开了,生出了天神禹。禹决定向他的父亲鲧一样去治水,但他没有求助于天帝,而是率领他的部下,前去治水。他决定采用疏导法,将洪水引向大海。禹在治水期间,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一次都没有进去过。就这样,他不顾风吹雨打,不顾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经过了十三年,禹终于将水治理好,完成了鲧的遗愿。
如果六五爻变,就变上艮为巽,为逊,为誉,为权变,消弭于无形。故治蛊有蛊术。蛊是风不动,变为巽风而动,是蛊象消散,治病可愈,其乱可治。
【原文】
上九,不事1王侯,高尚其事2。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3也。[孔颖达《周易正义》:“身既不事王侯,志则清虚高尚,可法则也。”]
【注释】
1事:做事,服务。
2事:事业,志向,追求。
3则:准则,这里作动词用,效法,以某某为准则。
【译文】
上九,不为王侯效力,孤高自诩自己的追求。
《象传》说:“不为王侯效力”,说明这样的志向值得效法。
【解说】
上九已经走到尽头,行将退隐,位在六五之上,不事王侯,自命清高,其志愿可以为榜样。则,准则、榜样。
在上九蛊惑已经深极,无药可医,既然不能匡扶现世,又不肯同流合污,只有洁身自好,于是隐士出现了。
相传,汉文帝很喜欢研究《道德经》,可有些不懂的地方没处请教。他听人说有个叫河上公的人精通《道德经》的精髓,就派人前去拜访,请教自己不懂的地方。河上公对文帝派的使者说:“道尊德贵,这么严肃的事情怎么能随随便便通过别人来代问呢?”于是文帝亲自驾临河上公在河边的小茅屋,亲自向河上公请教。文帝仍心有不甘,就说:“整个天下都是我的,你即使有道行,可还不是我的子民吗?为什么这么自大,将君王不放在眼里呢?”河上公听完文帝的质问,一下子腾空而起,稳稳地悬在空中,离地有几丈之高。他对汉文帝说:“我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中又不为人所累,怎么能算是你的臣民呢?”听罢河上公的话,文帝心知已遇到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