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白:指志向坚定而纯洁。
【译文】
孔子听到了此事后说:“确实是子贡说错了话。拘泥于外表形体的不能使内心虚静,心存俗念的人就失去了天性的淳净。内心不能虚静就思路不清,不能淳净天性则心术不正。子贡的言行算得上是骄慢多欲,原宪的行为近似于坚定纯朴,两者的清浊差别,要相差多少呀!”
第五(阙)
范蠡说第六
【题解】
范蠡的故事见载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其中说到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又北渡淮河,与齐国、晋国诸侯会师于徐州,得到周元王的赐封。同时还与楚国、宋国交好,因此在诸侯国中获得了霸主地位。按一般人的想法,这正是范蠡、文种的努力得到肯定,并当在辅佐越王事业中发挥作用的时候。但是范蠡恰恰在此时做出离开越王、避退他国的打算。同时范蠡又与共同创业的朋友大夫文种商量,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样的话,来劝说文种离开朝廷,远离政事。文种过后虽然声称有病不再上朝,但因对越王仍抱有幻想而不忍离开,以致落得了被越王赐死身亡的下场。
本章的吸引人处在于设计了两段并不见载于史书的对话,其中文种认为越王的灭吴是行使了上天“冬杀”的功能,如同黄帝杀蚩尤、尧去四凶般地为民除害,将自己的行为定义于“成物除害”。这反映出他被胜利的光环所迷惑,而对吴越相争中的谋取私利、尔虞我诈背景缺乏起码的辨识。范蠡的回答则很清楚,说文种的糊涂在于将奸心驱使的行为,说成是“天地之生杀,圣人之除害成物”,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范蠡所说的理由在于“天地无心”决不自宰或宰物,只是“机动则应”即顺应事物发展做出相应的变化,而无主观刻意之作为。这段话用以解释范蠡的行事处世,是十分恰当的。
据史载,范蠡曾师事老子弟子计然(姓辛氏,名文子),所以得到过道家思想的传授。以此背景去设想本文中人的行事思路,应当是行得通的。从这一点来说,无能子发掘出范蠡的思想资源,为道家学说做出诠释,是一种对道家学派的贡献,值得称赞。
范蠡佐越王勾践1,灭吴杀夫差2。与大夫种谋曰3:“吾闻阴谋人者,其祸必复。夫姑苏之灭4,夫差之死,由吾与子阴谋也。况王之为人也,可与共患,不可共乐;且功成、名遂、身退,天之理也。吾将退,子其偕乎5?”
【注释】
1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人。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退隐而去,化名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著《范蠡》二篇,今佚。越王勾践:大禹后裔,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被吴国击败后,被迫称臣,后利用吴王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一举攻入吴国并杀死了吴太子。夫差返国后只得言和。勾践二十四年,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2吴: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后吞并淮夷、徐夷等小国而扩张到今苏、皖两省全境、浙中北、赣东北地区。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及其子夫差主政时达到鼎盛。夫差:姬姓,吴氏,春秋时期吴国末代国君,阖闾之子,一度打败越国、齐国,经与晋争霸成功,夺得霸主地位。终因连年兴师动众,造成国力空虚,被越王勾践破城亡国而身亡。
3种:姓文名种,也作文仲,字会、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国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后定居越国。
4姑苏:山名,在今江苏苏州西南。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大臣伍子胥在此筑城建都,后被代指吴国。
5偕:一起,共同。
【译文】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杀了吴王夫差。之后他跟大夫文种商量说:“我听说暗地里算计别人的人,会遭受祸害报应。姑苏城池的失灭,吴王夫差的死,出自我与你的暗算。况且越王勾践的为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而且功成名就之后要考虑全身而退,这是普天下的道理。所以我将退出江湖,你是否和我一起走呢?”
大夫种曰:“夫天地之于万物也,春生冬杀,万物岂于冬杀而反祸天地乎?吾闻圣人不贵乎独善,而贵乎除害成物。苟成于物,除害可也。是以黄帝杀蚩尤1,舜去四凶2。我今除吴之乱,成越之霸,亦成物除害尔,何祸之复我哉?况王方以灭吴德子与我,必相始终,子无遽于退也3!”范蠡曰:“不然,夫天地无心,且不自宰,况宰物乎?天地自天地,万物自万物,春以和自生,冬以寒自杀,非天地使之然也。圣人虽有心,其用也体乎天地。天地虽无心,机动则应4,事迫则顺5,事过则逆。除害成物,无所憎爱,故害除而无祸,物成而无福。今王以怨吴之心,禄我与子以取其谋。我与子利其禄而谋吴,以灭人为功,以报禄我者,人之奸也。自谓天地之生杀,圣人之除害成物,不其欺耶?”大夫种不悦,疑之不决。
【注释】
1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早年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号轩辕氏,后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蚩尤:古中国的部落首领,与黄帝、炎帝并称为中华人文初祖,以在涿鹿之战中与黄帝交战而闻名。
2舜去四凶:四凶,指饕餮(tāo tiè)、穷奇、梼杌(táo wù)、浑沌(hún dùn)四种远古传说中的神魔凶兽。据《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舜为尧帝之臣时,推行流放政策,将共工、兜、三苗与鲧四大家族流放于外,号之为浑敦(或谓浑沌)、穷奇、梼杌、饕餮,于是天下同心,拥戴舜为天子,开创尧舜之治。
3遽:急速,匆忙。
4机动:时机出现。
5迫:临近,发生。
【译文】
大夫文种说:“天地对于万物,春天促其生长,冬天任其失灭,万物难道会因为冬天的失灭反去怪罪天地吗?我听说圣人不推崇独善其身,而是把清除伤害、成就万物放在重要位置。如能促成万物,那么除掉伤害是可行的。所以古代时有黄帝杀掉蚩尤、帝舜除去四凶的故事。我们今天的除去吴国祸乱、成就越国霸业,也是成物除害的行为呀,哪有什么祸害报应之说呢?况且越王刚刚以灭吴的功劳表彰你我,一定会善待我们于始终,你不要这么快地退隐啊!”范蠡说:“不是这样的,天地是没有意识的,它连自己也不去主宰,更何况去主宰外物呢?天地归天地,万物归万物,万物在春天赖和气而自己生成,在冬天因受感寒气而自行失灭,不是得到天地的指使而变成这样的。圣人虽然有心,但其心只用在体悟天地之道。天地虽然没有主观意识,但在时机变动时会有所反应,出现了一些事端时也会去顺从,事情过来了也会去迎取。由于天地在除害成物过程中,不存有憎、爱的主观感情,所以才能做到除掉伤害而不遭受祸患,成就万物的生成而不获得幸福。现在越王以怀着仇恨吴国的心思,给我们俸禄让我们参与谋划。我与你贪图这份俸禄而参与灭吴阴谋,是以消灭对手为功劳,以报答给予我们俸禄的人,只能被看做是奸诈的人。而我们却自比行为同天地之生杀万物,圣人的除害成物,不是在自欺欺人吗?”大夫文种听后很不高兴,犹豫着没有行动。
范蠡竟辞勾践,泛扁舟于五湖1。俄而越杀大夫种。
【注释】
1五湖:指太湖及附近的湖泊。
【译文】
范蠡最终辞别了勾践,乘着小船泛游于太湖一带。不久越王勾践杀掉了大夫文种。
宋玉说第七
【题解】
屈原事迹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得很详细。对他的一生,司马迁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并带有崇拜之情。这种尊崇为历朝历代的文人志士所继承,唯有汉代班固、扬雄曾发出过异议。而无能子恰恰是追随了班固等少数派,对屈原的人生观加以了评价。
洪兴祖引班固《离骚序》曰:“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把屈原说成是在危机四伏的朝政中不知规避小人,反倒招摇露才,几次三番斥责楚怀王,这才招来了麻烦;事情发生后又神情愁苦,最后只能以投江自尽来解脱。这番话,对照本章中借宋玉之口说的“始大夫孑孑然挈忠信而叫于群佞之中,玉为大夫危之”及“今求乎忠信而得乎忠信,而又悲之而不能自止,所谓兼失其妄心者也”的话,意思是非常接近的。
其实史籍中记载的宋玉,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东汉为《楚辞》作注的王逸,曾评价宋玉《招魂》是“悯其师忠而放逐”之作,因见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楚辞章句·招魂》)。宋玉甚至幻想怀王看到《招魂》之后,会觉悟起来召回屈原。可见他是非常尊重老师的,绝无责备屈原的言辞。所以文中的言论完全是作者杜撰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无能子批评屈原的说辞,并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再次引用了有关虚心以应物的观念。文中说道:“君子寄形以处世,虚心以应物,无邪无正,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功无罪。”这当是无能子关于虚静之精神与滞重之形体的再一次表述,而由此推论的“虚其心而远于有为者,达节也;存其心而分是非者,守节也;得其所分又悲而挠之者,失节也”,也有一定的说服力。体现了作者在理论分析上的功力。
当然,本章以班固之说为依托的屈原评判,并不符合事实。查看屈原生平,他曾经历数次流放的遭遇,而并没有如作者想象的那般脆弱。他曾用“九死犹未悔”的精神,来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不渝追求;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韧劲,来见证自己对真理的不懈求索精神;用生命之躯,来维护自己的“皓皓之白”。这些优秀品质都为后人所称道,直到今天仍不曾被人所忘怀,不会因为有人怀疑而有所改变。
屈原仕楚1,为三闾大夫2。楚襄王无德3,佞臣靳尚有宠4,楚国不治。屈原忧之,谏襄王请斥靳尚。王不听,原极谏。
【注释】
1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2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屈原被贬后任此职。
3楚襄王:芈姓,熊氏,名横,楚怀王之子。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298——前263年在位。
4佞臣:指奸邪谄媚的臣子。
【译文】
屈原在楚国做官,担任三闾大夫之职。当时的楚襄王昏庸无道,宠幸奸臣靳尚,楚国国政混乱。屈原为此担忧,劝谏楚襄王罢免靳尚官职。楚王不听,屈原再三进谏,不肯放弃主张。
其徒宋玉止之曰1:“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己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于众2,时来则应,物来则济3,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是以惠无所归,怨无所集。今王方眩于佞口,酣于乱政。楚国之人,皆贪靳尚之贵而响随之。大夫乃孑孑然挈其忠信而叫其中4,言不从,国不治,徒彰乎彼非我是,此贾仇而钓祸也。”
【注释】
1徒:弟子。宋玉:战国晚期楚鄢郢(今湖北宜城)人。生于楚怀王末年,侍奉楚顷襄王和楚考烈王,时任大夫。以辞赋著名。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2曜(yào):炫耀。
3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