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亦本亦影三。初正明本影。
二亦本亦影。谓大乘初教。佛自宣说。若文若义。皆是如来。妙观察智。净识所现。名本质教。
钞。若谓如来实有说法。故名本质。因位说听。由于意识。故果位中亦惟意识。故云。妙观察智相应净识。以果位中智强识劣。故说此识与智相应。此智能于大众会中。雨大法雨。故能说法智所依王。即是第六。故云净识之所显现。而言净者。纯无漏故。唯识疏云。既云无漏心现。即真无漏。文义为体。是故世尊实有说法。言不说者。是密意说。
△二引证二。初佛地论证二。初机感文义自生。
佛地论云。有义闻者。善根本愿。增上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
钞。众生今生。有义闻者。亦系众生往昔修习善根。发愿亲觐诸佛菩萨。及大善知识念。故得今世增上缘力。得觐于佛。由是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说名为佛说者。法华经中云。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是佛利他善根。同行起也。今如来净识上。文义相生。契机而说者。是满佛果德中愿也。
△二文义生佛自现。
若闻者。识上所变文义。名为影相。此文义相。虽亲依众生。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为是佛说者。展转增上缘力。生佛二识。自然顿现。
钞。若闻者下。单指众生分上。第六意识中所变文义。名为影相。非心外有法故。此文义相虽亲依下。指佛自分中力也。谓虽是众生善根熏习之力。到底而就佛强缘。自誓愿力而宣演之。名佛说者。展转增上缘力。生佛二识自然顿现者。由众生昔自善力及佛本自愿力。故感二互相应。如镜互照。焕然齐现。无前后际故。
△二指本经义证二。初机感生。
是知善现启请。佛宣章句。皆由尊者及诸法会众善根力。始闻般若。文义影相。自识方现。
△次佛自愿力应。
如来昔誓愿力。熏习净识。而宣演之。
钞。法华经云。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等。其文非一。
△三结彰本影互现。
彼此无非增上缘力。皆系唯识现故。文义相生。是为亦本亦影耳。
△三唯影无本三。初正释无本义。
三唯影无本。谓大乘实教。离众生心。佛果无有声色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大智大悲增上缘力。令彼所化根熟众生。心中见佛说法。是故圣教。唯是众生心中影相。
△二引经证义二。
大经云。诸佛无有法。佛于何有说。但随其自心。谓说法如是。此经云。莫谓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又云。若以声色见闻于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等。
钞。初引华严证离众生心。佛果无有声色功德。唯有如如智等独存。次引本经证。非但离众生心而佛无有声色功德。然佛证自受用际中。亦本来无有声色。故诫之曰。莫谓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以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故下偈重又诫之曰。若以声色闻我者。是人乃堕有为坑中。落邪见故。以心外有法不能见如来法身也。无非众生机感有见。而实如来无所见也。
△三结叹唯影无本。
是以离众生心。佛本无声色可得。但随众生往昔自善根力。心中见佛声色者。俱影相耳。
△四非本非影。三初正释。
四非本非影。如顿教说。一切法界本无声色影相。言亡绝虑。性本离故。
钞。疏引顿教。义明非本非影。一切法界本无声色影相等者。起信论云。以一切法。唯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不可立。是故此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曰。言亡绝虑。性本离故。
△二引本经证义。
故下文云。应离一切相。是阿耨菩提。故云非本非影。
△三指略在广。
龙树等宗。多立此义。
钞。龙树等宗下。等宗者。等余宗故。谓龙树依智度论。总判离相以为宗要。故此经破相显性。为此经之要义。故下文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等。又此四门。前是小教。以不了名等。四法声色。是影像故。二是始教。故虽知是。而未脱尽声色意解。还存法相见故。三是终教。以一声色无本唯影故。四顿教。由离言绝待。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是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非本非影耳。
△七会缘入实三。初释名义。
第七会缘入实者。前来六门。同入一实故。
钞。夫唯心顿现一切法者。缘会而生。缘谢而灭。前来六门。同契真如实际法故。法华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又云。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等。
△二列数标名。
亦有二义。一以本收末。二会相显性。
△三释。文二。初以本收末。又二。初正释。
前中。以圣教从真如流。故不异于真。摄论云。此真如所流教法。最为胜故。此经破相显性。惟示真如。金刚般若所流分教。最胜殊妙。超余法故。
△次引证本经如义。
下文云。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等。斯即以本收末。一一文字。摄归如故。
△二会相显性二。初正释。
二会相显性者。谓差别十二分教。从缘无性。即本真如。故虚相本尽。真性本现。
钞。如来言说皆顺于如。故金刚三昧经云。如我说者义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仁王二谛品云。大王。法轮者。法本如。应颂如。乃至论义如等。此经明教即是如。不说如皆是教。若取诸法显义。皆为教体。一切法皆本如也。则无如非教。故云。虚相本尽。真性本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