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金刚经如是解
第(3/6)页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如来前云。一切佛法皆从此经出。故空生请名此经。并问云何奉持。夫妙明本性。湛若太虚。何处得名。如来恐人生断灭见。不得已而强安是名也。盖人性如金之刚 故能断除一切烦恼。直至彼岸。故曰般若波罗蜜。然能观无所观。照无所照。空无所空。到无所到。故曰即非般若波罗蜜。惟是不观而观。不照而照。不空而空。不到而到。故曰是名般若波罗蜜。

从前问答。都是因相破相。此则立名遣名。夫般若既无可名之名。又岂有所说之法。故重申问答。而云。如来无所说也。无所说者。直下无开口处。所以世尊临入涅槃。文殊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咄云。吾住世七十九年。未尝说着一字。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华严经云。三千大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一切众生。岂此外而别有世界。悟者处此。迷者亦处此。悟者之心。清净心也。以此心处此世界。即清净世界。迷者之心。尘垢心也。以此心处此世界。即微尘世界。诸微尘者。一切众生心上微尘也。佛分身于微尘世界中。示现无边法力。开阐清净无垢之法。使一切众生皆生清净心。非微尘所可污。故云非微尘。得出世界法。非世界所得囿。故云非世界。

世尊答文殊曰。在世离世。在尘离尘。是为究竟法。楞严中。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皆是离世离尘之意。三十二相。始从足下安平。终至顶肉髻相。皆属修成。然如如真佛。何相之有。恐人疑前说尘性空界性空。遂执有佛身根性。殊不知佛身根性亦空也。

此分大意。谓细而微尘。大而世界。妙而佛之色身。皆为虚妄。惟真性为真实。是以自古及今。无变无坏。彼三者。则有变坏故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终受顽福。毕竟不明本性。所谓住相布施也。若受持四句。一念见性。人法俱空。即名正见。所得净妙无相无为功德。岂有限量可名。

中庸。一撮土之多微尘意也。及其广厚。万物载焉。世界也。微尘积而为世界。世界析而为微尘。皆诚之不可已处。中庸无实非虚。佛法无虚非实。

此分总言所以名经。与所以持经功夫。可以贯串全经。自为一部。故与前后。语多重复。不觉其烦。谓为先后听经者说。非是。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空生在前解悟空理。是于有中见空。止得人空。今闻般若非般若。是名般若。并得法空。故深解义趣。感极涕零。若非佛恩拨我慧眼。安能闻如是二字。便是真谛。此如是性中。具如来法身。即是实相。人法俱空。善恶诸相自然寂灭。故曰实相。非实相也。生者以是人之信解为生。而实相毕竟无生耳。

圆觉云。一切实相。性清净故。功德者。即成就法身。便是莫大功德。第一希有。经以福兼德言者屡矣。而此独单言功德。不及福者。是功成果满之时。其福为不足道也。以所坛经有功德在法身中。非在于福之句。

此段文义三叠。上言。我未曾闻如是之经。随言。若复有人得闻是经。继言。来世众生得闻是经。言人则可大。言来世则可久。盖佛在时。为正法之世。佛灭度后。为像法之世。若当来世后五百岁。为末法之世。众生能信解受持。亦见四相非相。即契般若。同此实相。即同此无相耳。悟则是佛。迷则是众生。佛与众生。性岂有异。离相者。即相以空相。非除相以即空也。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空生悟到此。将清净心。满盘托出。直指如是本体。佛又何言。故叹曰。如是如是。不惊者闻慧也。不怖者思慧也。不畏者修慧也。第一波罗蜜者。有十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今言第一波罗蜜者。独言布施为第一。曰。布施者通摄万行。直至菩提。尚行法施也。言非者。行无住相布施也。佛于第四分说无住。便说行于布施。故于此分足之一。说第一波罗蜜实以般若为第一。楞严说第一波罗蜜。亦指般若。六祖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是也。悟诸相非相。即达彼岸。故名第一。既悟人法俱空。即无生死可度。无彼岸可到。故非第一。

忍辱波罗蜜者。即十度中第三也。能忍辱。方不起嗔心以昏乱真性。故能到诸佛菩萨彼岸。佛有时自称如来。自称佛。谓己与诸佛菩萨无异性也。若了悟人法俱空。亦扫忍辱之相。般若体中。原无辱可忍。亦无忍可见。忍无可忍。能所俱无。方成于忍。是名为忍也。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歌利王梵语。此云无道极恶。如来因地修行。在山中宴坐。遇歌利王游猎。以宫女礼拜仙人。王大怒。遂支解仙人。仙人无嗔恨。体复如故。憍陈如。以此得度。

五百世。是于释迦成道世中。逆数向前。说到五百世也。遇歌利时。是作忍辱仙世中一世之事。重言之者。言修忍非一世事。益见忍于歌利者。非容易也。忍辱即是法施。六度万行。其实以布施为大。因割截而歌利得度。岂徒忍辱乎。故曰法施也。

夫自心邪见。如歌利王。残害法身。如截身体。黄檗大师云。才起心向外求者。名为歌利王爱游猎。心不外驰。名忍辱仙人。身心俱无。即是佛道。

肇法师云。五蕴身非有。四大本来空。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

应生嗔恨者。谓色身与法身即有不同也。割截之时。不见有身相。即不见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何处更着嗔恨。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就忍辱而推之。一切俱应离相。盖心常空寂。不生起灭。我相捐而一切之相俱捐。然离相所发之心。正觉心也。正觉现前。邪妄自伏。更将何法以降其心。所发之心即正等心也。诸法唯心。即是实相。复将何地为求应住。

先言色。后言声香味触法者。我见等见。法眼等眼。皆从色遇。心经亦云。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亦同此意。佛法不离色声香味触法。盖因众生根器。假六尘而设化。若住着六尘。则心已死。唯即六尘。而不住六尘。则心常生。生则发生心体本空。既空诸有。心地了了自如。何尝不生。故住于法。即为非住。凡夫执心以除事。智者空心不空事。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又即一切之中。摘出布施言之。以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以如是之心布施。不住于相。若不如是布施。则是诬众生为着色。一切有相。反陷溺此众生矣。以色字统六根。观照之心。从见而入。为证性之机窍也。

七宝虽满大千界。等须弥山。亦有时而尽。惟无诸欲之求。无能施之心。亦无所施之物。以如是相喻。则含灵抱识。均被其泽。布施之心。但应如是。华严经云。不为自身求快乐。但为救护诸众生。诸相非相者。毕竟可破坏。非真实体也。众生非众生者。若离妄心。即无众生可得也。真性之中。佛与众生俱泯。何容菩萨住相化求。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真语者。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实语者。一切法空本无所有也。如语者。一切万法如如不动也。不诳语者。闻如是法皆得解脱也。不异语者。一切万法本来空寂。于何而异也。

此心本体。不可言有。不可言无。有而不有。无而不无。言辞不及。其唯圣人乎。故曰。无实无虚。诸相非相故无实。即见如来故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布施谓法施。天之神聚于日。故为光。人之神聚于目。故为见。住法而行布施者。二乘之人。不见色而住色。譬如不见坑阱而坠坑阱。不住法而行布施者。菩萨。见色而不住色。譬如见坑阱则不坠坑阱矣。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迷则为男子。悟则为如来。佛之智慧。即人之智慧也。佛之功德。即人之功德也。无量无边功德。又超功德而言。盖成就无上菩提。功德莫大于是。六祖云。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往于碧峰山下。参一斋和尚。问佛实相。和尚云。三国关汉侯。使是古来大佛祖。余曰。关夫子大节殉身。如何便是佛祖。僧曰。即心是佛。关侯生平事心之道。无丝毫遗憾。古今人心。各各有关圣。便是割截身体。体复如故处。余是其言。附记于此。

僧问西影禅师。或有闻佛正法。不能了悟。更待来生。还得闻否。师曰。有甚来生。要了此时即了。有何欠缺更待来生。是谓无志气。改头换面。千刓万刓。

按无我相等句。至此三见。第三分是就菩萨说。第六分是就众生说。此分是就来世众生说。熟读自见。诸解皆言为续到听法者重说。失之远矣。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初日分谓晨。中日分谓午。后日分谓暝。于此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百千万亿劫。无量无数。虽受无量福报。乃世间福耳。受世间福者。即染烦恼之因。闻此经典。信心不疑。则见自性矣。见自性则深明实相。人法二空。乃是大悟。人为出世间福。佛恐世人执着如来忍辱之说。徒以身布施。而于自己性。与他人性。无少利益。故于十三分言之。至此复言不可思议者。谓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不可称量者。谓不可以秤称。不可以器量。无边功德者。若着人法。则落有无二边际。惟深明实相。即同佛心。无有边际。既无边际可按。即无思议称量可施。

坛经云。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有推。转加悬远。御生云。书写属身业。受持属意业。解说属口业。三业冰清。其福岂有伦匹哉。

苏轼金刚经云。昔有人受持此经。常以手指。作捉笔状。于虚空中写诸经法。是人去后。此写经处雨不能湿。亦不可思议处。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乘者车乘之乘。大乘谓菩萨乘。阿罗汉独了生死。不度众生。故云小乘。唯能自载而已。缘觉之人为中乘。如车乘之适中者也。菩萨为大乘。谓如车乘之大者。普能载度一切众生也。此经欲普度众生故。为发菩萨大乘者说。发乃起发。谓起发此以济度众生也。

最上乘者。佛乘也。佛又能兼菩萨而载度之。则在大乘之上。故为最上乘。

然此经为大根者说。岂拒绝于小哉。孔子云。夫妇之愚不肖。可以与知与能。故又云皆得成就。谓诸凡小乘。皆载此乘。共登佛顶耳。如来无上菩提智悲无量功德。只在担荷二字。担荷者。不属别人。即是如是人等。如如不动。便能担荷得起。若生种种诸见。谓我有智慧。照破烦恼。便落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决不如是。

小法者。小乘法。便是有余涅槃。安得法华授记也。

人我众生寿者。不曰相而曰见。由粗入细。见分属内。相分属外。有粗细之别。

若有此经。譬如摩尼宝珠。瑞光辉焕。即此处即是如来真身舍利宝塔。非重此经也。重此听受诵读也。此持经者。所当自有闻思修慧。缺一不可。文字云乎哉。解脱之性。巍巍高显。故云是塔。华香散处。开敷知见。熏植万行。即法界性。自然显见于其问耳。

书写是手具般若。属身根。受持是心具般若。属意根。诵读是口具般若。属舌根。皆自利事。为人解说。是利人事。到利人则法施极。则为担荷如来之大事。

列子。周穆王时。西极有化人来。王与同游。及化人之宫。若屯云焉。视王宫榭。如累块积苏。此虽寓言。与佛庄严塔庙。其理不异。西极化人。非古佛乎。记之备考。

第(3/6)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天命储君扫天下奇葩侧妃自有生存之道修仙之我让剑圣入赘全球抽卡,我的保底自带万倍增幅SSS级警报,神龙出狱!全球戒备!都市神医:社畜逆袭从觉醒开始老子是王,辅政王!死字旗下:一个囚徒的逆袭在幻想乡的日子圆圆月亮在天上全民:傀儡师弱?我控制sss级绝美校花帝魂重生中华崛起之路出狱后,我被老婆背刺了小仵作进府,王爷夜夜沦陷开局威胁女主,这个反派我当定了混沌道生诀每日刷新物资,高冷女神求收留乡下来的真千金,竟是封建老祖宗刚下山,就被美女师姐包围了遗笑苍天史上最强驸马,开局陆地神仙生命仅剩十天,请让我从容赴死叶北辰周若妤白眉大侠续集武侠:丫鬟黄蓉,七侠镇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