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炮行动前所未有的顺利,由于法国空军的无力以及法国陆军推进速度的缓慢,皇家海军得以从容的行动。
与此同时,英国皇家海军(rn)还联合了意大利皇家海军(irn),对“皇家海军”(lr,法国海军的民间称呼)痛下杀手,突袭了米尔斯克比尔港和亚历山大港。
等到了法国人赶来时,整个土伦港被英国人破坏的面目全非,四艘战列舰和两艘重巡洋舰全部被击沉,但小型舰艇的保存情况还是要好得多,驱逐舰大多还存活,过半的驱逐舰都利用速度成功逃出港口。
虽然皇家海军无意过分追杀这些逃亡的驱逐舰,但她们最终还是绝望的倒在位于卡萨布兰卡港外——他们悲剧的发现这里竟然有意大利人的军舰。
比起英国人,作为法国老对头的意大利自然是无比希望法国彻底倒下,让意大利成为皇家海军在地中海的助手,甚至谋求地中海主位的地位。
因此,意大利皇家海军对这几艘法国驱逐舰进行了漫长的追杀,由“波尔查诺”号重巡洋舰带领着两艘“蒙特库科里”级轻巡洋舰从地中海一路追到大西洋。
最终,出港的几艘驱逐舰中只有“莫加多尔”号凭借着速度和体量侥幸逃开了意大利的追杀,踏上了跨越大洋,前往美洲殖民地的旅途。
而在本土,匆匆来迟的法国陆军只能收获一个残破的土伦港、港口内的战舰残骸和杂乱无章又危险无比的水雷。
但法国人也不算是一无所获,刚刚走出修船厂的“胡德”号打的太高兴了,结果被一座起义的法国炮台锁定,再度被击伤,中途撤离,又回家泡澡去了。
但在1939年6月14号到6月24号这十天里,英国人和意大利人的收获依然是无比丰厚的——
“敦刻尔克”号、“斯特拉斯堡”号、“布列塔尼”号和“普罗旺斯”号战列舰在土伦被击沉,“巴黎”号和“孤拔”号于英国被解除武装、俘虏,“洛林”号战列舰在米尔斯特比尔港内受创坐滩;
尚在船厂中的“黎塞留”级战列舰情况稍好,刚刚铺设龙骨的“克莱蒙梭”号并没有得到英国人的关注,自然也称不上什么损伤,而剩下两舰虽然得到了英国人的重点关照,但由于皇家空军在法国战役中受了不小的损失,空中力量薄弱,所以两舰在法国空军和德国志愿航空队的保护下也没有受到太多的伤害;
重巡洋舰方面,土伦港内的“阿尔及利亚”号、“絮弗伦”号重巡洋舰被击沉,亚历山大港内的“杜肯”号、“福煦”号重巡洋舰被俘虏,“科尔贝尔”号和“图维尔”号分别在达喀尔港和奥兰港被击伤坐沉,只有在古巴的负责运输黄金的“迪普莱”号与航空母舰“贝阿恩”号侥幸捡了一命;
轻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情况也同样糟糕,11艘轻巡洋舰和58艘驱逐舰只有一半暂时安全,其中10艘驱逐舰和3艘轻巡洋舰投奔了公社,还有在亚洲和美洲的7艘舰艇选择向中国和美国寻求庇护。
在短短的十天内,法国海军损失惨重,公社海军的总排水量仅为国家海军的8,英国人的行动可谓举世瞩目。
英国人的狠辣果决令各国侧目,也让法国人怒火中烧,公社中原本有些阴戳戳的指向德法矛盾的舆论一下子被英法矛盾彻底压倒。
对英国的复仇思想调动起法国人的积极性,原本准备摆烂的公社决定向海军中投入更多的力量。
布雷斯特造船厂和圣纳泽尔造船厂内的工人相继宣誓要以最快的速度完工两艘战列舰,给英国人一个教训。
而公社海军也将两艘战列舰重新命名为“巴黎公社”和“复仇”(后文如果有英国的“复仇”号战列舰出现就采用“报复”这个翻译)。
之前,法国短期内没有加入战争的打算,也就意味着法国海军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最多只能作为存在舰队牵制一下英国人。
而如今,虽然法国的海军元气大伤,但两艘战列舰还算是完好,德国便向法国提出了租借军舰的请求。
法国自然无不答应,虽然发生这档子事依然不足以让法国加入战争,但法国作为一个大国,也不可能一点脾气没有,法国海军必然要复仇,否则气势和信心就丢光了,未来的法国海军也只不过是空壳子,谁都能来踩一脚。
另一边,第三共和国的支持者也在英国人的行动中彻底失望,作为共和国,尽管身为国家元首,但总理并不能代表像君主制国家中的君主那样代表国家。
威廉明娜女王走到哪里,荷兰就在哪里,但雷诺走到哪里,却不一定能够代表法国,尤其是不在本土的情况下,阿尔及利亚的第三共和国政府摇摇欲坠,当地的法国海陆军已经心生不满。
不过,意大利人还是很高兴的,迫不及待的向英国发出进攻法国殖民地的邀请,但英国并不感兴趣,大英帝国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加强本土防御和拉美国下水这两方面。
德国人已经开始跟英国打破交战了,数以百计的u艇来到大西洋,嗜血的狼群吞噬着英国的生命。
在太平洋的潜艇出门一两周都碰不到一艘货轮也不算离谱,但如果在大西洋,出门三个小时碰不到货轮的潜艇,那绝对是运气超级差的,差到可以回家睡大觉了。
繁荣的大西洋航线和欧陆近海交通铸就了u艇的赫赫威名,但我们都知道,这样的辉煌是短暂的,在被德国人成为“美好时光”的42年中,u艇平均单舰战果是8万吨,而等到43年,就骤然缩水至089万吨,几乎难以为继。
因此,当德国人得知“胡德”号受伤后,便决定趁着这段时间进行一次水面破交作战,好好验证和丰富一下本国的海军理论,为大海军的建设提供经验。
6月23日,以“卡尔·李卜克内西”号战列巡洋舰、“红色基尔”号和“无产者”号大型巡洋舰为主干的破交船队启程,计划穿越北海,进入大西洋作战。
很显然,这无疑又要在大洋之上掀起一阵腥风血雨,让英国人颇为头疼。
法国战役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相反这意味着战争的扩散。
1939年9月,总参谋部关于对英荷作战的计划开始提出,而海陆空三军开始筹备正式作战,借庇护法国军舰一事,海军将军舰向南洋舰队集中。
为了达成突袭的目标,战争的内容并未被广而告之,仅中枢和兰芳共和国的少数关键人员被允许知道。
整体的计划是渐次行进,中国不同于日本,同时对英美荷宣战太过于冒险,无法得到广泛的认同。
内阁更希望单独对荷兰宣战,以获取石油,然后再慢慢走,等德国人继续削弱英国人之后再动手,但这样的行动是注定无法实现的,走到如今田地的英国不可能坐视荷兰被攻击,倒是美国可能会坐下来等等。
但总参谋部还是认为,率先对荷兰宣战,采取双路行进具有可行性,为此进行了实际规划。
主线是向荷兰逼近,次线防备英美两国,英主美从。
海军方面,分别以崖州榆林港和凤山打狗港(高雄)为出发基地,前者为主力;
榆林舰队南下停驻越南金兰港和兰芳松柏港,两路封锁z舰队。开战后分出分舰队掩护陆军登陆旧港,夺取油田;
打狗舰队沿南海绕菲律宾南下,一支舰队掩护陆军前往往达拉根,并提供支援,余下舰队防备马尼拉的美军舰队,他们实力不强,留一些驱逐舰即可;
海军陆战队单位与陆军行动大体一致,只是担任部分战场的先锋角色。
空军方面,将南下至东万律,为舰队提供空中掩护和支援;
空降单位中,一支从东万律启程,飞向旧港,一支待登陆部队在达拉根构建机场后,从此处飞向巴厘巴板。
陆军方面,除了走三亚直接往婆罗洲的部分外,其他均转场至东万律,然后分别向马辰等地出发。
当然,任何行动都是有利有弊的,先向荷兰宣战的好处在于最大程度的保存石油设施,缺点自然是英美等国会得到预警,想要创下如日本偷袭珍珠港或新加坡那样的战果就要难上许多,未来的压力会更大些。
1939年11月1日,作战方案出炉——《1939年甲字第九号作战方案》,第九号作战方案是全套方案,包括对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缅甸、暹罗、法国代管地等地区,是南洋区域作战的总纲。本次行动的编号则为丁〇一三号行动(j09-d013-1)。
作战方案出炉后,接下来就是军事装备、人员等的调配,从11月5日起,满载着士兵、武器、弹药、粮食、器械的军列就开始从全国各地驶向雷州半岛,昼夜不停。
这次作战,陆军占比不高,同时地形和气候特殊,可以预见非战斗减员会占比会很高,因此出征将士主要来自于南方各省,以求适应气候。
当然,也只是尽可能,人体既脆弱,又坚强,即便是兰芳的士兵,从婆罗洲东边到西边也大概率会出现身体不适,就更别说离着几干里远的中国了。
因此,备好药品才是关键,指望靠人的适应性,那纯粹是昭和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