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荷兰,英国计划向荷兰派出专员,监管荷兰与德国及联合体的其他成员的一切互动,并将之美名其曰“互助条约”。
这其中也不能算是完全没有利益可言,至少,英国许诺在远东与荷兰共进退,并已经在计划组建联合舰队,以应对在远东所面临的问题。
这一保障对于荷兰来说,有着致命的诱惑,他们很大概率会同意,只是派驻专员这一条可能还要磋商。
当然,这些东西都还算是稀松平常,不过是小小的干涉一下两国的内政而已,英国人还有更果决激进的方案。
在更早的几天之前,鹰派人士便趁着这个时机向内阁提交了一份备忘录——
简单来说,就是以“保护瑞典”和“随时支援沙俄维稳”的名义向瑞典派遣远征军,先行占领瑞典,如此即可避免瑞典被德国入侵。
同时,两国还可以趁此机会直接控制瑞典的铁矿产区,以及纳尔维克与吕勒奥这两处重要港口。 英国人相信,如果能使德国失去战争最基本的钢铁来源——铁矿石供应,就存在迅速取胜的可能性。
反之,如果优柔寡断没有及时采取这样的行动,战争就可能重现欧战时的僵局,这一点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而且,这个计划与之前所提及的封锁航行也是相关的,皇家海军不介意插入挪威、瑞典等国的领海,以阻止德国海军的一切行动。
只是,这个计划未免太激进了些,内阁尚不足以形成统一意见,自然不必说外交部与内阁的分岐了。
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
身处大英帝国最核心的内阁成员正在继续议论着当前的局势。
在两天前,法国人便向英国提交了外交备忘录,让英国人惊讶的是,法国居然已经对该计划做出了决定,甚至细化了具体内容,将其分为b计划和c计划,即blocus和contrle。
前者主要是在航线上布设水雷、派遣舰只、飞机进行巡逻,封锁商船,切断瑞典和德国之间的贸易;
后者则是派遣军队远征瑞典,直接控制铁矿产区,并通过瑞典牵制德国、俄国的行动。
作为老牌帝国主义,法国的手段并不比英国好到哪里去,必要的时候,法国人同样不会在乎什么公义公理。 「我们应当尽早切断挪威、瑞典对德国的铁矿石运送,如果我们能够使德国人在六到九个月内无法获取任何来自瑞典的铁矿石,那么对其战争潜力的打击相当于在地面或海上取得一场大胜利」
外交大臣弗雷德里克向众人展示已经整合过的备忘录,这位第三代哈利发克斯子爵虽然患有先天性左臂萎缩,几乎是残疾人,但能力并不差,早年间毕业于牛津大学,历任教育大臣、农业大臣以及印度总督,可以说是履历丰富。
“从1933年以来,在工业的持续增长下,德国的铁矿石进口量从每年1200万吨提高到2000万吨,在这些铁矿石中,超过800万吨是来自瑞典的优质矿石。”
弗雷德里克手持教鞭,指向挂好的瑞典地图:“这些铁矿位于北极圈的基律纳-耶利瓦勒地区,经由吕勒奥、或者纳尔维克装船出口向外国,并且,这两个港口有专门修建的铁路相连。”
“在冬季,吕勒奥的港口会封冻,在此期间铁矿石只能通过纳尔维克进行出口。”
“鉴于此前我们给予(挪威、瑞典)的压力,其铁路、船运部门已经对德国采取了不配合的策略。这使得最近半年德国人通过瑞典商船获得的铁矿石大幅度下降,仅有不足100万吨。”
“从今年2月开始,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德国人开始尝试向纳尔维克派遣自己的商船进行运输,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至少150万吨的铁矿石运抵德国。”
“现在及时进行行动是十分合理与划算的,可以显著减少以后可能付出的大量生命代价。对大英帝国来说,控制斯堪的纳维亚的海岸线具有第一重要意义。”
钢铁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去年十一月到现在,德国从瑞典、挪威实际获取了270万吨铁矿石,又从巴西等国进口了200万吨的铁矿,并从美国购入了150万吨的成品钢铁。
实际上英法的封锁并不成功,而这也是迫使英法进行下一步动作的原因。 但是,一旦将军队派往北欧,那就意味着即将与德国人进入战争状态,如若德国人不退却,双方就会直面战争。
只是,如果执行这个计划,远征了瑞典,那么接下来呢?
出兵干涉俄国内战?
进攻德国本土?
英国,或者法国,敢这样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