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4日,驻守莫斯科的第四十七步兵师一个炮兵营和一个步兵营发生哗变,虽然起义迅速被镇压下去,但这无疑是在这寂静的前夜投下了一颗炸弹。 5月11号,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在明斯克露面,并发表演讲,当地赤卫队随即建立,攻占了明斯克的绝大部分重要建筑,包括政府大楼、邮局、发电厂、钢铁厂等,第三十三师的革命官兵架空了师长的萨维奇,原地起义。
赤卫队和革命官兵与近卫军发生了激烈交火,第三十三师作为一个简编师,本身兵力也仅有近卫军的一半,而起义官兵则不到这其中的四分之三,两者的火力配置更不是同一级别,纵然有赤卫队的协助,在战场上也面领着巨大的压力,不得不撤入城市以抵抗近卫军的猛烈进攻。
然而,紧随着圣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等一系列城市开始暴动,布党所面临的局面逐渐好转。
但这对于各国来说,却未必是好事,至少,对于各国的情报机构不是一件好事。
短短几天内,俄国的局势就已经完全陷入了混乱,一天一个样,迅速演变,为了摸清楚俄国的变动,各国的情报机构几乎都是在二十四小时不停歇的运转。
情况变化之快很多时候完全超乎了预计,所以各国不得不临机应变,而这又恰恰是最考验素质的时候。
五月二十日,一个在后世被视作象征“爱情”的日子,如今是德国的大革命纪念日。
按照以往的惯例,德国人一般会在这一天进行阅兵或游行等活动,但今天的境况却不一样。
在评估俄国发生的内乱在短时间内无法平息之后,最高人民委员会似乎是做出了什么重大决定,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大批红军人员装备云集于波森非军事区界线以西。
也许是为了庆祝胜利,也许是时机刚好,他们选择在这样一个有意义的日子里正式跨越界线,踏上阔别已久的故土。 虽然德国并未承认和履行凡尔赛和约,但在当年内外交困的境况下,德国也不得不向英法等国妥协,以换取政权的延续,因而签订了《鹿特丹条约》。
鹿特丹条约让德社受到了诸多限制,其中领土便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德属波兰,或者说波森地区以及东普鲁士虽然在理论上依旧是德社领土,但是最终被英法划定为非军事区,即在这些地方只能存在有警察单位,而不允许出现成建制的军队和重武器。
而这一次,俄国的内乱给予了德国人一个绝佳的借口来撕毁这份条约的限制。
当然,这也可以被视作一次大胆的试探,英法的封锁咄咄逼人,而德国人正好做出一次回击,试探一下英法的态度。
公员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日,晨,五时,基尔港内,红色基尔号重巡洋舰率领柯尼斯堡轻巡洋舰,保护船队出航,十四艘轮船上搭载着两个步兵师以及少量的补给。
红色基尔号的起点是基尔,而柯尼斯堡号的终点也是柯尼斯堡。
最早出发的是海军,但最先到达的并不是他们,此刻由空军负责运输的第9伞兵团已经到了波兹南机场了。
清晨湛蓝的天空上,迎着照样,映着尚未散去的繁星,在bf-109战斗机的护航下,数十架ju-52运输机飞临了波兹南城郊。
从地面上抬头看去,这样的机群规模堪称遮天蔽日,市民们十多年来通常只能见到偶尔飞过的一两架客机而已,何尝见过七八十架飞机划过天空的盛况?
发生了什么? 暂时还没有人知道。
陆地上,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抚照大地,在通往波兹南的公路上,满载着士兵的摩托车和卡车飞速驶过,赤红的阳光拂过一辆接一辆汽车,轰隆隆的发动机声音好似这条黑色长龙的呼吸,身躯绵延,一眼望不到头,唯有片片红旗点缀其间,挥着金色麦穗的三色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站的高,看的远,清晨维修电线杆的工人一早便发现了这支队伍,这支只在报纸与杂志上见识过的队伍。
随着部队渐渐靠近城市,道路上赶早出门的小轿车、卡车、拖拉机也越来越多,他们看到了红旗,急忙停到了路边,眼神复杂的人们望着不断经过的军队,心中不知在想什么。
但至少有一点无可置疑,令人感慨——十几年了,将近一代人的时间,这片土地上终于又迎来了自己国家的军队
“爸爸,他们是谁?”
“他们是我们的家人”
打头阵的第4装甲师装甲侦察营很快通过了,紧接着是下属的第7装甲团、第9机械化步兵团、第14摩托化步兵团、第7装甲炮兵团——
装甲侦察团的75mm自行火炮棱角分明,刷着铁十字,挂着红旗或三色旗;
第7装甲团的4号坦克更是一眼便能看出精锐,唯一一点不好就是那炮管子太臃肿; 第9机械化步兵团与敌14摩托化步兵团的12门自行150mm重型步兵炮无需多言,与它身后的自行75mm轻型步兵炮相得益彰,高大威猛,小巧玲珑;
最后登场的第7装甲炮兵团那一门门敦厚的sefh34型150mm重型榴弹炮,在汉诺玛格ss-55型柴油牵引车的拖拽下缓缓驶过,震动着人们的心神。
车上的官兵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却没有任何的生分,无言中却是对各自的信任。
第4装甲师是红军的最精锐单位,也是此次行动选出来的代表,这些还带有一些实验性质的兵器看起来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这些战争之王轰隆轰隆的经过道路,卷起一团团飞扬的尘土,人们只觉得大地都在微微颤动。
不久之后,辎重单位开到了人们面前,车上的官兵们笑着向路旁的人们挥手致意,然后抛洒出大把大把的巧克力和糖果,高呼着“我们回来了”。
陆军的官兵们虽然慢,但却是距离人民最近的存在,也是最重要的最好的展示。
而后,陆军的大批部队由铁路运输前往波兹南。
br50蒸汽机车的车轮刚刚上了红漆,车头那锃亮的车漆在阳光映照下油亮无比,在它强劲动力的牵引下,数十节平板车在铁轨上飞驰。
作为新时代技术的直接体现,br50蒸汽机车应用了最新设计的水管和通风系统,无论是质,还是量,它都绝对称得上是世界一流,它的锅炉效率比老旧的德制火车头提高了20之多,力量充沛,而自它问世的几年中,已经生产了2000余台,远远的将其他新锐机车甩在后头。 波兹南火车站内,一眼望过去,身着黑色、灰色外套的市民正在候车。
相比起时髦的法国人,德国人的日常穿搭尝尝被人吐槽,他们往往就是一件套一件,短袖、衬衫、毛衣、外套,男女皆是如此,颜色往往就只有黑白灰绿,说好听些是低调沉稳,说难听些自然就是单调乏味。
在推崇节俭朴素、反对铺张浪费的德社,这一特色自然就更为鲜明了。
坐在候车室里的市民们或是抱着水壶、咽着面包,权作早餐,或是拿着一份报纸,解解乏,时不时的,还要响起一两声因早起而闹脾气的小孩子的哭闹声。
就在此时,候车室的广播中,响起了少见的男声,而且是非常铿锵有力的男音:
“德意志__主义共和国的全体人民们,腐朽而肮脏的俄罗斯联邦已经自发的来到了崩溃的边缘,它正在瓦解,我们的战友正在北方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走狗,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我们也不能失去警惕……”
“今天,位于波森的公民们请注意,为了保护你们的安全、避免任何意外情况发生,我们的红军战士已经越过了非军事区界线,请不要惊讶……”
什么?军队要过来了?
站台上的人们面面相觑。
很快,与广播新闻所说的一致,预定的火车并未到来,在“呜呜呜”的汽笛声中,市民们等到的是一条长长的军列。 轻型平板车上用卡钳和钢缆固定着一辆辆i号坦克与ii号坦克,随着火车停稳,它所搭载的官兵们就一个接一个地跳下了车,开始有条不紊的准备卸车。
也不知是谁带的头,当第一个鼓掌声响起后,热烈的掌声随即便充斥在了波兹南火车站
从早上5点33分,第一辆摩托车跨过非军事区界线,到当天晚上二十四点整,红军已经有两个装甲师和一个步兵师抵达了波兹南,同时还有四个步兵师和一个摩托化步兵师进入了波森地区。
空军空运了2个步兵团,分别送抵波兹南和柯尼斯堡,而海军则是最后抵达的,一直到第三天凌晨才驶抵柯尼斯堡。
相比之下,英法两国的反应就要快多了,在第一条军列驶入波兹南之前,两国便收到了德军跨越界线的情报。
张伯伦首相立即召开了闭门会议,在长达五个小时的会议中,没有人知道内阁到底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人们只能从报纸上获知该事件的部分内容,而无法知道政府是何想法。
更不知道,接下来的日子是和平,还是战争
“德国人走进了他们的后院,而我们无能为力。” ——《泰晤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