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的谈判显然还要一段时间,说长说短,恐怕是没有小半年搞不定,但倒也没关系,反正工厂建设也需要时间。
不过,这种规格的航空发动机依然可称军国重器,虽然联邦政府还没有像二战后那样与各路企业建立起十分紧密的合作,但最基本的影响还是有的。
随着谈判的开始,美国方面对于资质的审查也愈发严格,便有人提议直接假戏真做,实实在在的起一座飞机部件制造工厂,谈成了自然最好,如果谈不成,用来生产从德国购入的发动机也不算亏本。
再者,各家飞机制造企业如今都处于扩产时期,也不愁产品的销路。
大萧条恢复期开始之后,政府压力减少,民间的活力也被激发了出来。
工业的发展虽然不用指望超工业化哪般飞跃,但也可以被称作快速了,国人对此无不自矜,无论是对比1870年至1910年的美国,还是对比1970年至1910年的德意志帝国,本国这三四十年的发展都可以说非常好。
即便是在左念微看来,这些年的发展也可称差强人意,虽说工业看着发展了快四十年,但满打满算其实也才二十年。
早在东南巡阅府时期,割据一方的左氏政权就已经开始搞现代化建设了,但那段时间的现代化建设依然是处在封建专制的社会背景下,基层的掌控力薄弱,金融上瘸腿,其实只是一个近代军_国主义集团拉着古典军国体系下的封建国家在朝前走。
至少,在1910年前,宪法也好,宪政也罢,都只是摆设,工业生产的效率也十分低下,官僚普遍不懂生产,工厂一面要承受来自资本的剥削,一面要承受来自官僚的剥削。
在这段时间,工业发展缓慢的应对办法与日本的明治时期并没有区别,其实就是国家创办一定数量的工厂,置办土地、购置机械,然后以低价出卖给私人,交由私人财团运营。 国家政权在这段时间的最主要工作就是保证关税等经济权力的自主,让这些企业能够发展。
如果没有世界大战,接下来的走向无非是两者,第一是被封建余毒拖累,工业发展基本就是坐五望三,最终走走停停,直到下一次矛盾爆发,第二种则是军_国主义的加速自我毁灭,促使革命迅速爆发。
但最终的情况倒还算是乐观,当然,这也与特殊的国情有关。
总之,东拉西扯,一直到二十年代才算是真正的进入发展时期,政局稳定,国家组织能力提升,资本发展,一战期间又让轻工业有了一定的积累,重工业发展也在二十年代得到加速,再加上前二十年的教育开始体现成效,基础齐备,只待东风。
大萧条是一场考验,也是一次机遇,扶摇而上的时代东风,或者严严寒冬的又一场雪。
好在左念微自下而上建立的政党制度和土地制度稳定了这个问题,前者提高了国家的组织能力,后者则为经济问题的缓冲提供了空间。
不过,在这场大萧条中受益的自然也中国一家,西方的德国人也是一个大赢家。
在两次失败和列宁的开导下,卢森堡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民主集中制和一d的价值被其发掘,并迅速得到了应用,而卢森堡在1935年完成权力交接后依然看护着这个国家,有这么一根主心骨,德国的政局相对稳定。
而远比德三宽松的科学氛围和社会氛围以及更加良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促使了德国的科学复兴,技术发展也日新月异。
最重要的工业方面,1937年的德国正在进行他们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复兴计划让德国的工业水平迅速恢复到了战前水平,而两次工业计划则在此基础上大幅提高。 农业的发展也不容小觑,先进的化工技术、坚实的机械工业基础让德国的农业走在了时代的最前端,即便在有限的土地上,和平时期的德国也有信心保证粮食安全。
除了工农业的恢复和增长,德共的政策也利好人口的增长,1937年德国的人口已经增长到了7800万人,且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世界范围内的工业格局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就比如最突出的钢铁工业,美国如今也算是走出了大萧条的阴影,1937年取得了5138万吨的总产量,但力压群雄的优势如今已经不在了。
紧随其后的中德两国的总和已经超过了美国,依靠着较大的体量,中国的原钢产能略高于德国,1937年的总产量为2600万吨出点头,德国人在1936年还未遭到英法封锁制裁时,突破了2500万吨的总产量。
至于跟在后面的几个国家则没有什么好说的,英国的传统工业不能说半死不活,但也差不多,联合王国在1937年只有1200万余吨的产量,更有意思的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印度,第一次向宗主国输入了他们的工业品,也就是钢铁。
法国就更差劲了,连俄国人也没比上,前者只有不到800万吨的总产量,后者则略微超过了800万吨,只能说俄国人的底子还是不错的,钢铁工业在大萧条中也没有遭受什么冲击,侥幸取得了不错的发展。
而垫底的依然是意大利,作为列强之耻的意大利仅有200余万吨的钢铁产能,为比利时的三分之二,跟捷克斯洛伐克坐一桌。
至于生铁产能,中国倒是与美国并驾齐驱了,两国都是2000万吨上下,当然,这也跟美国没有完全恢复有关。
生铁的统计与原钢的统计并不在一起,两者之间没有十分精确的必然关系,生铁产量也并不直接与原钢挂钩。
冶金工业重同样重要的金属——铝,亦是如此境况,美国以19万吨独占鳌头,德国人接近16万吨的产能位居第二,中国则以11万吨的产能居于第三,俄国垫底,仅有12万吨。 其次,两大重要的能源工业,煤炭和石油,其发展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煤炭工业,中国以55亿吨稳坐第一,美国则以45亿吨位列第二,英德作为老牌强国,自然也不差,只是远不能与地域广阔、储量丰富的中美两国相比。
石油工业则是美国独领风骚,一国产能达到了全球的三分之二,这还没算上美国掌控的海外石油资源,如果算上,四分之三也不是什么难事,17亿吨的产能相当于11个俄国,36个中国,亦或者4个伊拉克石油公司,但美国本就在其中掌握着19的股权。
同样毫无悬念的还有汽车工业,美国以超过435万辆的庞大产能位居第一,中英德法意俄加在一块也还没到美国人的五分之一,而中国的产能则刚好卡在六国的平均数上。
而作为化学工业基础的三酸两碱,也基本是美国领先,除了在碱方面,中国掌握联合制碱法取得了优势,而基于此的各种联合氨碱法的运用也让中国的化肥工业十分发达。
还有与军事工业息息相关,而又不太受关注的人造纤维——可以生产火药、药物,也可以织入面料,但并非是后世常说的化学合成纤维——中国在这方面的产能最高,达到了30万吨,美国则以175万吨的产量居第二,德国14万吨,英法意俄加起来刚刚超过美国。
单纯从经济角度来说,中德两国都还有发展空间,但实际中却有着大量的问题。
德国的主要问题自然是面临着列强的封锁制裁,工业发展,甚至说维持现有工业规模都很困难,重工业方面自然不必多说,轻工业的很多原材料也不是德国所能自产的。
而中国的问题则要复杂的多,有社会本身的问题,革命不彻底,走的必然要慢一点,取上限或取下线的问题值得讨论,但当下是没有选择的,救国优于兴国,而这两者在甲午战争前的时代背景下是无法统一的。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选择只能留给后人,两者的区别只是代价和可能性的大小。 也有发展时间的问题,中国真正迈向工业社会的第一步,即便向前推,也只能推到中俄战争,对于这个国家来说,其意义远胜甲午,因为这场战争极大的促进了近代民族意识的成熟,也完善了近代国家组织、金融体系和军队的建设。
当然,甲午胜利是做出这份选择的前提。
而这前后也才33年,对比其他国家,英国从1805年开始算是132年,法国从第二帝国开始算是85年,美国从南北战争开始算是72年,德国即便从普法战争开始算也有66年,更何况这些国家身上的包袱本就比中国要轻的多。
积累是需要时间的,1900年的美国是没有底气在英国面前称老大的,底蕴不够,大而不强。
“强”这个概念既在行业之间,也在行业中间,就比如说本国,即便划到比较大的类别,明显的弱势行业依然很多,汽车、飞机、发动机、精密机械等等。
但真正来说,本国最大的短板还是机床的生产,不仅仅是产量比较低,质量也低。
虽然不至于跟同时期的日本坐一桌,毕竟日本尚不能搞定机床的标准化生产,中高端机床更是两眼一摸瞎,但与苏联相比倒还是有些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