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既然称颂,袁天青也没什么好说。
不过袁天青想起了后世的一块碑。
在国外拜神,为奴隶主建造塑像的时候,中华自己的伟人却建造了那块“人民英雄纪念碑”,还摆在天安门广场中心。在这样的一块碑面前,国外所有的塑像加在一起,都被对比得矮小如侏儒,同时也是精神上的侏儒。
与那样的一块碑相比,昌灵君的境界差远了,简直就是个俗人。
说实在的,袁天青觉得,在这方面的觉悟,昌灵君还不如眼前的少女。
少女夸昌灵君明君,是知道感恩。昌灵君却未必知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虽然很多人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但在皇家这些人眼中,这个天下就是家天下。
就连抢东西,他们也不觉得是抢。在他们眼中,那本来就是他们自己的。
更有说法,君让臣死,臣不能不死。要你性命都是一句话的事。
“玉儿,别乱跑,到这边来。”有一老妇人唤那少女过去。
“知道了。”少女答应一声,又说,“你们不是拜祭自己的亲人的吧?若不是,可以去那边,齐王殿下在那建起一座庙,允许所有人前去上香。”
“齐王?”慧云公主很意外。随即她想到之前在宫里,昌灵君曾因为此事训斥过晋王和齐王,怎么齐王又建了这么一座庙?
只有一个可能,是昌灵君允许的。
昌灵君为何会允许这件事?
只有一个答案,他在平衡齐王和晋王,不想让晋王这么快赢。
慧云公主握了握粉拳,感觉有些无力。
她下意识地看向袁天青,希望能得到一些劝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话涌到嗓子眼她才想到,袁天青仍然不会参与齐王和晋王的争斗。
她轻叹一声,说:“过去看看?”
“走。”袁天青对那少女拱手道,“多谢玉儿姑娘。”
那少女斜眼道:“虽然你穿着好看的衣服,但玉儿可不是你叫的。”
她往前走去,正巧,袁天青也往前走。
“那姑娘你叫什么名字?”
“本姑娘的名讳也不是你该问的。”
袁天青笑说:“我想知道,我就能知道。”他取出一两银子,说,“姑娘,你只要告诉我你的名字,这一两银子就是你的。”
“一两!”那少女有些眼馋,却说,“但本姑娘不能出卖自己。”
“你还挺倔,二两。”袁天青又拿出一两,“你现在不说,我问别人也能知道。”
前面就是她家人,到时一问便知。
那少女无奈,说:“五两,五两我就告诉你。”
“你倒真会坐地起价,奇货可居。行,给你五两。”
就算一百两,在袁天青手里也是数字。他当真取了五两银子递了过去。
那少女双手把银子接过去,说:“成交。我就叫玉儿,姓李,李玉儿。”
说完,她小跑着离开了。
也就在不远处,便是那座庙。
庙周边的杂草还没清除干净,庙的柱子还散发着浓厚的油漆味,甚至还往下流漆。由此可见,这座庙是最近几天才建成的。
果然如此,慧云公主更觉无力。
她不禁想,就算晋王和齐王斗得再凶,最后太子之位归谁,始终是昌灵君做决定。除非两者之间有不可平衡的巨大差异,否则胜利毫无意义。
她有感,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将陷入无用的胜败之中。
此时她不禁想起《三国演义》,想起曹操的几个儿子。
意外死的那几个除外。
曹丕,曹植,曹冲这几个,曹植才高八斗,曹冲年少聪慧,只有曹丕最平庸,但最坚韧。这里面,她最喜欢曹植,可是结果,反而是看似平庸的曹丕赢了。
她不禁想:“这里面的门道,值得深思!”
陷入思索的不止她一个。
皇后,晋王,以及他们的手下,无不陷入苦思。
有谋士说,“是因为这次的胜利还不够大,陛下还要接着考验两方的能耐。”
有谋士说,“陛下帮齐王越多,说明齐王越无能,我等胜券在握。”
对这些建议,皇后都不认可,所以她从皇陵回去的路上,见了张华清一面。
张华清对此有一个新鲜的见解,说:“这次的胜利,证明我们一方比齐王更强,在齐王一方没有扳回一城之前,陛下不会改变这个看法。但是,这次并非晋王做主获得的胜利,陛下肯定知道,这是慧云公主殿下用计取胜。陛下接下来一定要看到,晋王有资格做太子,才能确定。所以,晋王一定要表现出人君之资。”
皇后娘娘顿时欢喜,说:“不错,我们赢了还不够,晋王也得赢,才能成为太子。接下来晋王应该礼贤下士,做个让众百姓称赞的贤王。”
晋王要当贤王,目前看挺难的。
不过谁都知道,夺嫡的这条路,很少有简单的走法。
就算是和平收场的结果,都很少见。